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發展成果
天啟十五年,北方的改革已經持續多年,改革基本上已經全面完成,一個完善的行政制度已經出現。過去的地方自治體系,被如今的朝廷的新管理體系所取代,行政體系一直從州縣級延伸到鄉鎮級,只有村級是自治體系,但在行政村級別,也有一個朝廷派遣的漢皇黨村委書記。
這套體系,基本上就是朱由校照搬後世中國的行政模式。
同時在地方上,建立了完善的司法、治安、教育、水利、林業、農業、民政、工商、稅收管理體系。
對農業稅的改革,在北方已經全部完成,所有土地的丈量、產權登記都已經明確了下來,在心的農業稅收制度之下,出現了大量自營土地的農業公司。那些傳統的買地收租的地主,因為稅率太高,已經逐漸消亡,只剩下了一些稅收還能承受的小地主,不過這些小地主也大量的往農場的家庭農場的模式發展。
在這種新的農業稅模式下,土地擁有者必須花心思去經營土地,而不是無腦收租,成立了農業公司之後同樣也需要繳稅,所以必須努力提高生產力,才能確保農業公司的盈利。
對於那些地主來說,他們很多還是有這個財力進行投資的,沒有這個財力的那就買地唄!反正朱由校的想法,就是逼迫那些地主老財把錢拿出來投資,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根據發展經濟學和「貧困陷阱」假說,一個國家經濟起飛的重要條件之一是投資超過gdp的11%。
大明要擺脫這個貧困陷阱,最大的問題就是要增加投資規模。
北方各省改革這麼些年下來,每年的投資是越來越龐大的。一方面是民間投資,也就是那些地主為了規避農業稅收政策,不得不選擇成立農業公司對土地進行自營,從而投入資金改善生產力和生產條件。一方面就是民營資本在工商行業的投資,特別是皇家科技學院和朝廷成立的各個國企在科研上的投入,誕生了一系列的技術,也為北方各省的工商業帶去了巨大的競爭力優勢,特別是蒸汽機、鐵路的出現,而民營資本發展最快的北方省份就是山東。
山東出現了大量的工廠,一大批工廠主的湧現,讓民營輕工業開始蓬勃發展。一方面山東屬於華東區域省份,具備沿海優勢,而此時大明正在走向海權經濟時代,海運成本更低,同時還有大量的還樣貿易優勢。同時山東這個地方的風氣,百姓也比較的勤勞節儉,加上朝廷成立的那些國營銀行對工業的扶持,給予了大批貸款,也讓山東地區的民營工業迅速起飛。
另一方面的投資,則是朝廷和國企的投資,朝廷正在不斷投資建設民用基礎設施,而且投資規模開始變得越來越大。而國營企業,則是重點投資重工業、礦業、農業這些領域。
國營企業在重工業方面的發展,現在已經是徹底走上正軌了,重工業投資相比輕工業來說周期更長、見效更慢,但是這個行業比較穩定。特別是大明此時,正處於一個走向快速發展的階段,大量的建設活動,讓這些重工業擁有越來越龐大的市場。
在鍊鋼方面,天啟十五年已經全面採用平爐鍊鋼法,平爐鍊鋼技術已經很成熟了,500噸級的轉爐隨處可見,現在國營鋼鐵企業剛剛攻破2000噸級的平爐建設技術,天啟十五年又有一大批2000噸級的平爐投入建設,幾年之後就可以投產。
天啟十五年大明國營鋼鐵廠的鋼鐵產量,也成功突破了800萬噸,同時南方民營鋼鐵廠的產量則是迅速下降到了不到500萬噸。
在鋼鐵行業,民營剛鐵廠的技術已經變得全面落後了,而且在燃料、礦石等方面,南方相比北方也沒什麼優勢。南方地區的鋼鐵產品,逐漸被北方的國營鋼鐵產品所取代。而隨著南方進入改革,南方的輕工業則是開始進入爆炸式的發展階段。
鋼鐵行業的發展此時也變得非常迅速,一方面機械製造業、鐵路建設的興起,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百姓逐漸走向富裕,市場對鋼鐵的需求也正在不斷增長。國營鋼鐵廠現在每年的盈利都在不斷增長,這些盈利又投入到了技術的攻堅和產能的擴張上面。
國營礦山的投資,同樣也在持續展開。此時大明的開礦技術,可謂是突飛猛進一般,威力更大的炸藥,還有靠譜的蒸汽機排水設備,更有直接修進礦山的鐵路。從開採到運輸,都排除了過去一系列的難題。
國營農場則是以生產商品糧、油料作物等保障作物為主,同樣也是國營企業投入資金,對生產技術進行提升。
同時還有一些生產輕工業商品的國營企業,這都是朱由校整出來的,這類國營企業因為涉及輕工業,輕工業市場變動較大,而且面臨的競爭也越來越大,所有這類國營企業老總的權力會更大一些。
在朝廷、國營企業、民間資本的投資之下,大明北方各省的投資總額,在天啟十五年佔到了gdp的21%的超高數值,而且工業蓬勃發展,北方各省的工業產值在天啟十五年也佔到了gdp的63%。
光是國營企業在天啟十五年繳納的稅收和上交的盈利,就達到了15億元,技術的領先帶來了無比龐大的紅利。而且這種工業技術的領先,是全世界範圍的領先,可謂是想不賺錢都難。
國營企業的發展,已經在天啟十五年開始收到了豐厚的回報,並且因為大明南北都進入改革,接下來的需求更大,特別是在鋼鐵需求方面,更是缺口極大,國營鋼鐵企業正在大量的擴充產能。
南方的那些鋼鐵廠,隨著改革也陸續成立了鋼鐵公司,一些資金比較雄厚的民營鋼鐵公司已經開始引進國營鋼鐵廠的技術,在冶鍊技術方面,現在隨著改革的持續,國營鋼鐵廠對技術並不封鎖,民營鋼鐵廠同樣也可以引入,但價格就比較高了,而且那些民營鋼鐵廠必須正常納稅。
重工業也是允許民資進入的,從而增加市場競爭,避免國營企業走向僵化。不過在能源、礦業、金融、交通、精密製造、煙酒這些領域,民營企業則不是想進就能進的,部分業務允許民營企業進入,但是限制也很大。例如礦業方面,也只有那些不適合國企經營的小型礦山允許民營企業開採,但出了礦難要負責,同時也要繳納較高的稅收。
在金融、能源、礦業、交通運輸、精密製造等領域,國營企業佔比達到90%以上,民營企業大部分被限制在這些領域之外,一些領域甚至是被完全限制。這些行業,要麼是很容易掠奪人民財富的,要麼是躺著賺錢的。前者落入民營資本手中,那對於老百姓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後者與其便宜民企,為什麼不給國企賺?
已經完成改革多年的北方各省,此時雖然還是天災不斷,但**卻是被平息了下來。朝廷在北方完成了保障體系的布局,糧食保障是最基礎的方面,不管怎麼鬧天災,都能使糧價保持平穩。特別是鐵路系統的逐漸完善,糧食運輸已經變得很方便了。
同時在綠化方面,這些年朝廷也付出了諸多的努力,過去北方各省的森林被砍伐之後,是沒人去種樹的,結果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旱災和水災一來,土地水份涵養能力差,要麼旱死要麼澇死。
一方面朝廷在各州縣,對境內的大面積荒山、荒灘、荒地、荒溝進行植樹造林,成立國營林場。
一方面,則對於那些碎片化的荒山、荒灘、荒地、荒溝進行拍賣,明確承包權,允許私人開荒者承包一百年,一百年後承包期到了之後,再自動延續。但是承包四荒地的個體、單位,需要在三年內完成植樹造林,並且不能用於從事其他經營活動,只能進行植樹。
四荒地的拍賣政策,也分兩種。一種是適合家庭承包的那種,則在當地行政集體內進行拍賣,相當於某村有四荒地拍賣,只有這個村的村民可以參與競拍。另一種規模更大一些,不適合家庭承包的,則對外公開招標,外部單位可以參與。
朝廷儘管是以承包的名義將四荒地拍賣出去,實際上也相當於是把土地產權交給個人一兩百年。但之所以要以承包的名義,則是為了日後國家對生產資料進行調控,如果民間資本對生產資料的壟斷太過嚴重,國家則可以按照承包合同,將生產資料進行收回。
通過大量國營林場的建設,以及四荒地的拍賣政策,北方各省的四荒地得到了妥善的處理,此時都已經種上了大量樹木。
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已經出現了不小的收效,對於洪澇乾旱災害的抵禦能力已經增加了不少,隨著那些樹木的長大,水土涵養能力還會進一步的增強。
明末的很多天災,實際上都是**引發的。因為樹木被大量砍伐又沒人植樹,氣候稍微異常一點就是一場災害。而此時朝廷通過植樹造林的方式,正在修復這些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對災害的抵抗能力已經明顯增強。
隨著北方重工業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產技術的提升,大量的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被解放出來,抗災能力脆弱的小農經濟已經逐漸在北方各省消失,如今只要不是發生地震什麼的,基本上都死不了人。
各地的武警、軍隊,在受災之後也是火速參與救援,相比之前朝廷沒有什麼作為來說,現在應對自然災害的發生,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快速的反應機制和應對機制,百姓碰上自然災害,也不會被逼的賣妻鬻子、離鄉逃荒。
從事工業的百姓,則是更加穩定。而那些從事農業的老百姓一旦受災,朝廷也會展開救災活動,對百姓的損失進行補助。
多年的改革之後,北方各省的普通百姓已經過得很自由了。平時官方收稅根本收不到他們頭上,如果是自耕農,朝廷已經給自耕農免稅了,土地只要不超過50畝,都是可以免稅的。如果是在城鎮工作的百姓,如果是在國營企業、工廠,或者在民營企業有正式編製的,也就是繳納一些個人所得稅,而且是得發了工資才交的,對於普通百姓的收入來說個人所得稅也不高。
如果沒有單位編製的百姓,則是沒有人向他們收取個人所得稅。
以前官府是向普通老百姓催科,改革后的官府則是向地主、商人催科。以前向老百姓催科的時候,不僅沒有油水,又惹出民憤。現在向地主、商人催科,那絕對是油水豐厚,當然朝廷自然也不會竭澤而漁。
但是在朝廷看來,地主、商人存在的意義,無非就是兩個。一個是組織生產,一個就是納稅。
所以地主、商人,在朝廷眼中就是工具和錢糧。
對於那些不能發揮出組織生產能力的地主及商人,不管怎麼壓榨油水都是存在公理的。
同時北方各省的百姓,現在基本上已經完成資源配置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百姓,朝廷通過移民等方式,分給了大量土地。而那些佃農,則因為工業的發展,工人收入更高,大量進入城鎮成為了工人。地主因為缺乏佃農,加上朝廷的高額稅收,不得不轉型成立農業公司,通過提高農業生產力來經營生產資料,從而使得北方各省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方面得到了迅速的普及。
而成為工業人口的那些佃農,也在工業生產中得到了資源配置,儘管工人對廠房、設備這些生產資料沒有產權,但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這些資料,也屬於完成了資源配置,讓他們可以發揮出個人勞動力價值,生產出相應的財富。朝廷的工人保障體系的完善出台,也保障了工人們的權益。
工人地位的提高,那是生產力發展和經濟發展之後,與資本家抗爭之下所產生的結果。而此時的大明,不僅是工人在和資本家進行抗爭,同時朝廷也在和資本家抗爭,所以才出台了工人保障體系,讓工人在與資本家抗爭的過程中有法可依,能夠保障自身權益。
西方人所謂的民主,實際上只是生產力和經濟得到發展之後的結果,並非是先有了民主,才有經濟、生產力的發展。美國人也最擅長偷梁換柱,在一些虛假的基礎上包裝出一套套看起來很有道理的理論,然而這些理論的基礎就是錯的,上面就算是長出花兒,那也是虛假、錯誤的東西。
此時朱由校要想消滅階級差距,唯一的出路就是繼續發展生產力、解放勞動力,同時堅持以國營經濟為支柱的理念,民營企業則是作為市場輔助力量,同樣也可以頂個半邊天,但他們要面臨的是殘酷的市場競爭,只有最優秀的那一批才能活下來,沒有誰可以翹著腳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