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張亮告密
張亮假裝同情的對侯君集說道:「你的事情,我也替你感到委屈啊。~,唉,咱們這些秦王府舊臣日子不好過啊!隨著跟隨陛下打天下的咱們這幫老兄弟們,走的走,病的病,朝堂上就剩咱們幾個人了,力不從心啊,皇帝登基后新提拔的那些官員,這是要把咱們往死里整啊?」
侯君集勃然大怒道:「這樣下去,活不下去了。張亮,你能造反嗎?要是可以,我和你一起造反吧。」
深夜,太極宮。
大唐皇帝李世民端坐於龍椅之上。
洛陽都督張亮匆匆走進太極宮,躬身行禮后,對大唐皇帝李世民稟報道:「陛下,吏部尚書侯君集意圖謀反,請陛下將他抓起來吧。」
李世民眉毛一挑,質疑道:「哦,竟有此事?」
張亮向李世民稟報道:「陛下,此事千真萬確啊。今日,侯君集到臣的家中飲酒,他心中對陛下和朝廷滿含怨恨,他說他要造反,還要臣和他一起,臣怎麼會背叛陛下、背叛朝廷呢?侯君集要造反的事情,這是臣親耳聽到的,是侯君集親口告訴給臣的,請陛下一定要嚴懲侯君集這個亂臣賊子啊。」
大唐皇帝李世民一番沉思后,對著張亮說道:「你和侯君集都是我大唐的功臣。這些話,侯君集只告訴給了你一個人,到時候他死不認賬,或者說酒後胡話,你也拿他沒辦法。與其如此,不如不要再提此事了,朕就沒有聽到你今晚的這番話,你也當作沒有聽到侯君集說過這番話好了。」
張亮頓時愣在了原地,短暫的沉默后,方才悶悶不樂的向皇帝李世民躬身行禮告辭。
當張亮快要走出太極宮大門時,大唐皇帝李世民突然問道:「張亮,你是什麼時候投靠魏王李泰的?」
張亮面露無奈。只能轉身重新躬身行禮后,如實的回答道:「回稟陛下,臣有五百義子,很多義子在被臣收為義子之前,都得到過魏王殿下的禮遇和饋贈,深受魏王大恩。臣於貞觀五年,收那些義子后,就和魏王有了聯繫,有了交往。」
大唐皇帝李世民說道:「那你如今,應該知道朕為什麼要罷免了你刑部侍郎的職務。把你派到洛陽去了吧?」
張亮神情沮喪的回答道:「臣明白。」
李世民緩緩的開口說道:「這次侯君集的案子,從一開始就是你為魏王李泰謀划的吧?魏王李泰不管刑部,可是刑部發生的事情,他都知道,關了個百夫長,扣了一車珠寶,他竟然都知道。朝堂之上,魏王李泰、秘書監蕭禹他們還信誓旦旦,言之鑿鑿。如果說刑部沒有他們的人,朕都不信。
而你,這位被侯君集信任的人,對侯君集量刑時。不但不從輕發落,而且直接要將侯君集置於死地,侯君集一個莽夫,他不知道你的真面目。你以為朕和朕的大唐朝廷都是瞎子嗎?會不知道你在幹什麼嗎?
你是朕的心腹,實際掌控六部之中的刑部,可是你品行不端。陰險狠毒,依附藩王,和魏王李泰勾勾搭搭,狼狽為奸,朕豈能容你在這長安城中,肆意妄為,投機逢迎?
你到洛陽去吧,朕不想再見到你這個小人。你和魏王李泰的關係,也別再躲躲藏藏了,公諸於天下吧,讓天下人都看看魏王李泰和你到底都是什麼嘴臉?
侯君集的品行、脾氣,朕知道。侯君集他為人高傲,個性強悍,心中藏不住話,心中也受不得一絲委屈,他遭你和魏王李泰聯手設計,入了大獄,坐了天牢,心中有所抱怨,也是肯定的,至於造反的話,依照他的脾性,他也是說得出口的。可是他卻是一位坦蕩蕩的漢子,一位鐵骨錚錚的大唐將軍,而絕不像你,只知道背後算計,暗中謀害。
說句心裡話,朕信任侯君集。即使侯君集說出了大逆不道的話,朕依然信任他,朕至少能夠知道他侯君集心中是怎麼想的。而你,小人一個,表面上對朕大表忠心,實則心中想的卻是巴不得朕宣布退位,將皇位交給魏王李泰,你好得到李泰的信任,官路亨通,升官發財。別以為朕不知道魏王李泰和你都是怎麼想的?朕心裡清楚著呢。朕絕對不會讓魏王李泰和你的謀劃成功的。」
李世民的話,讓張亮面紅耳赤,羞躁的向大唐皇帝李世民躬身行禮后,灰溜溜的逃離了太極宮。
而大唐皇帝李世民則看著太極宮外,氣憤不已,面露憤怒。
太監總管王富貴連忙給李世民端來了一杯茶水說道:「陛下,喝口水,消消氣。為了張亮這種小人,不值得陛下生氣的。」
李世民端過了茶水,喝了一口說道:「侯君集跟隨朕多年,全身上下,多處戰傷都是為朕而受的。朕不是刻薄寡恩之人,朕登基之時,就曾暗暗發誓,絕不殺功臣。杜絕歷史上,帝王必殺開國功臣的現象。可是這一次,魏王李泰、張亮他們是要把侯君集往死路上逼啊,欲除侯君集而後快啊。
如今,魏王李泰還不是我大唐的儲君呢,朕還在皇帝位上呢,魏王李泰和他手下的人,就敢這麼做。以後魏王李泰一旦上位,那些跟隨朕的老臣們,支持太子承乾的房玄齡、魏徵、長孫無忌等人,還不被他屠戮一空嗎?
朕是無論如何不能讓魏王李泰這個有才無德的人登上大唐儲君之位的,也不能將大唐社稷、大唐百姓們都交到這樣一個人的手裡面的。交給魏王李泰,那就是整個大唐社稷、大唐百姓們的災難啊。
晉王李治應該儘快培養,儘快讓他成為一位合格的大唐儲君。只有把晉王李治培養好了,朕才能同時把太子承乾、魏王李泰攆出我大唐帝都長安城,攆出我大唐政治權力的核心,向整個天下隆重推出晉王李治為我大唐儲君,只有到了那一天,朕的心或許才能踏實下來,朕也才算為我大唐社稷、大唐百姓們選擇了一位合適的繼任者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