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大文學家》已經上傳!

新書《大文學家》已經上傳!

魯迅

魯迅生平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字樟壽,號豫才「魯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運動后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魯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都昌坊口一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勤學好問,博聞強記,課餘喜讀野史筆記及民間書籍,對繪畫藝術產生濃厚興趣,自此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他不囿於四書五經,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努力掌握歷史文化知識。

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越中先賢的道德文章,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響。魯迅少年時代,祖父因科場案下獄,父親病故,家道從此中落。魯迅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魯迅母親魯瑞,農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

1898年春,魯迅離開故鄉,滿懷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翌年,因不滿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時務報,看天演論,深受維新思潮和進化論學說的影響,初步形成「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

1902年,魯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官派赴日留學。他先入東京弘院學習日語,后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習醫。因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於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課餘「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年,魯迅在事實面前,有感於國內同胞的愚弱,認識到改變國民性的重要,便毅然棄醫從文,邁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選擇了藝術,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他參與籌辦文藝雜誌新生,撰寫了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早期重要論文。魯迅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人,不在於物在於精神,不在於物質在於個性,不在於「眾人」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於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回到祖國,先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執教,擔任化學、生理學教員,后又回到故鄉紹興,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教員、山會初級師範學堂監督校長。他一方面教書育人,培養青年,一方面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他領導故鄉團體「越社」,支持創辦越鐸日報。1912年初,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教育部遷至北京,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同時先後受聘於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擔任校外兼職講師。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誌,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1918年,他發表了我國現代史上第一篇白話狂人日記,通過象徵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後,魯迅「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姿態,創作了孔乙己、葯、阿正傳等許多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從而成為五四五四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的奠基人。

1926年夏,魯迅離開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南下廈門,擔任廈門大學中國系教授,同時兼任國學院教授。1927年初,魯迅又轉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擔任了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同時兼任教務主任,一邊從事教育和創作,一邊投入新的戰鬥。同年4月,反革命政變發生,魯迅經受了腥風血雨的考驗,因營救學生無果,憤而辭職。在血的教訓面前,魯迅早年形成的社會發展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糾正了過去只信進化論的「偏頗」,從此,他的思想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起點。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

1927年10月,魯迅到了上海,從此定居下來,集中精力從事革命文藝運動。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誌。193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期刊。他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許多革命社團。他主編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許多刊物,團結和領導廣大革命的、進步的文藝工作者,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他堅持韌性戰鬥,撰寫了數百篇雜文。這些雜文,如匕首,似投槍,在反文化「圍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與**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他以「竊火者」自喻,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心青年,培養青年,為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大陸新村寓所與世長辭,終年55歲。

魯迅寫過一首自嘲詩,其中有兩句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他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詳見b百科

1、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的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的奠基人。

魯迅一生在創作、批評、思想研究、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2、作品

吶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

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

故事新編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雜文集

魯迅生前所創作的未結集出版的雜文作品死後由蔡元培、許廣平等整理出版納入第一版魯迅全集中,然而時間倉促,難免遺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魯迅全集補遺、魯迅全集補遺續編,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類方式納入各種版本的魯迅全集之中,在這些全集中對這些文章總集所取名目頗多,以下皆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魯迅全集所取名為準。

3、評價

郁達夫在魯迅病逝后曾說,「一個不知道尊崇偉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這是魯迅同代人的卓越識見和深長嘆憾。郁達夫評價魯迅,「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幫。」

1、人物簡介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

「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的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的奠基人。

2、人物成就魯迅一生在創作、批評、思想研究、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

「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3、人物影響魯迅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在、散文、雜文、木刻、現代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校勘和現代學術等多個領域都有巨大貢獻。

作為中國現代的偉大奠基者,魯迅創作的為數不多的建立了中國的新形式他所創作散文更是

「顯示了革命的實績」他的所開創的雜文文體富有現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戰鬥性,是後世作家最常使用的

「批判武器」,他所創作的雜文更是中國社會、政治、歷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學、、藝術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書。

幾乎所有的中國作家都在魯迅開創的基礎上,發展了不同的方面的風格體式。

作為翻譯家他大量的翻譯了外國的作品、科學自然作品為開啟民智,引入先進的科學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作為美術愛好者魯迅大量引進了西方木刻、版畫作品,並在精神、理論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學習木刻、版畫藝術,極大的推進了現代木刻、版畫在現代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為現代中國的美術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求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求真
上一章下一章

新書《大文學家》已經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