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前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寫翻譯寫翻譯寫賞析寫賞析糾錯糾錯收藏收藏分享評分:很差較差還行推薦力薦
參考翻譯
寫翻譯寫翻譯
譯文及註釋
譯文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益州地區民力匱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不過宮廷里侍從護衛的官員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
文言現象
通假字1必能裨補闕漏:「闕」通「缺」,缺點。2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數和零數之間。3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簡」通「揀」,挑選、選擇。古今異義出句┃古義┃今義此誠危急存亡之秋┃時候┃指四季中的秋季誠宜開張聖聽┃擴大┃指商店開始營業引喻失義┃適宜,恰當┃正義,意義陟罰
相關成語
優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妄自菲薄:毫無根據地、過分地看輕自己。作姦犯科:為非作歹,違法亂紀。三顧茅廬: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人家。不毛之地:指貧瘠的土地或荒涼的地區。不求聞達: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不知所云:原來是自謙的話,表示自己語無倫次。泛指思想混亂,說的話讓人摸不著頭緒。感激涕零:形容極為感激
判斷句
1是沒有明確語言標誌的判斷句:1.此皆良實譯文: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2.此悉貞良死節之臣譯文: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2「也」,判斷句標誌:1.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譯文: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先漢興隆的原因。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譯文: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
參考賞析
寫賞析寫賞析
全文要點
分析形勢――提出三條建議―――敘經歷感帝恩――出師目標―――歸結責任作者思想感情:報先帝而忠陛下1.賞罰同一標準:陟罰臧否,不宜異同;2.三條建議是:1開張聖聽(廣開言路);2嚴明賞罰(賞罰分明);3親賢臣,遠小人(親賢遠佞)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親賢遠佞)3.分析形勢:1不利的客
內容理解
1.《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伐魏臨行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2.全文共9段,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
寫作背景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
段意概括
一:分析蜀國面臨的形勢,向劉禪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廣開言路)二:向劉禪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賞罰分明)三:親賢遠佞。四:自述身世,回顧三顧茅廬至臨危受命以來與先帝共同創業的歷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與對先帝的無限感激。五:追述先帝託孤以來的心情及做法,闡述自己興復漢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報先帝忠陛下
賞析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覆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ning),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就當時形勢分析,且不說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僅「勞師以襲遠」這種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諸葛亮仍
後世影響
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讚揚,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薦禰衡表》相提並論,說「至於文舉(孔融,字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並一時之英也。」陸遊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的《正氣歌》亦云:「或為出師表,鬼神泣
分層解析
本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的主見。第二部分(6~7段)追憶經歷,忠劉氏,興師北伐表心愿。第三部分(8~9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歸結責任。全文以議論為主而輔之以敘事,議論敘事中都帶有濃厚的抒□□彩。具體地說,第一部分
評註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四句總提當時形勢,警策劉禪發憤圖強。起筆凝重,定下全篇基調。【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四句剖析人心。實際上這是對劉禪委婉而尖銳的規勸,言外之意是劉禪是沾父親的德澤,自己還沒有懾服眾
簡評
北伐曹魏是蜀漢後期諸葛亮安邦定國的一種策略:以攻代守,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主動出擊。「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字裡行間透露出諸葛亮時刻不忘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將「鞠躬盡瘁」體現得淋漓盡致。南宋詩人陸遊曾高度評價這篇表文,說道:「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舟渡,鐵馬秋風大
重讀出師表的幾點認識
從文章結構上來看,全文可以分為4部分:part1,由前兩個自然段組成。指出當今天下的基本形勢和執政的基本原則,接著提出了基本政策。按逆向思維來分析,似乎小皇帝的某些作為讓老丞相有些不滿,結合歷史上的情況,應該與劉禪偏信宦官有關。於是開宗名義,告訴小皇帝應該端正態度,內外一體。《英雄志》22卷第九章《
作者介紹
諸葛亮
諸葛亮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