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佛教的亘古見證(5)

佛塔:佛教的亘古見證(5)

三塔的重建

在1819年菲爾上校的報告中,雖然提到了尚稱完好的三塔南門,可是卻完全沒有對塔冢本身作任何描述,因為在菲爾上校的眼中,當時的三塔只是一堆殘磚敗瓦罷了!

它究竟是什麼時候、因何原因而崩毀,已成為一個無解的謎。

公元1912年,當馬歇爾到達這裡時,經過康寧漢粗暴挖掘兩隻重要舍利罐之後的三塔,如戰火蹂躪下的瓦礫堆,讓人不忍卒睹。

馬歇爾團隊先將塔冢從一片雜亂中清理出來,從碎石堆中找出尚可利用的石材,順著依稀可辨的圓周重建塔身,缺少的部分就以新的建材補充上去。他們將覆缽、平頭、雙邊階梯的欄楯,以及第二層繞行走道的欄楯重新豎立起來,並且在三塔東北方的瓦礫中,找到了原本冠在塔頂的破碎傘蓋,經過修補之後,這隻尊貴的傘蓋終於又回到屬於它的棲身之所。

至於圍繞著塔身的欄楯和塔門,馬歇爾在遺迹區中最大的四十五號寺院里,發現有部分三塔欄楯的殘破欄柱和橫杠,被鋪設在前院的地面成(色色小說為供人踩踏的路基,可見早在10世紀左右,四十五號寺院做第二次增建前,三塔欄楯就已經倒塌,而且佛弟子並無意重建它,只剩下唯一倖存的南門,孤零零地佇立在塔前,默默望著壯麗的大塔。

桑奇佛塔的圓形結構

在桑奇共發現有約20座塔,根據《摩訶僧祇律》的說法,塔內埋有舍利者稱為「窣堵波」(Stupa),如桑奇的一、二、三號塔;塔內無舍利的則稱為「支提」(Caitya),如散見於桑奇園區中的大多數小塔。

古制佛塔有積聚香柴、磚石土堆之意,因此也引申為世尊眾德俱聚於此。佛陀在南傳《經集》的《牟尼經》中說道:「認識世界萬物,洞察真善,能渡過河流與海水到達彼岸,斬斷捆綁,擺脫煩惱,自由而立,智慧的人稱他為聖者——牟尼。」佛法強調在身心苦惱的洞悉覺察中找到寂靜平穩,並在個人與世間的互動中謀求平等和諧,因此,如天地般寬闊的宗教情操以及不與世間對立的圓滿胸襟,就經常在佛陀的言行中自然散發。

而樸質簡單的古老佛塔,基本上就是以象徵完滿的圓形為主要的幾何結構。除了矗立四方的雄偉塔門外,整座塔沒有任何突出、稜角的造型,使粗曠的岩石在這裡顯露出溫婉柔約的氣質。因此,一旦走進桑奇的聖塔群中,一種圓潤平順、和諧無爭的氣氛,就緩緩滲透進心靈深處,讓人感到彷彿進入了一個祥和的世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印度朝聖之旅·桑奇佛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印度朝聖之旅·桑奇佛塔
上一章下一章

佛塔:佛教的亘古見證(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