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在大家庭(3)

小孩子在大家庭(3)

大家庭生活的一大關鍵是公共財政,貧富都如是。只是富有的,理財更為複雜,有總賬房管理產業收入。每房每月的家用、每人的零用、每個孩子的費用都由總賬房撥付,數額有定,不能隨意支取。貧窮的沒有總賬房,由家長或某房當家。幾代同堂,人口甚多,所用的往往是祖輩留下的財產,個人所賺的錢也要先歸公,再分配。因此,中國大家庭又多了為錢而吵的機會。各房之間,為了夜間抱幾束柴炒菜可以吵架,逃難回家第一件事是查別一房有沒有偷公共財物。你防我,我忌你。因而作為家庭核心的老人一死,年輕一輩都希望分家。

複雜的家庭關係發展出忍讓的哲學,加重了長幼有序的等級。中國人說百忍成金,中國的忍的哲學,不一定完全出於純理性的理念,可能和社會環境有關。對於忍的教育,從兩種新家庭成員開始,一是小孩,一是新娘,廣東人所謂「初歸新抱(媳婦),落地孩兒」。新娘入門,花轎要等一下才開大門抬入大廳,是要給新娘的脾氣捺一下,因為老式大家庭要忍耐才能過下去。楊步偉《一個女人的自傳》頁56。《論語》所說的「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就是出於忍讓和敬長輩的思想。以長輩的意見為依歸,既是古代社會倚重經驗以求生存的現實,亦是減少衝突的安排。當中國的社會安定,忍讓和長幼有序比較容易被年青人接受,當社會急待改變,這兩種家庭生活基本要求就變成桎梏。兒童天真,少考慮人情,所以感受到這兩方面的問題還不多,反而父母祖輩的愛護要佔更多篇幅,唯有長輩極度專橫的,才在自傳中流露出不滿。

正因為中國大家庭制度累積許多不和,所以當西方觀念一衝擊,令許多人重新審視習以為常的大家庭制度。三十年代,巴金的小說《家》大受歡迎,因為它是清末民初大家庭崩潰*的社會氣氛下的典型作品,道出了當時許多人的心聲。

大家庭親戚多也有一些好處,以家族之力,對遺雛的照料比較好。中國近代醫療落後,急病或產子死亡率很高,蔣夢麟、蔣廷黻、蕭公權、建築家楊廷寶等,實在都是無母的孤兒,而能夠沒有無母的大憾,家庭成員的助力很大。蕭公權的父母雙亡,由江西老家搬到四川跟從伯父,絕無寄人籬下的感覺。蔣廷黻母死之後,由祖母照顧了近兩年,直到找到繼母為止。有時照顧的不單是自己的直屬子孫,還及於外姓:包天笑的姑母生育而死,祖母將自己的侄女許給女婿,使幼兒得人照顧;更有一女兒死,再嫁一女兒給原女婿的例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見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的最後回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再見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的最後回眸
上一章下一章

小孩子在大家庭(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