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取捨之間,擔起責任
自序取捨之間,擔起責任
2009年8月,剛剛過完15歲生日的我,孤身一人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度——美國。未來的一切都是未知數,但充滿著夢想與希望,同時也夾雜著恐懼和擔憂。
四月中旬,還在讀高一的我通過爸爸得知了中美交換生這個項目,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頂著會考和來自親朋好友的質疑聲,我毅然決定參加這個項目。
當時我選擇參加這個項目的理由是:作為一名中美交換生,首先是一個文化使者,在美國傳播中國文化,讓別人更好地了解中國*,起到一定的橋樑作用;二是我原本就決定要去美國讀大學,如果能在上大學前熟悉一下美國的情況,親身體驗一下美國高中生的生活,自然能為今後在美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三是以我現在未滿16歲的年齡,正是學習外語和感受美國文化的最好機會;最後一點,我總歸要步入社會的,終有一天要靠自己的能力獨立生活,這種可以培養獨立生活能力的機會我不應該放棄。
當然,凡事都是一分為二的,這個決定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我們學校會在兩年內教完高中的所有課程,我才進行了一年的高中學習,出國一年會令我落下功課,回國后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準備全部科目的會考,能否順利通過具有一定的風險;再者,出國意味著我不得不完全放棄國內高考,意味著沒有任何退路;此外,我對美國文化一無所知,對自己會被分配到哪個州、哪個家庭也不了解,許多家人和朋友都不贊同,表示了對我的擔心。
經過仔細分析、權衡利弊后,我心中的天平向「利」的一端沉了下去,於是,我開始著手準備申請與接下來的考試。
前期的準備工作異常艱苦。四月份報名后,一方面要準備學校的考試,另一方面要準備出國的一切資料、物品,我一下子變成了大忙人。僅僅是出國的資料、表格,就要填58張。為了鍛煉我的能力,父母從不插手,各種材料、各種培訓,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去張羅、辦理。尤其難忘的是,7月8日,我15歲生日當天,每年都舉辦的生日聚會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去美國大使館申請簽證,因此這一天變得更加有紀念意義。順利通過申請和考試后,我成了一名中美交換生。
去美國前,我就萌生了一個想法——每天寫一篇日記。我記得我出國前最希望的就是有一個參加過「中美高中交換生」的人為我指點迷津。因為上網查資料,找人諮詢得到的信息都是零散的,很難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我想如果我能記錄下在美國生活的點滴,那將能為後來者提供多大的幫助啊!我以前也寫過日記,但是沒能堅持下去。這次有了為出國留的同學提供幫助的目的,與為國內的朋友打開一扇了解美國的窗口的動力,我的信念便堅定了下來。
到美國后,我在百度上開通個人博客,名字叫郝煜的小窩——ClaireInAmerica。我每天堅持更新日誌並上傳我最新的生活照。到我回國為止,10個月博客瀏覽量達到了25828次。許多人通過博客和QQ詢問我關於出國的一些問題,我也盡我所能為他們一一解答。每次聽到別人說「謝謝」的時候,我都會感到特別開心,因為在此過程中,我不僅鍛煉了自己的毅力和能力,也幫助了別人。
在父母以及中育國際的周丹、劉宗剛、黃世旺、黃偉、楊麗娟等老師們的鼓勵和幫助下,我從我的300多篇日記中精心挑選出最能幫助到讀者的篇章,編輯成冊。希望它能像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為更多出國求學的同學照亮未知之路。我堅信,「最好的滿足就是給別人以滿足」。
感謝為我提供出國學習機會的中育教育王偉博士,感謝為此書親自作序的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爺爺,感謝在此書的出版過程中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陳彥瑾老師和匯智博文的劉志則老師給了我很多指導意見,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正是他們的支持和幫助,才讓我有機會與大家分享自己成長中的點滴。
郝煜於京師園
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