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第七章 海底古墓遊記(1)
(貓撲中文)第一幕抵達
我們開了五天的車,終於到了山東青島。
一路上我都在想,青島可是個旅遊城市,自然資源都已經被開發得差不多了,無人區基本沒有,哪裡還會有古墓來給我們挖?
陳雷說,他也不大清楚,他叔父在郵件上沒細說,就給了這個地址。
我們給武器裝備罩上了黑布,然後購買了兩大包的壓縮餅乾和罐頭壓在上面做偽裝,把中巴停在了酒店旁邊的停車場。
陳雷帶我們去的是格林豪泰酒店,幾乎就在海邊上。我們三人一人一間標準房,房間小得跟我家書房差不多,但傢具都還挺新的。
我心想什麼時候干去挖墓這種缺德事的人也開始住酒店了,是不是以後都可以直接開挖掘機來挖?
我們在酒店裡休息了兩天,第三天上午我們每人都背著一個大旅行包,手提旅行袋出發了。
負重達十五公斤,水、食物和裝備帶了不少,每個人都走的汗流浹背;更要命的是陳雷不知道具體的地點在哪裡,只能根據當初他叔父發郵件時的位置來用gps定位。
走著走著我們就走到了海邊,棧橋。這裡倒是一處風景名勝,而且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兩個世紀以前,在修建之初是為了運送物資準備的。
gps定位就定在這裡,我們三人面面相覷,都感到不可思議——青島可以算是個不夜城,到凌晨都還有人在外面瞎溜達的,難道陳雷他叔父會隱身?
我們沿著橋邊的人行道走了一圈,還是什麼都沒發現,只好找個長椅坐下來休息。
陳雷打開他的平板,找到他叔父發給他的郵件仔細地看,想要找出什麼線索;我則閉目冥神,腦海中還在思考著關於天吳圖騰的問題。
「過來看。」這時,一直獃獃的在看海的貝晰晰忽然走過來,把我和陳雷直接拉了起來給提溜到護欄旁邊。這女的力氣真他媽的大,我剛想不爽幾句,貝晰晰指向下方的手讓我不得不轉移了視線......然後,說不出話來了。
順著貝晰晰的手看去,只見在大約只有三十多米的海域處,漂浮著一枚貝殼。
那枚貝殼如果不仔細看很難發現,我戴上眼鏡之後也只是粗略地看到它的顏色非常陳舊,貝晰晰去租了一台遊艇,開到那片海域把貝殼撈起來。
回到岸上后我們就圍著那枚貝殼看,它已經有些破損,上面還沾著黃泥。
「怎麼說?」陳雷端詳著貝殼好半天也不得其解,只好向貝晰晰遞去一個疑問的眼神。
「你們有聽說過貝殼墓嗎?它最早由日本人發掘,存在於遼南的沿海地區,已發掘的有100餘座。貝墓是以海蠣、海螺、蛤蜊、鮑魚殼、海帽等為主要材料建成的墓室。做法是先掘好土壙,在墓底鋪一層貝殼,四周豎立木板為槨,入墓后蓋上木板,空隙處塞實貝類,然後封土。」貝晰晰解釋道,「貝殼墓在西漢滅亡前一直存在,如果是戰國到西漢時期的墓葬,是有可能出土青銅器的。」
「而且墓地如果位於海邊的話,海嘯或是海平面上漲有可能將它淹沒。」我介面道,然後轉向陳雷:「你的叔父不是下地,是下水了。在水下有信號才有鬼。」
陳雷一拍頭,叫一聲原來是這樣,眉頭又皺了起來——我們什麼裝備、武器都帶了,就是沒有潛水裝備。
而且關鍵是,如果墓地在水下,那很多裝備,尤其是槍械都無法攜帶,鬼知道下去會怎麼樣?
第二幕隱藏的真實
我苦惱地回了酒店,休息去了。陳雷出去買潛水用具去了,貝晰晰則在海邊繼續觀察地形和旅客流動情況,以制定能夠避開旅客視線的潛水計劃。
這下子我反而成了最閑的了,躺在還算寬敞的大床上,電視上放的是暑期神劇名偵探柯南。
看著看著我就覺得無聊了,就翻出太太太太爺爺的筆記,想要繼續找找有沒有青銅幣的內容。其實筆記里是有記載青銅幣的,不僅有青銅幣,黃銅幣也有,但雕刻動物圖案的錢幣還沒有。
我一手翻著筆記,一手把玩著陳雷給我的那枚青銅幣,別說,這青銅幣還真有點料,有些沉甸甸的感覺......沉?為什麼會沉?直徑基本與古代錢幣一樣......中央的鑿孔很小?厚度更大?我打了一個激靈,仔細一看,他娘的,這青銅幣不是錢幣!
我恍然大悟,古代圓形方孔錢最早始於春秋戰國,一直延續到清末——但無一例外,所有錢幣的中央都有鑿出一個正方形來,代表天圓地方。
但這枚青銅幣沒有正方形的鑿孔,或者說,它的鑿孔異常的小,只能容已跟細繩穿過,比起方形鑿孔小上許多!而且,它的厚度絕非正常的通寶錢或者方孔錢!也就是說,它不是錢幣!難怪我找不到,因為我找的方向錯了!
如果不是錢幣,那它又是什麼呢?
祭祀用具!
我快速翻到筆記中關於祭祀的內容,粗略地看了一看,果然,有關於這種雕刻動物的青銅幣的記載!
按照太太太太爺爺的說法,這種青銅幣其實不是青銅鑄造的,而是玉壁的一種,用於祭祀。至於為什麼包上青銅,筆記上也說得很含糊,我記得現在有發掘出一種包金青銅貝幣,那有「包銅玉壁」也是合理的,可能這玉壁在玉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被製造,製造者屬於玉器製造業十分發達的地方,而青銅鑄造才剛剛起步,青銅應該是比較貴重的東西,這樣包銅玉壁和包金青銅貝幣的原理應該是一樣的。
不過,玉器時代晚期大概距今4000年,玉器製造最發達的應當是太湖流域的良渚古國,難道這枚玉壁是在長江流域被發掘的?又或者是當時良渚古國與黃河流域的部族進行貿易,以物易物交換後由三皇五帝部族鑄造,作為祭祀品的?
這玉壁上雕刻的可以是鷹,也可以是虎,那就說明祭祀的對象肯定不是人,應該是神話中的什麼東西......
祖巫。
我立刻想到了十二祖巫,他們祭祀的是十二祖巫。也只有祭祀十二祖巫的東西才能抵禦他們引起的重加速。我想起了烏加里特粘土板文書——又或者,是《神的雷槌》,刻著古代的神的名字的幻書,讚美著雷神kanann的ugaritto的同時又擁有抵禦雷電攻擊的能力。歌頌是因為畏懼,因為畏懼所以抵抗,歌頌和抵抗的對象是同一個並不矛盾。
雖然明確了玉壁是用來祭祀祖巫的,但還是無法確定,玉壁和邪輪到底是不是來自同一個地方,到底是來自哪裡。要知道十二祖巫,每個祖巫的國家都位於不同的方位,如果是天吳的話,除了比較確定的是在朝陽之谷(科羅拉多大峽谷)外,我查了查也有說法認為它不僅是吳人的圖騰,也是五帝末期夏人的圖騰,是大禹神化后的形象,就像他的兒子啟一樣,被塑造成掌管崑崙的九首猛虎陸吾的形象。大禹的故里是在西戎,和山東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塊兒(1)。
現在比較有道理的考證就是天吳在科羅拉多大峽谷,而大禹其實是古埃及的法老美尼斯,要知道在古埃及是沒有老虎的,那裡只有獅子,大禹和天吳基本上是沒有關係。要說圖騰,大禹也應該是蠍子,而不是虎。
所以很明顯,在山海經之後的時代,古人的地理方位感是很模糊的,逃不出中原、四夷的範疇。想要從古籍裡面去推,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所以關鍵還是壁畫,從全球地理的角度去分析。
山東古屬東夷,鳥鳳圖騰是最為常見的,而十二祖巫中有兩位是鳥的形象,其中叫做龠茲的傢伙渾身黑毛,沒人認識好像是古代英吉利的部族;而句芒,人面鳥身,據說是掌管扶桑國的神。扶桑國,有人認為是在山東,還有人認為是在墨西哥。墨西哥屬熱帶雨林氣候,樹木高大,而古籍記載的扶桑也都是一個個跟個擎天柱似的,倒也有些依據。
不過,我在心中暗自吐槽,難道還要跑到墨西哥去挖墓去?別搞笑了,我以前曾到墨西哥逛過一圈,人家古墓的保護措施可比我們嚴多了,墨西哥不會放棄任何瑪雅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的遺產,要是擅自闖入禁地搞不好下半輩子就呆在監獄里了。
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到目前為止都沒有進入古墓,究竟壁畫上是十二祖巫都有還是只有天吳,還是個未知。只要能看到壁畫的全部,我就能推斷出這個墓到底是哪個朝代的了。
陳雷和貝晰晰回來后我把我的想法跟他們說了,幾個人又研究了一個晚上。
貝晰晰把棧橋附近旅客的流動情況都弄清楚了,但陳雷的裝備還沒有買好,有些需要網購,我們就又在酒店呆了一天。
——————————————————————————————————————
(可以跳過)1嚴格來說這是沒有依據的。
1898年,在耶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發現了著名的那爾邁調色板。在該調色板上,那爾邁佩戴著代表上埃及和下埃及的帽子,人們有此推論他可能已於公元前31世紀統一了上下埃及。但是一直以來,美尼斯都被認為是統一上下埃及者,同時他也是曼涅托王表中的第一位國王,所以那爾邁調色板的發現引發了一些爭議。
一些埃及學研究者認為美尼斯和那爾邁是同一個人;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美尼斯其實是荷爾-阿哈,他從那爾邁那兒繼承了一個已經統一的埃及;此外,還有人認為那爾邁開始了統一埃及的進程,但是他未獲得成功或者只是獲得了部分成功,剩下的統一進程則是由美尼斯完成的。某些學者持美尼斯與那爾邁是同一人的觀點是基於出土的數個陶器中出現的代表那爾邁——這位傳說中的國王的象形文字元號——mn。在納哈爾·提拉哈出土的一塊陶片上,人們發現了那爾邁國王的「王宮門面」,其中出現了這位埃及國王的5個王名,其中一個即包含了符號mn(即代表美尼斯);而其後則連接著荷魯斯式王銜「那爾邁」。由此推論即知美尼斯的王名中包括了那爾邁。不過,在各個提到美尼斯的陶片的記載中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從而無法確證其真正的身份。另外一個同樣具有說服力的理論認為那爾邁是一位成功統一埃及的國王(可能是蠍子王,人們在耶拉孔波利斯出土的陶器上亦發現了他的名字)的直接繼承人,其使用的統一的上下埃及的標符也是從上一代傳下來的。最近,在第一王朝法老登和卡的墓中發現的王表都將那爾邁列為王朝的建立者,其繼位者為荷爾-阿哈(而其中未提及美尼斯)。人們認為那爾邁的妻子是奈斯霍特普·a(意即奈斯神感到滿意),她是北部埃及的一位公主,帶有其名字的碑文發現於那爾邁的繼任者荷爾-阿哈和哲爾的墓中。這表明她可能是荷爾-阿哈的母親。
在語音學上,那爾邁的王名是由代表鯰魚(n'r)和鑿子(mr)的象形文字元號組成的。他名字的現代變種包括了「荷爾·那爾邁魯」(hornarmeru)或「荷爾·馬里納」(hormerinar),但是學術會議一般習慣稱之為那爾邁。
那爾邁的陵墓在阿拜多斯的烏姆·卡伯地區被發現,由兩個相連的墓室組成,毗鄰在其之前的提尼斯城的統治者——卡的陵墓。
1994年夏,納哈爾·提拉哈探險隊的挖掘者在以色列南部發現了一塊陰刻陶片,其上記載了亦稱為「那爾邁」的王名。考古學家確認該人即為詹姆斯·e·奎貝爾在上埃及發現的那爾邁調色板上所提及的那爾邁。這塊銘文是在一塊較大的圓形平台上發現的,該處可能是一個存儲倉的所在地基。通過礦物學鑒定,人們判定這塊陶片是一個於公元前3000年從尼羅河流域傳入以色列地區的酒瓮的碎片。考古學家還發現了當時產於南部迦南,而又傳入埃及的陶器,這些陶器上印有那爾邁的王名。
美尼斯是被認為是第一位將古埃及統一起來的統治者。他被視為於公元前3100年前創立了古埃及第一王朝。好比古羅馬的羅慕路斯,美尼斯被視為古埃及歷史的創建者。
根據古埃及傳說,將上下埃及統一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的是一個名叫「美尼斯」的法老。然而,這名字並沒有在現存的王名表(開羅殘片和巴勒莫石碑)上出現,這些殘缺的王名表乃是刻於一塊第五王朝的石碑上。作為埃及的第一個統治者,美尼斯是在較後期的史料上才出現的。根據曼涅托的《埃及史》(aegyptiaca),古埃及起初是神的王朝,然後是神人和亡靈的王朝,接下來才是人的王朝,而在人王朝中,美尼斯就是第一位王。就第十九王朝(公元前13世紀)的兩個王名表(阿拜多斯王名表及都靈王名表)而言,記載的名稱為「美尼」(meni),而公元前3世紀的埃及歷史學家曼涅托則稱他為「美尼斯」;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稱第一位埃及法老為「米恩」(min);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則稱之為米納斯(menas)。美尼斯亦於希臘羅馬時期出現於通俗中,可見他在後期被視為重要人物。美尼斯亦歸功於建立了孟斐斯以作為埃及首都。根據曼涅托,美尼斯在位共62年,最後他是被一頭河馬殺死的。
於19世紀末發現的那爾邁調色板描述了當時還未被人所認識的法老那爾邁,其所屬年份很有可能比美尼斯還要早,從調色板中可見,那爾邁揮動權標頭打擊敵人,另外亦戴有代表上下埃及的紅冠和白冠。有學者認為那爾邁(或其繼承人荷爾-阿哈)和美尼斯是同一人。亦有學者認為美尼斯從已經統一埃及的那爾邁手上繼承了帝國;亦有人相信美尼斯是完成統一上下埃及的人,那爾邁只是開始了統一過程,當中可能未竟全功又或者只是成功了一部分。但無論如何,有大量考古證據證明有那爾邁這麼的一位法老存在,而公認證實「美尼斯」存在的證據只得在涅伽達(naqada)的一個大墓地所發現的一塊象牙板上以兩女神名刻有其名字。
一般懷疑美尼斯要不是那爾邁的其中一個名字、要不是那爾邁上一任的法老,要不就是與那爾邁的繼任人荷爾-阿哈為同一人。一些人亦相信美尼斯是埃及人所創造出來的傳說,另一些人認為那爾邁是美尼斯的父親。學者無法確認美尼斯身份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同代文獻中並無美尼斯的名字;其二是早王期的其他國王,如荷爾-阿哈、哲爾等的墓都已於阿拜多斯發現,但屬於美尼斯的墓至今仍未發現。
現在有人認為,那爾邁是鯀,美尼斯為禹。
這並不滑稽。
對於西方考古學家的困惑,結合中國資料,現在可以認為水落石出了,即那爾邁是美尼斯的父親這一判斷是正確的。那爾邁是大禹的父親鯀,而美尼斯則是大禹。證據很簡單,納爾邁的名字明確無誤就是鯀:
「鯀」在古書《玉篇·魚部》上說的一種大魚,屠本畯《閩中海錯疏·鱗下》:「馬鮫,青斑色,無鱗有齒,又名章鮌。」。現代標準漢語讀音同「滾」。那爾邁的王名是由代表鯰魚和「鑿子」的象形文字元號組成的。鯀就是這兩個符號組成,右邊部分是對「鑿子」象形描繪。個人判斷這個東西可能不是「鑿子」,而可能是賽漢姆權杖(sekhem):圖坦卡蒙墳墓出土的sekhem權杖。
而美尼斯頭像雕塑正好符合中國古籍對大禹形象的描述:?《竹書紀年》卷上:「﹝帝禹﹞母曰脩己……背剖而生禹於石紐。虎鼻大口,兩耳參鏤[cānlòu]。」《淮南子·脩務訓》:「禹耳參漏,是謂大通。」高誘註:「參,三;漏,穴也。」《宋書·符瑞志上》:「﹝禹﹞虎鼻大口,兩耳參鏤。」從美尼斯頭像看,虎鼻大口描寫很形象,而「兩耳參鏤」到底是什麼樣,看他的耳朵就知道。
iji上中國方面記載:鯀,字熙。黃帝的後代,顓頊五世孫,大禹之父,封崇伯。《史記集解》和《史記正義》認為鯀亦號檮杌(táoù);《左傳》:「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指的是鯀的為人。堯在位時,洪水泛濫,民不聊生,堯便派他治水,他用石頭、泥巴堵住洪水,結果反使洪水更加泛濫。後來堯把帝位傳給舜后,鯀便被帝舜處死,另說為流放,使其死於異鄉,由禹繼續治水的工作。也有認為鯀為堯所殺,見於《韓非子》之《外儲說右上·說三》:堯欲傳天下於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堯不聽,舉兵而誅殺鯀於羽山之郊。而在神話中,《山海經·海內經》記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根據屈原《天問》的記載,鯀死後屍體三年不腐。傳說還說鯀造出農具,並馴服了。鯀還是城郭的創作者。《呂氏春秋·君守》篇說:「夏鯀作城。」
根據這些信息:考古學家在以色列南部發現了一塊陰刻陶片,其上記載了亦稱為「那爾邁」的王名,考古學家還發現了當時產於南部迦南,而又傳入埃及的陶器,這些陶器上印有那爾邁的王名。
中國方面記載,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史記》記載「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由此判斷那爾邁(鯀)正是被殺於以色列南部迦南地區,其原名叫羽山。東夷擅射的后羿名稱或與羽山也有關。而迦南地區正是埃及進入兩河流域附近的門戶,所以「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而在埃及阿拜多斯的烏姆·卡伯地區發現的那爾邁墓很可能是後人建的衣冠冢,屈原「地方九則,何以墳之?」就可反映這種心態。
關於統一埃及問題,根據中國記載顯然是黃帝,而不是美尼斯(禹)或那爾邁(鯀),他們只是繼承。
關於蠍子王一世和蠍子王二世,蠍子王一世應還是對應黃帝,蠍子王二世與美尼斯(禹)或那爾邁(鯀)到底是什麼關係還需要研究,或許是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中另外一人。
而美尼斯(禹)的墓沒有在阿拜多斯墓地發現,正是因為他的墓沒有被發現,西方學者一直懷疑到底是否存在美尼斯這個人。但對中國方面來說,無疑是個天大好消息!中國記載禹在位的第十年東行,到了會稽後去世(竹書紀年載為四十五年),「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皇甫謐認為禹享年一百歲左右。禹去世后,其子啟繼夏朝天子位。很可能真實情況似乎大禹在位第十年巡遊天下到達中國浙江會稽一帶(古埃及海外殖民地)時去世,然後就地安葬在會稽!大禹墓真的就在中國浙江會稽!大禹陵位於浙江紹興東南郊的會稽山山麓,由禹陵、禹祠、禹廟三大建築群組成。在少康復國后,大禹苗裔少康庶子無餘被封於會稽,奉祀大禹,並創建越國。而商王也曾臣屬於大禹。?在紹興禹陵村,傳夏禹姒姓後代世代為禹守陵至今。
對照一些資料可以發現,古體越字完全是個古埃及文字。
————————以上文字轉自兵策儒劍的微博附:這是個很牛逼的人貓撲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