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海岸燃燒(四)
此刻灘頭上仍在戰鬥著的士兵們早已失去了編製概念,很多連在上岸之初就被打散了。各單位殘存的戰士被印度陸軍的火力壓制下在抵矮的沙堤之後,雖然是冬季,但陰雲逐漸散去的印度洋上空的烈日仍然將沙灘烤的發燙。
「只有兩種人會留在海灘上,已經死去的和即將死去的。」這句因為電影《最長的一天》而聞名於世的台詞此刻在所有登陸士兵的腦海中迴響著。士兵們在泥濘的沙灘上重新組成戰鬥小組。向前、只有向前,才是出路。即便自己會被下一顆子彈打中,那麼也可以鋪就大部隊前進的道路。
幾門臨時拼湊起來的迫擊炮猛烈的向印度陸軍的陣地射擊著,但他們所這麼作的目的並無是為了殺傷敵人,而是能迅速製造出一面煙霧,以掩護各戰鬥小組的衝鋒。
煙霧瀰漫下的主島的灘頭陣地上到處是密集的火力點和猛烈的爆炸聲,沙礫中倉促間構築起來的散兵坑內,登陸部隊的機槍和榴彈發射器在血泊中瘋狂的反擊著,火紅的槍管向著椰牆工事上的每一個火力宣洩著火力。炮火中不時傳來「跟我衝上去的吶喊。」但對於背水攻堅的中國士兵而言,勇敢在此刻並沒有更多的回報。紛飛的子彈和彈片在海岸上編織成一張張死亡之網,很多人每等從沙灘上爬起來就被擊中了。
而後續的部隊也同樣遭遇了阻擊,單薄的衝鋒舟沒等衝上沙灘就被炮火擊中。玻璃增強纖維的碎片裹脅著中華民族的血肉在蔚藍的海天飛散。但更多的戰士仍然從燃燒的兩棲裝甲車輛和登陸艦艇中跳入水中,高舉著自己的武器趟著齊脖子深的海水向目標衝去。子彈會不時的掃過浮動著無數鋼盔的海面,洶湧的海水卷過,泛起一片片刺眼的血紅。
輕武器對射的火光和爆炸在戰術煙霧所籠罩下的灘頭防禦工事群的縱深不時的閃現著。為了避免產生誤傷,中國空軍的戰機放棄大威力的炸彈,而選擇低空用機炮掃射,印度陸軍的灘頭陣地。死傷狼籍的戰壕里,初戰時「泰帆」型攻擊無人飛越陣地上空給印度士兵所帶來的歡欣鼓舞已經蕩然無存。
滲透進入印度陸軍灘頭陣地的中國步兵戰鬥小組,不時出現在他們的背後和側翼。戰壕內短兵相接的白刃戰已經司空見慣。接近崩潰的印度陸軍,始終難以相信此刻在灘頭上付出了巨大傷亡的中國步兵為什麼還能保持著如此旺盛的攻擊精神。
「中國人的第一攻擊波雖然已經後續無力,但我們的防線也同樣開始脆弱了。」在布萊爾港的地面指揮中心,要塞總司令印度海軍准將拉維.薩蒂亞正全神貫注的注視著眼前巨大的電子沙盤。憑心而論拉維.薩蒂亞很佩服中國人的登陸戰術。對於以攻佔島嶼為目的的兩棲登陸作戰,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平洋戰爭中所總結的教條認為:應選擇易攻難守的平緩沙灘,採取一點突破的戰術,在短時間之內形成一個穩固的橋頭堡,然後逐次推進。但看似缺乏兩棲登陸作戰經驗的中國人卻顯然有自己的打法。
中國登陸部隊採用的是多點突出部突擊上陸的辦法,這樣的行動雖然會削弱每一個登陸點的投入力量,但卻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己方各部隊的作戰效能,孤立了印度陸軍每個正面的防禦力量。特別是一些以懸崖陡壁為登陸點攻擊上陸的中國陸軍特種部隊,此刻已經開始嚴重威脅印度陸軍暴露的側翼。而由武裝直升機群組正的「垂直登陸」部隊更即將在各島的中心地域登陸。
此刻印度陸軍必須主動出擊,在中國陸軍的重型裝備上岸之前。對正面灘頭的多個登陸場進行突擊,爭取在1~2個登陸地點內殲滅中國陸軍。才能改善正逐漸不利的戰場態勢。
老邁的印度陸軍「勝利者」型主戰坦克後部的動力艙內,同樣古老的L60型發動機在灘頭的硝煙中疲憊的喘息著。蜿蜒的海岸線已經顯現在L7A1型105毫米線膛炮的火力打擊範圍之下,火炮左側的裝填手緊張的抱著沉重的榴彈,印度陸軍的裝甲兵此刻可以感覺到勝利就近在咫尺,他們已經抵達了海灘。輕裝的登陸部隊將難以抵抗他們的履帶。他們可以將中國人趕下海。
這是一個危險的距離,戰鬥將在不到1公里的範圍內展開,此刻中國登陸集群所依靠的海空火力支援,將難以施展開來。中國空軍盤旋在天空的戰機將無法在這麼近的距離內提供有效的支援。即便是游弋於近海的中國海軍艦艇的直瞄火力,面對著已經到處都匍匐著登陸士兵的海灘,每一發炮彈都將造成遠遠大於敵方損失的「友情傷害」。
被印度陸軍防禦工事群的火力壓制在灘頭的中國海軍陸戰隊和陸軍的士兵此刻並沒有被隆隆駛來的印度陸軍坦克嚇倒。因為他們已經沒有退路了,背後就是被鮮血染紅的海水。灘頭上各種被擊毀的兩棲裝甲車輛和登陸艦艇的殘骸成了他們天然的掩體。各種單兵武器的火力,努力的還擊著印度軍隊的攻擊。阻止著那不停噴射著火焰的鐵甲怪獸在沙灘上的肆虐。
此刻印度陸軍的裝甲集群所要面對的僅僅是輕裝的中國海軍陸戰隊步兵。如果這是一支裝備精良、組織完善、訓練有素的裝甲雄師,在毫無依託的海灘面對慌亂的步兵的話。那麼中國海軍陸戰隊的第一攻擊波次恐怕將蒙受巨大的損失。但顯然疲軟的印度陸軍並不具備擁有這樣打擊力量的資格。
雖然曾在印巴戰爭中為印度陸軍鼎立過輝煌的歷史,但此刻在中國輕裝步兵的抵抗面前,「勝利者」主戰坦克的表現只有能用「可憐」來形容,這種以犧牲裝甲厚度來換取高機動性的主戰坦克,其最大裝甲厚度只有80毫米,且材質還為均質鋼甲,實在難以抵抗現代反坦克武器打擊。
中國士兵手中的單兵火箭筒可以輕鬆的將其擊毀了數輛看似威武的老舊坦克。但在灘頭陣地上,在裝甲力量增援下印度陸軍顯然找回了自信,灘頭陣地上每一個火力點、每一條坑道都反覆上演著血腥的爭奪。早已在強攻著耗盡了體力和彈藥的中國士兵仍在頑強的堅持著,他們相信即便是自己的微薄的努力,仍能為祖國打開勝利之門。
早已打完了子彈的戰士用刺刀捅死了突入坑道內的最後一名印度士兵,一輛「勝利者」型主戰坦克卻噴射著致命的火力出現在了他們血紅的雙眼前方。坑道里打完的反坦克火箭筒上還殘留著同伴的鮮血,戰士們此刻只有用手雷作最後的一搏。
就在此刻一枚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呼嘯著掠過戰場的上空,準確的擊中了「勝利者」型主戰坦克由軋制鋼板焊接而成的車體,威力巨大的炮彈洞穿了中部戰鬥艙。「勝利者」型主戰坦克脆弱的裝甲頃刻間膨脹、爆炸,最終成為一堆燃燒著廢鐵。
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徐虎威中校的車組幸運的成為了中國陸軍第一個衝上沙灘的重型裝甲部隊。第二攻擊波中運載著坦克和火炮的中型機械化登陸艦,有數艘在海面上遭遇了「泰帆」型攻擊無人而重創,雖然這些戰艦上所裝載的大多為陸軍的重型主戰坦克,但考慮到灘頭苦戰急需支援,便將所運載的96式坦克放下水進行涉渡。
雖然在戰役發起之前,96式主戰坦克進行了加浮箱后依靠坦克自身動力泛水衝擊搶灘的試驗,但事實證明自身重量超過40噸的96式主戰坦克即便在前後艙均加裝大浮力的浮箱,在島嶼近海的洋麵上也難以保證不沉。但此刻紛亂的戰局已經沒有時間留給裝甲兵們猶豫了。在前後艙浮箱的幫助下96式主戰坦克,強行沖向那蔚藍的波濤。
海面上緩慢前進的裝甲縱隊中,不時有坦克失去浮力而消失在波濤之中,但顯然戰神依然眷顧著中國人,包括徐虎威中校的車組在內,有6輛96式主戰坦克艱難的首批衝上了海灘。登陸之後的96式主戰坦克迅速引爆連接車體和浮箱之間的爆炸螺栓,沖向了激戰正酣的前線戰場。
面對著中國陸軍的主戰坦克,印度老舊的「勝利者」型主戰坦克根本不是對手,無論是攻擊能力還是火控系統,這些上個世紀60年代的古董都難以正面匹敵中國陸軍的新銳戰車。唯一的機會是利用數量的優勢,尋找機會從側翼或背後攻擊。
但比坦克性能更為糟糕的是印度陸軍的行進路線和進攻組織。眾多的坦克被擠在幾處狹窄的突破口上,往往當打頭的坦克被擊毀,後續的部隊就立即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慌亂的坦克兵們在滿是斷壁殘垣的椰牆工事後,胡亂的迂迴著,一邊躲避著中國坦克猛烈的炮火,一邊尋找著新的突破位置。
印度陸軍的裝甲部隊雖然抵達灘頭,但是在重新調整完自己的進攻隊型之前,他們並不能給局勢帶來決定性的變化。而在艦隊支援炮火的掩護下,中國海軍陸戰隊的輕裝步兵則在為數不多的幾輛坦克的掩護下開始艱難擴展著個灘頭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