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3貧民艾拉(1)
艾拉,並不姓艾。
在法律上而來說,平民與貴族的區別有兩點,一是貴族不必和平民一樣服四年義務兵役,二就是,姓氏是貴族的特權。
平民是沒有姓氏的,當然平民可以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規定一個姓,比如艾拉的父親就是艾克,他給女兒取名為艾拉,可是這個姓氏在法律上是沒有效應的,艾拉就是艾拉,不會是姓艾名拉。
艾拉公民身份證上的信息是這樣的,公民等級:o(貴族是s,平民是o),名:艾拉,出生地:八區格薩城生育局,出生日期:公元958年5月4日,撫育局:八區格薩城第三撫育局,性別:新女性。
在這裡先解釋下生育局、撫育局。
隨著聯邦的發展,原本位於紀念城的繁育研究所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且為每個人量身定做□□子孫也是不可能的(失敗率太高)。
於是各自治區都成立了生育局與撫育局,生育局負責採集每位公民的遺傳信息培育新生兒,撫育局則負責養育新生兒,想要撫養孩子的公民都可向撫育局提出申請領養。
貴族們就不用說了,大家族擁有自己的研究所,貴族們有數不清的機會,精挑細選適合的後代,有錢的平民也能通過私人研究所培育自己的孩子。可普通公民想要孩子就得排隊,經過層層審查,最後才能領養一個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
小市民思想十分嚴重的蘇黎覺得十分不可思議,幫別人養孩子這種事情實在是太有挑戰性了,她覺得換成她肯定做不到,如果她之前生活的政府出台這種強迫性的規定的話,早就被推翻了!
為什麼這裡的人就這麼默默地接受了?!
聯邦的輿-論環境是很開明。網路上陰謀論層出不窮。有陰謀論者提出過這樣一個推測,除了第一批新人類外,之後新人類的基因已經被篡改了,使得他們從血脈上失去了反抗的*。
蘇黎覺得這個陰謀論挺有意思的,因為那八位領導人都是研究員出身的,大大的有可能嘛!
她深深地覺得當初那八位領導人能當選就是陰謀的開端。
接著說貧富差距。
聯邦的基礎社會福利健全,聯邦公民就算一生不勞作也能生活下去。
聯邦的貧富差距的表現最明顯的是受教育程度上。
聯邦有義務教育,不過是只到高中為止,大學是全自費,而且花費不小。普通大學一名學生每年的學費、資料費和生活費等雜費加起來至少得兩萬幣。
兩萬幣在聯邦是什麼概念呢?
聯邦的咖啡五幣一杯,快餐的套餐也就是十幣一份,兼職人員法定保定時薪是十二,店員等起步職位的月薪是一千五……蘇黎最近正在找工作,屬於三無人員的她能選擇的工種十分有限,她對每種可能的職位都了解得十分透徹。
也就是說,一年大學學費對於普通家庭而言就是夫妻或者夫夫二人的全年收入的總和一大半,供養出一個大學生需要一個家庭將近十年積蓄總和(與天.朝農村家庭供養大學生的情況十分相似),實在是和便宜不沾邊。
不過,從大學畢業生就業薪酬待遇上來看,這筆投資算是穩賺不賠,因此很多家長也願意勒緊褲腰帶為孩子創造就學條件。
艾拉父母——應該是父爸,聯邦這裡的習俗是,對於「夫夫」關係的法定監護人,一個稱作父親,一個叫爸爸,二人曾經經營著一個小小的農場,種植一種被稱作「米稻」的植物。
克.隆人軍隊當初從地球上帶來的農作物並不是每一種都順利在水藍星存活下來了的,種植失敗的農作物中居然包括了人類最大的兩種主食來源:大米和小麥!
為了解決吃飯的問題,研究所的專家做了多種嘗試,最後使用嫁接的改良了兩種本土作物,成功種出了稻、麥。
這裡的米稻雖然名字里有米又有稻米,可是生長形態跟地球上的稻穀完全不一樣。首先,它是藤蔓植物,其次果實成熟時一顆就有成人拳頭大小,接近一百克,在每年秋天收穫一次。農家在採摘了果實后,烘乾碎粒后賣給農業公司,統一上市銷售。
米稻的品種如今有很多,艾拉家種植的是口味最普通但是產量最高的,走的就是薄利多銷的路線。
聯邦的民用科技已經達到了頂峰,家用機器人普及的程度與地球二十世紀的電腦相似,農場實現了全機械化——採摘除外,民用機器的敏感度還不夠高,可能會傷害到植物藤蔓。
前面就說過了,為了維持環境平衡,聯邦的水電是按照人口配額的,配額以外的要出高價,尤其是商業用途的更是民用的三倍價格,即使每個區都有自己的農業扶持計劃,農用水電的價格也依然是民用的一點五倍。
總之收入高,支出也高,但是艾拉家每年依然能存下至少三萬幣——若不是有還算堅實的經濟基礎,當初他們也不可能通過審查成功領養到艾拉了。
對艾拉一家而言,艾拉上大學的開銷雖然大,但是他們依然是能負擔得起的,並且不會影響家庭的日常開銷。
艾拉高二那一年,她的生活來了個大轉彎,父爸因車禍重傷住院,而且還是過錯方。艾拉花完了家裡的全部積蓄也沒能挽留下父母的離開的腳步。
艾拉父母去世后,農場被拍賣,錢么自然是賠償給車禍中的受害者了,艾拉在十六歲那年從平民成為了貧民!
蘇黎為什麼知道得這麼清楚呢?
因為那是艾拉生命中最為快樂的日子,她不止一次滿是懷念地跟蘇黎說起自己十六歲以前的生活。
身為「既定事實孤兒」——父母遠在異時空的蘇黎深有感觸,每次兩個人一說起自己的父母都是抱頭痛哭為結局。
那段黑暗的日子裡,艾拉失去了所有,連住的地方也沒有。
未成年人保護協會和福利局的人都建議她去寄養之家居住,等待被領養。
說到寄養之家就需要解釋一下聯邦政府對孤兒們未的安置政策。
常規程序是這樣,生育局培育新生兒,出生后就立刻送到撫育局照看,直到周歲后就可以被領養。
被領養後父母去世的孤兒和暫時沒有人願意領養的孩子也由撫育局照顧,直到小學畢業——十二歲。
十二歲以上的孩子有動手能力,需要的照顧與兒童也不一樣了,就會被分散道相對而言規模較小、管理較寬鬆但是針對性更強的寄養之家。
如果說撫育局是政府直營連鎖的話,寄養家庭就是加盟連鎖店了。
寄養家庭的管理者通常是一對夫夫/夫婦,或者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夥伴,只要他們的資質通過福利局的審核:身體健康,沒有精神、遺傳疾病,高中或以上的教育背景,沒有犯罪記錄、不良生活嗜好,再有一處建築達標、功能完善的房子,就可以開門運營。
寄養之家每收留一個孩子就能從政府領到每月一千的撫育津貼。
當然,為了保證青少年們能得到應有的照料,避免寄養之家的運營者為了獲得撫育津貼過度收養,政府在每個孩子最低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運營者與被寄養兒童的比列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規定。
被寄養的孩子如果願意,可以一直在寄養之家住到二十成年,沒有補助金為止。
按照這樣的慣例,艾拉住進了一家寄養之家,等待再次被領養。
寄養家庭的管理又嚴苛,對所有的孩子都一視同仁。而艾拉自小被父爸嬌寵,接受不了這種待遇落差,又因為她突逢巨變變得敏感又偏激,跟其他的孩子們相處也有很大的問題,三個月後艾拉離「家」出走了。
她成了一名未成年流浪者。
流浪者是聯邦健全的福利制度下獨特群體。流浪者沒有工作、沒有住所,從政府的庇護所領取食物和日用品,靠著政府的救濟維持生活。
艾拉自小就漂亮,用她自己的話說,很多其他學校的學生長期在她學校的門口蹲點,就是為了見見美麗的艾拉。
十六歲的艾拉青春嬌俏,裝扮雖然落魄了些,依然掩蓋不住出色的容貌,於是她便被人盯上了。
某天她在庇護所領了食物,在回自己小窩——某廢棄倉庫的路上,被人敲了悶棍。如果不是剛好有流浪者路過,她也許就「落到跟蘇黎以前一樣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遭遇,她才會無私地收留了蘇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