序言
序言
在我們的前一本書《開放空間殺了我》中,我們的親朋好友以及陌生人給我們講述了他們的辦公室故事。當開放空間的門重新關上后故事仍然在繼續著,但是當我們請他們多講點時,往往迎來當頭一盆冷水:「啊,我可不打算把它告訴你,這是隱私!」有多隱私呢?隱私到我們可以在他們的臉書主頁上重新找到這些故事……
我們瀏覽了上百個臉書用戶的個人資料,收集並查看了親朋好友的網上聊天記錄、郵件、狀態簽名、手機簡訊、推特(Twitter,國外的一個社交網路及微博客服務的網站)等,當然也少不了我們自己的。通過掌握的這些「私人」信息,我們重新找到了這些人。這下他們全都願意開口了。
臉書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說的挺在理:「社會準則正在發生變化。」臉書以及谷歌、推特、MSN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對話和生活。儘管看不到也意識不到,但是僅僅和五年前相比,我們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已經大相徑庭。如今每個人都成為了一個小小的利潤中心(profitcenter,管理學概念,指擁有產品或勞務的生產經營決策權,是既對成本負責又對收入和利潤負責的責任中心)。這個朋友讓我失望了?沒關係,我的臉書資料上還有其他250個朋友。我不再喜歡這個男孩子或女孩子了?沒關係,我的蜜糖網(Meetic,歐洲最大的在線交友網站)賬戶上還有20個候選人。我已經答應去赴一個朋友的晚餐,但是實際上我另有安排?沒關係,我可以在「最後一分鐘」發簡訊臨時取消。
在這本書中我們不打算對臉書帶來的大變革進行探討。所以在後面的頁面中不會出現類似於自殺或者開除這樣慘烈的故事,而是講述了這個網站如何悄無聲息地滲透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並且深深地改變了我們的行為方式。
不久之前,約會和見面還都是通過電話預約的。如今用即時通訊工具、手機簡訊或者郵件,我們可以隨時向發送「親吻」和「愛」,隨時可以問「我們何時見面???」+激情小說,但是真正見面卻變得難於上青天。
以前,我們「直接」打電話邀請朋友來赴晚宴。現在我們不是用電子郵件群發邀請,就是在臉書上創建一個事件,而越來越多的朋友則會勾選「我可能參加」這一項。
以前,我們赴一個陌生人之約是為了了解這個人。如今,我們見面之前會先到「谷歌」上搜索對方,而見面只是個形式。
以前,孩子出生、情侶周末幽會或者洗禮晚餐都屬於私事領域。如今,透明一代將這些活動的照片廣而告之,因為這樣做很有趣,因為沒有什麼好隱藏,因為所有的人都這樣做。
這些事例不勝枚舉,我們就此打住。臉書就像是顯影劑和放大鏡,它顯示並且放大了我們「管理」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新方式。所以臉書已不僅僅是一個網站,它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是你們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們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