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導讀(2)

本書導讀(2)

我們在第1章將要闡明無誤的是,經理人不可能等待這場全國性的大辯論塵埃落定之後再決定他們的戰略,他們不享有這樣的奢侈。他們必須在今天就沿著已經證明為有效的路徑改進他們的企業,否則就會被那些願意施行這無可抗拒的變革的對手甩在身後。

第2章「離岸轉移的經濟學與驅動力」提供了一個可用於分析和理解離岸轉移機會的框架,並討論了為什麼服務全球化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

在這章的開頭部分,我們簡短地回顧了有助於理解和評估離岸轉移機會的兩個經濟學框架。第一個是邁克爾-波特在1985年提出的價值鏈。價值鏈的框架允許分析者對企業這「黑匣子」的內部進行考察,將其分解為一系列的職能或作業。波特的洞見是,比較優勢產生於職能/作業層面的能力,而非企業的層面。

第二個框架是「交易費用經濟學」(簡稱TCE),它解釋了企業邊界為什麼存在,存在於何處,因而有助於我們思考為什麼企業將有些作業留在本地由自己進行,而將有些作業「外包」給其他企業,另外一些則從遙遠的地點採購。隨著企業、供應商、客戶和技術的演進,轉移作業使其跨越企業邊界或地理邊界所涉及的交易費用也隨之改變,從而影響到企業面臨的採購選項和收益。

然後我們將回頭再次考察有關外包/離岸轉移的決策,並使用TCE框架來討論致使某項作業成為跨越企業或地理邊界而轉移的考慮對象的可能性因素。

第1章我們解釋為什麼近年來服務貿易越來越類似製成品的貿易(生產和消費可以在地理上分離),而在第2章我們揭示服務貿易在哪些重要的方面不同於製成品的貿易。

何以如此?首先,服務業通常比製造業更為勞動密集,這意味著低工資的國家在服務業的優勢比它們一向在製造業享有的優勢更為突出。其次,新的(語言上的)工種類型也可以離岸轉移了。第三,服務貿易通常具有同時性——亦即實時地發生——使得這種新型的貿易高度可見。第四,企業內部的離岸轉移通常發生在作業的層面,遠程採購的業務活動與保留在本土的業務活動保持高度的關聯。這意味著已經被離岸轉移的某項服務活動——例如賬務處理、收款或產品設計——還在每天與公司餘下的員工互動。

再者,並非所有的服務都可離岸轉移。仍然有好多類型的工種不會被提到離岸轉移的日程上,至少現在不會——有些永遠也不會(你本地的理髮師、警察,還有你的小學老師可能永遠不會受到離岸轉移的威脅)。一些接近公司心臟的工種——其核心能力——也許會是「安全」的。然而日新月異+激情小說的技術要求我們持續不斷地檢討哪些是可能的。放射科醫生曾以為他們是安全的,現在結果已變得明顯了——他們不能倖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服務大轉移:抓住離岸外包的最後機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服務大轉移:抓住離岸外包的最後機遇
上一章下一章

本書導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