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002】有功者賞
白虎山腳,甲字型大小擂台之上,立有三丈圓木兩根。左一綁有卜已,右一縛有左髭。
卜已耷著腦袋,不言不語。任死去弟子們的親屬,如何在他身上撕撓捶打,他都一動不動,死人一般。
而左髭丈八,雖在戰時受了重傷,如今口中也被塞了根短木以防其吞舌自殺,卻仍然時不時地掙扎一番,尤其在看向不遠處的燕小兒時,暴躁狂亂,悶吼不斷。
燕小乙這會兒卻沒空理會左髭丈八,他面對著聚集來的一應弟子及逝者親屬,一言未發,先拱手鞠躬,深深作了一長揖。
抱拳過頂,處上及下,執之甚恭。
一應弟子見狀,又惶又恐。李進、巫羅幾人趕緊上前去扶「小大王」,其他人則紛紛避開這一揖禮,不敢受。
長揖常用在平級、同輩之間,多含對受禮者的尊敬。
而這些弟子,包括前倨後恭的夏侯惇在內,雖然上山的時日尚短,但經過了昨夜一戰,都有了白虎山的歸屬感。
「白虎山上,大王座下」!
有了這種自覺的弟子們,哪敢接受「山大王」的當面一禮。所以,一個一個都避往一旁,連稱「不敢」。
而那些亡去弟子的親屬長輩,也都受寵若驚。「仙人下凡塵、真人歷世俗」的燕大王,竟然親躬於眼前。
可受不得!
「大王莫如此,我等市井之人當不起!」
「白衣緯帶,豈敢受仙人長揖!」
「大王,我只怨乖兒命苦不能長隨仙人左右,可不是怨大王你吶!」
「大王無需如此!」
年長者,還之以禮;年幼者,也如白虎弟子一般避開來。
燕小乙揮手止住李進等人,切切實實地行完此揖,開口道——
「本大王區區一禮,諸位自然受得。」
「昨夜太平賊人攻山,兩千五百之眾,勢大難敵。全賴諸位弟子同心戮力、不計生死,方使我白虎山度過險關,進而力擒敵酋。」
說完此兩句,燕小乙面向眾弟子,清咳兩下,大聲道——
「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
「眾弟子有功,自然當賞!」
「四真傳弟子,計大功一件!等級達標,即賜仙兵!」
「夏侯元讓,計大功一件!擢升真傳弟子,賜以仙寶!」
「九內門弟子,計大功一件!待兵種滿級,另賜仙寶!」
「十九外門弟子,計大功一件!一月期滿,賜小仙寶!」
「另外,大功十件,可抵仙寶一枚!」
一眾弟子聽了,大為振奮。
仙寶與小仙寶之分,眾人已有共識。
仙寶,可使一介凡夫立時踏上仙道,擁有人人艷羨的「仙法」。
小仙寶,則可使人立獲一套如意兵甲,此外,擁有了近似「仙家」的身份,擁有了踏足仙道的可能。
刀兵之災、廝殺之禍,誰都不想沾染,也都避之猶惟恐不及。就拿昨夜的一番苦戰來說,若非必要,又有誰願意提著大好頭顱拚死衝殺在亂軍中?!
然而,在燕大王宣布了一項項的賞賜后,眾弟子們對「戰場廝殺」的態度又有了變化。
「僅僅」是一番捨命拼殺,便換來「仙寶可期,仙道在望」。
若以後都是如此,那「戰場廝殺」也未嘗不是件好事!甚至如潘鳳、夏侯惇等人,竟開始泛起「多多廝殺」的念頭了!
以拚命換仙家前程,值得嗎?
值!相當值!
白虎弟子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就此回答。而白虎山外的鄉民們,甚至都深恨自己連拚命的資格都沒有!
漢時的人,尤其是東漢末的人,可稱得上多災多難。
旱災、澇災、蝗災、瘟疫……,天災頻繁,黎庶遭難。
就單說這瘟疫。自元初六年(119)年至建安二十二年(217)的百年間,就曾有幾十次的大瘟疫。而在東漢末期的數十年間,大瘟疫更是連綿不斷,其死亡人數之多,簡直無從統計。東漢末的短短三十年中,有明確記載的全國性大瘟疫就有十二次。
而在瘟疫流行期間,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就算是繁華的中原之地,也是「家家有位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諸天災之外,尚有人禍。
盜賊蜂起、叛亂多發。
別的不提,就說三國的這些名臣良將們,就有不少人遭遇過賊災。
比如那「毒士」賈詡,比如那「老好人」魯肅。
賊災之外,還有苦徭重賦,還有苛政猛於虎……
生逢亂世,人命本就不值錢。若僅憑「拚命」就能換來仙家重寶,換來青雲直上,換來光耀門楣,換來子孫之福,又有哪個不願意?
再說了,黔首黎庶本就沒有多少出頭的路。
舉孝廉、參軍,漢末為數不多的寒門崛起的兩種方式。然而,「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這時候的舉孝廉已經被豪族世家壟斷,別說寒門,就算是落魄些的士族都不一定混上。
參軍倒是可以,但若想「刀劍覓封侯」,那還得需要一個個的條件。
其一,你得是良家子,也就是不在七科謫內或者非醫、巫、商賈、百工之子女。不然,就難了。
其二,你得有以一敵百敵千的武勇、或者領軍決策的統帥與謀略,若不能如此,那就只能「馬革裹屍還」了。
其三……
總而言之,平民白身若要出人頭地,難如登天。
而眼下,一條通天路,就鋪在了面前。
眾人心懷激動之時,燕大王轉而對那些親屬說道——
「諸弟子以死護我白虎山,本大王必厚葬之。」
眾親屬連連道謝。燕小乙又道:「厚葬是應做之事。此外,我還有話要說。」
「若逝去的弟子,為家中獨子,其父母可遷至白虎山。山上的所有人都可承其親,敬奉至終老。」
「若逝者尚有兄弟姊妹,可任選一位送上白虎山,不拘男女,直接成為白虎山內門弟子、獲得小仙寶。若無意,可獲錢財撫恤。」
「諸位,意下如何?」
燕小乙話音剛落,便有一老者急聲問道:「當真可獲仙寶?」
「不拘男女?」
「大王,我方三十過八,可能得仙寶?」
「……」
燕小乙一一回答。
到最後,到場的九家親屬無一例外地選擇了「上山,成內門弟子」。
有此「仙家幸事」在,白虎山腳的悲苦氣氛總算是消了一些。
這時候,一名商販突然出言問話:「大王,你先前所說的『白虎山大比』,『不計身份』,可屬實?」
「自然屬實。」
「我等七科謫者亦可?」
漢時有一類被政府圈定為「七科謫」的被監督管制的人員,包括有:商人、商人的子女孫子、商人的侄兒、原本有「市籍」者、罪吏、亡徒、贅婿。
這些人相當於被扣上了「有罪」的帽子,地位非常之低。就算是上了戰場,得了功勛,也得先「將功贖罪」、脫了「七科謫」的帽子,再論其他。
而如今,若能如其他「良家子」一般踏上此「仙途」,那他們就算是舍卻萬貫家財,也心甘情願。
所以此時此刻,一個個的販夫商賈,都緊緊盯住了燕大王。
「可!」
「謝謝大王!」
眾商販大喜過望,齊齊跪倒在地。
夏侯惇、陳縣令、杜畿等人,卻緊緊皺起了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