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覆滅,四面楚歌(十三)
崇禎五年,八月。
盛京城下,是夜,那一戰,豪格親率五千精騎,大敗多爾袞於盛京城下。此役,斬首三千餘眾,多爾袞所部牛錄幾近殆亡,多爾袞所率殘部,不知去向。
與此同時,盛京守將冷僧機被斬於城中,薩哈廉率部奪取盛京,多爾袞余部皆盡殺戮一空。
盛京城外,皇太極臨時所在。
「父汗,父汗!」
此刻,捷報傳來,豪格卻是連沾滿鮮血的衣甲也來不及換下,卻是直奔皇太極軍帳而去,將此間的消息相告。
只不過離營帳越近,豪格越是感到一絲的異常,卻是因為面對此間大捷,所有的侍衛臉上儘是難掩的悲戚之感。
「難道說......」
念及此處,豪格心中卻是猛地一陣『咯吱』聲響,卻是倍感不妙。
「父汗!」
當推開營帳的那一刻,帳中所出現的情形,卻是與他猜想之中的竟是無半點一二,幔帳的哀鳴聲不斷入耳,案塌之上竟是皇太極直挺挺的躺在上面,四周跪滿了貝勒、貝子。
「父汗.......」
隨著一聲『父汗』,豪格竟是昏厥在地,是夜,皇太極薨!
曾經白山黑水上的太陽,滿人最傑出的領袖,大金之主皇太極因勞心勞力,終至心力憔悴而亡,享年四十。
......
當豪格從昏厥中醒來,依舊難掩其滿面的哀慟之情,畢竟皇太極乃其生父,且幼時起豪格便隨在皇太極身旁征戰,故而父子之情極為融洽。
「貝勒爺,大汗去了,還望主子爺節哀才是,想來九泉之下,大汗定也不希望看到主子爺這般。」
見豪格蘇醒過來,一旁的親軍侍衛卻是好生安慰道。
聞聽此言,豪格卻是微微點了點頭,卻是道。
「本貝勒昏迷這段時間,可是有人來過?」
「回稟主子爺,剛剛范大人與薩哈廉大人卻是來看過主子爺,只是主子爺一時半會不醒,諸位大人卻是先行告退了!」
對於侍衛所言,豪格卻是點了點頭。
「好了,值守一夜,想必定也是困了,你先下去休息吧!」
「多謝主子爺,奴才這就告退!」
而就在侍衛離去不久,豪格帳中卻是有一人悄然出現。
「貝勒爺。」
「哦,你來了,說吧,何事?」
「貝勒爺,據奴才打探,自打大汗歿了之後,軍中卻是有不少聲音是關於貝勒爺您的,有些話卻是不知該不該說。」
說話之人卻正是莽古爾泰,自從與豪格秘密接頭,並暗地達成協議以來,莽古爾泰便是尊崇豪格為主子,為其暗中打探經營,至於豪格對其許諾過什麼,其中卻是讓人頗有一番思忖。
「哼,你我本就利益所在,沒有什麼需要遮掩一番的,說吧!」
豪格雖是魯莽之徒,但孰重孰輕卻還是分得清楚的,何況此間皇太極突然撒手西歸,可謂是多事之秋,不由得他不事事謹慎,如履薄冰。
而面對豪格此言,莽古爾泰卻是嘴角微微露出一些笑意道。
「貝勒爺,據報,說是城中那些剛剛脫離多爾袞毒手的王公貝勒們,聞聽大汗突然薨命此間,並欲要將汗位託付貝勒爺之時,卻是反對多矣,其中是以鎮國將軍湯古代為首,另外相傳阿巴泰本是奉命開拔盛京城,突聞大汗薨命此間,卻是頓足不前,更有傳言,說是已於湯古代取得聯繫,欲要謀立貝勒爺五弟碩塞登臨汗位。」
當莽古爾泰此話一出,豪格本是有些惱怒的面龐卻是愈發的有些鐵青開來。
「啪!」
隨著四處散開的木屑,豪格一掌卻是重重的拍在了面前的案木之上。
「一群狼子野心之徒!父汗屍身未冷,便是想著自家私利,當是罪不容誅!」
當聞聽豪格所言,一旁的莽古爾泰卻是自言自語道。
「湯古代不足為慮,到是阿巴泰有些棘手.......」
聞聽莽古爾泰所言,一旁的豪格卻是陷入一陣沉默,時間就在這沉默之中悄然逝去,也不知過了多久,豪格卻是冷冷出言道。
「好了,你先下去吧!」
聞聽此言,莽古爾泰卻是拱了拱手,而就在轉身的那一刻,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莽古爾泰嘴中卻是道了句。
「聞聽代善貝勒爺從義州逃了出來,如今更是入了盛京城.......」
此言一出,豪格的表情如何,莽古爾泰沒有回頭,當緊接著一聲的清脆,莽古爾泰卻是聽的真切,因為那無疑是案桌上盛滿美酒的金杯落地的聲響。
......
耀州。
奉了皇命,身為帝國陸軍部大臣的洪承疇卻是由山海關出海,乘帝國鋼鐵艦【皇明】直奔耀州而來。
而這帝國鐵甲艦【皇明】號,卻是帝國繼鐵甲艦【鎮海】、【平海】兩艘鐵甲艦之後帝國登州造船廠造出來的第三艘鐵甲艦,相比之前的兩艘鐵甲艦,【皇明】號鐵甲艦無論是從噸位、節數、排水量而言,都有著明顯的飛躍,尤其是其蒸汽機輪的改進,更是可以稱得上帝國第一鐵甲戰艦。
當奔赴耀州城之時,靖海軍已然早已是開拔集結海州城,僅僅是留下為數不多的巡防營駐守,只不過洪承疇攜聖旨到來,登萊巡撫、東江總督袁可立,總兵陳繼盛、劉興祚以及靖海軍皇黨委員張慎言卻是早早恭候此間,至於靖海軍主帥黃龍、陷陣軍主帥曹文詔卻是因為大戰在即,未能到來。
「袁督師、諸位大人,想來陛下的心意諸位當是知曉了吧!」
當宣讀完來自皇帝的旨意,洪承疇卻是笑了笑道。
「陛下此言大善,只不過怕是執行起來困頓多矣!」
對於洪承疇所言,袁可立卻是有些眉頭微蹙,聖旨中皇帝的意思已然表現的很是明顯了。
華戎同軌,俱為中華一家!
畢竟滿人起於肅慎,自堯舜禹以來,便是佔據著白山黑水而世局,而再往北些索倫諸部,那都是這極北之地的原始民,大明要想遼東安定,必當籠絡這些世局此地的部族。
而行此道的最佳方法無疑是消除隔閡,中華一統!
但這一過程無疑是一種痛苦的蛻變,孝文帝一改鮮卑舊俗,其中所經歷的艱辛卻是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只不過這一切的起始在於平等,至少言語之間是為如此。
其次在於安穩,不論漁獵、放牧、農耕之民,一瓢水、一簞食是為基礎,少苛稅是為根本,而這一切便是此間洪承疇奉皇命前來的原因。
至於其後無論是『漢化』,還是『現代化』,那都是後世可為。
「袁督師,陛下對於此事看的頗重,本官臨行前,陛下反覆叮囑在下,說是此事卻是平遼之策重中之重,還望諸位同心協力,平遼之事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