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轉法輪(10)

初轉法輪(10)

石柱柱身上有一篇以波羅米文銘刻的阿育王敕文,內容大致為:「居住鹿野苑的修行僧,比丘與比丘尼們,勤於修行守戒。如有人破壞戒律,必將驅離鹿野苑精舍」這種措辭嚴厲、指示比丘和比丘尼們應避免僧團內部分裂的敕文銘刻,不只出現於鹿野苑一地,在其他佛教史跡如桑奇、賞彌等地,也都有類似的碑文出土。

在南傳「分別說部」的經典@中曾提及:由於阿育王對佛教僧侶的供養豐富無缺,引起六萬餘外道「賊住」於佛教僧團中,也就是非正信佛弟子假裝成比丘混在僧侶中以求取供養,導致住在「阿輸迦園」(Ashokarama)的僧團七年無法「布薩」。這是因為比丘與賊住者的修行理念以及對佛法的認識不同,所以當共住發生爭執時,大家各執己見無法調解。最後不得已,由阿育王主持召開第三次佛法結集會議,將賊住外道擯出僧團。

由於第三次結集的史實,只記錄在南傳「分別說部」的經文中,並未見於其他部派的原始典籍,故而有些學者持否定的看法。不過,鹿野苑阿育王石柱上的千年碑文,早已直接為這段記載提出了具體的佐證,明確地顯示佛陀過世不過兩三百年的時間,原本「和合無諍」的僧團就已漸趨分裂的事實!

就像所有的阿育王石柱一樣,這根石柱頂上原本也有一座柱頭,以一塊單一巨石雕塑出四隻背對背的威武獅子,分別向著四方怒吼。獅子的背上扛著一座巨大的法輪,象徵佛法從鹿野苑開始,向世界各地轉動正法巨輪,傳送滅苦法音。相對於一般的阿育王石柱均僅以單一動物作為柱頭,鹿野苑這座四獅柱頭顯得特別突出,充分展現了鹿野苑在阿育王和佛弟子們心中無可比擬的地位。

目前這座四獅柱頭被收藏在鹿野苑博物館中,由於在石柱斷裂時,柱頭也跟著從十多米的高處摔落到樹叢間,因此四隻咆哮的獅頭分別受到輕重不等的損傷,而柱頭頂端的巨輪更是四散分裂,只能找到一小部分碎片,勉強拼湊出一個大概原貌。如今,四獅形象已成為現代印度政府的國徽印記,在紙鈔與海關官防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石柱附近的廢墟中,還留有一小段阿育王石欄,這些欄與後世所建欄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它表面樸素光滑、全無雕刻,和石柱的風格相同。由於阿育王石柱矗立於此,因此這裡的遺迹被認為是當初阿育王在鹿野苑所建的最早一座寺院,而被列為目前首要的維修計劃之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印度朝聖之旅·恆河十二聖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印度朝聖之旅·恆河十二聖地
上一章下一章

初轉法輪(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