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
矛
兵器名。長柄,有刃,用以刺敵。為兵刃中最長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稱;惟所謂丈八者,以周尺計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則矛之由來,實在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亦甚悠久,惟當時戰術未精,各種兵刃使用之法,亦極簡單,非若后之武術,以繁取勝,以多矜奇也。車戰時代,兩陣相對極遠,非長兵不能及;故利用槍矛以為進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長丈八者,亦由於是。至馬戰時代,矛已覺其太長,不免有周轉不靈之病,故用矛者已不若用槍者之多矣。以迄近代,火器盛行,古兵刃淘汰殆盡,即習武者亦類多不知矛之使法,不若刀槍等法,尚未絕傳也。茲在舊書攤上得抄本一,題曰「長矛八法,」想系古之有心人,圖繪以示後人者;考其使用之法,與長槍略同,槍中有八母槍,蓋即脫胎於此,槍出於矛,其信然也。
矛的基本形制有狹葉、闊葉、長葉、葉刃帶系和凹口骹式等。
矛屬於刺兵,是槍的前身。原始社會,人類就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刺殺動物,後來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可知為主要兵器。
1974年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的秦俑從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鏃、矛、戈、鉞、吳鉤等。就是兩千兩百年前,秦代軍隊武器裝備的再現。戈、矛、戟這三種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長木柄,下端裝有銅,有的矛柄長達6.3公尺。
矛與戈、戟、殳弓矢並列為「五兵」。春秋時期的矛,按其用途分為酋矛和夷矛兩種。據《考工記》上說,酋矛柄長二丈,是步卒使用的兵器,夷矛柄長二丈四尺(均周尺),是戰車上使用的武器。當時的矛頭多為青銅質,但形制開始從凸脊扁體雙葉形趨向三葉窄長稜錐形,前鋒更加銳利,刺透力增強。銎部有穿孔,使矛頭能更牢固地安裝在柄端。矛桿長度一般為270-290厘米.l971年長沙春秋晚期楚墓中出土的兩支帶柄之矛,一支柄長297厘米,木質;另一支柄長280厘米,「積竹」柄。春秋後期,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魯哀公十一年),齊軍侵魯,魯季孫氏家臣冉求帥三百徒卒參加戰鬥,「用矛於齊師,故能入其軍」。可見矛已是步兵同車兵戰鬥的有效兵器。
蛇矛通體鐵制,由矛頭、矛柄、矛鐏三部分組成。矛頭長二尺余,扁平,彎曲如蛇形,兩面有刃,故稱蛇矛。
長矛矛頭長七八寸,形如槍頭,呈棱形。其下與柄相接,矛柄也可硬木製,粗如盈把,長一丈六餘有餘。矛鐏是柄的飾物,也有銅製者,呈錐尖形,可使矛插地而不倒。
八蛇矛矛曲如蛇,長一丈八尺,傳為三國時期著名武將張飛所使用的兵器。
西方世界的矛(pike)
直至17世紀中期前,矛在西方世界的戰鬥中發揮極大的作用,是步兵部隊對付騎兵部隊最主要的手段。西方步兵所用矛的長度通常為10~14英尺(約3~4米),最長的矛超過22英尺(約6米)。
長矛的運用
古代長矛戰術中最出名的當數由古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改良的「馬其頓方陣」。這個幾近堅不可摧的方陣使亞歷山大指揮下的軍隊所向披靡,使其從歐洲出發征服了波斯、中亞和印度的部分地區;直到被羅馬帝**隊挫敗前該戰術一直是古代希臘軍隊用以對付敵人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傳中世紀時期第一個將長矛運用到戰鬥中的是比利時佛拉芒民兵部隊或居住在低地地區的蘇格蘭人。13世紀末期至14世紀初,面對英法同盟軍的侵略,由蘇格蘭軍隊創建的「schiltron」方陣在僅有少量騎兵和弓箭手的蘇格蘭部隊中發揮重大作用。憑藉這種戰術,,蘇格蘭人在1302年「Courtrai戰役」及1314年「班諾克本戰役」這2場戰鬥中取得巨大勝利。
後來由於火槍的發明及裝備刺刀的步槍在西方軍隊中的普及,17世紀中期長矛在新生武器的影響下正式退出軍事舞台。
矛在我國古代兵器史上使用期最久。從原始社會的石矛一直到大革命時期的梭鏢、紅纓槍,經歷了漫長的戰爭風雨,可謂功勛卓著,歷久不衰。矛是一種直刺、扎挑的長柄武器。由於矛頭鋒利,刺殺效果優於戈、戟,所以在冷兵器時代,一直是軍隊裝備的主要兵器之一。
矛是一種純粹的刺殺兵器。其構造簡單,只有矛頭、矛柄兩部分。矛頭分為「身」和「骱(jiè)」兩部分。矛身中部為「脊」,脊左右兩邊展開成帶刃的矛葉,並向前聚集成銳利的尖鋒。有的脊兩側帶凹槽,稱「飲血」,為矛頭刺入人體時出血進氣,以減少阻力。「骸」是用來連接脊的直筒,下粗上細便於裝柄。為防止拔矛時矛頭脫落,有的矛矟兩邊鑄有環狀鈕,可用繩穿過把矛頭牢牢綁縛在柄上。矛柄有木柄和積竹柄兩種。「積竹柄」是用細竹做柄,打通竹節,竹芯內填充木條,然後用繩裹紮起來塗上漆。積竹柄堅韌而富有彈性,不易折斷,性能優於木柄。
在原始社會,人們把長木棒的尖端削磨成尖銳的「鋒」,用來扎刺魚、獸,這大概就是矛的前身。後來,人們開始用石頭打製成石矛頭,用獸骨磨製成骨矛頭,綁縛在長木柄上,這就大大提高了矛的刺殺效果。早在商代已出現了青銅矛頭,並且大量地用於戰爭。曾在殷墟侯家莊出土了一層成捆的青銅矛,每捆10支,共700餘支,可見那時青銅矛的製造量已經很大了。殷王的禁衛兵多裝備這種銅矛。商代的青銅矛不僅量多而且製作工藝已有相當水平,形體寬大,雙面有刃,且雕鏤精緻,式樣美觀,不僅是實戰的兵器,也堪稱藝術珍品。周代的矛,刃部加長,鋒部更為厚實,銎部減短,兩側的環取消,形式更加簡化,實戰性增強。那時兵車上使用的兵器最長的便是長矛,足有兩丈四尺(周尺),稱為夷矛。步兵使用的矛長兩丈,叫尊矛。若論長度,矛可列「五兵」(古代「五兵」泛指五種兵器,步卒「五兵」有:戈、殳、戟、酋矛、弓矢)之首。
戰國時期出現了鐵矛。鐵矛頭比銅矛頭體長,而且十分鋒利。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那時南陽一帶出產的鐵矛,質地優良,刺在人身上,就像黃蜂一樣凶,蠍子一般狠。此後鐵矛頭竟長達84厘米。西漢時騎兵是軍隊的主要兵種之一,專供騎兵使用的長矛,全長一丈八尺,稱為「矟(Shuò音碩)」。這種長矛矟一直到唐代仍被看作重要兵器,不許民間持有。
長矛是人們所熟悉的一種古代冷兵器。隨著古代戰爭方式由車戰到騎戰再到步戰的演變推進,矛可說是三代元老。前漢時,秦國大將章邯挺刀攔截楚軍,迎面碰上楚將項羽,那項羽威風凜凜,橫槊(同「矟」)躍馬應戰。霎時間,刀槊相交,寒光凜凜,不到數合,殺得章邯渾身是汗,只得拋刀敗走。項羽所持的矟就是一種長矛。三國時張飛用的「丈八蛇矛」,孫權部將程普持的「鐵脊蛇矛」正說明在冷兵器時代,矛堪稱為武將們得心應手的一種利兵器,自然也是軍隊長期裝備的主要兵器。但是長矛也有短處,它的刃部較長,刺殺不夠靈便,所以唐代以後逐漸被槍所取代。此後,矛雖然不再是軍隊的常規兵器,但仍用於作戰,後來的歷次農民暴動,及大革命時期的工農武裝,仍主要以大刀長矛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