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節

第四十二節

門外的王德應了一聲,到上書房邊上的值房將鄒元標領了進來,行完君臣之禮,萬曆開門見山冷冷的問道:「鄒元標,朕決意讓金學曾奪情,你可會反對?」

鄒元標身體支著拐杖微一欠身,差一點失去平衡,邊上的金學曾忙伸手將其扶住,鄒元標向金學曾投去感激的眼神,正色說道:「回皇上,此乃皇上旨意,革員鄒元標不敢反對」

萬曆雖然心裡早認定鄒元標不會反對,但也沒想到會這般乾脆:「哦,為何當年張先生奪情時你要決意反對呢?」

鄒元標用腋窩夾著拐杖,雙手齊胸抱拳回話,顯得有些氣力:「回皇上,奪情之事不單隻有張元輔生前曾經為之,歷代先皇都曾下旨允准大臣奪情。革員當年並非反對奪情,也非是反對張元輔所推行的治法,對張元輔生前推行的治法革員也深有同感,實是清除大明弊端的良策。革員只是不忿於張元輔剛愎自重、權重於君,希望在他回家守制之時,能將朝事適當的交給其它臣工共同處理,以振綱紀」

「朕現在也要重用金學曾,你就不怕他有一日也會權重於君嗎?」萬曆問道。

金學曾聽了嘴角輕揚,綻出笑意,鄒元標接道:「皇上現在羽翼豐滿,君權天下,自不比當時年少,且,金大人也非攬權之輩,自不會有這般情況出現。若真有那天,不管是何人敢於攬權自重、漠視皇威,縱是革員不在朝堂侍奉君側,也會有其他人出來反對,維持綱紀是為人臣者,甚至是天下人都責無旁貸之舉!」

「呵呵」萬曆笑了出來:「金學曾,鄒元標這是在誇你呢」

金學曾陪笑著,沒有吭聲,臉上微顯尷尬,許是他也為了應付鄒元標這些人花了不少心思。

「鄒元標,你原來是國子監祭酒,可朕決定將國子監撤了,無法將你官復原職了,你可願意到通政院與金學曾共事?」

「謝皇上恩典,臣願意!」鄒元標雖然還沒明白為何一下會多出一個通政院來,但皇上讓自己復職的恩典還是要謝的,「只是,國子監為學子學習場所,又管著天下書院,南北兩個國子監之祭酒、丞、主簿、博士、助教、直講等品級官員近兩百人,這些人等都是飽學之士,還請皇上三思」

「現在國子監里的監生不是王候將相的子孫,就是官員臣屬之後,朕不能單指望這些人幫朕治理天下。所謂有教無類,你們兩個都不是出自豪門,朕不也重用?朕會成立一個大明太學府,行國子監管理天下書院之職,再在太學府下設書學院、律學院、工學院、算學院、農學院、醫學院等,在學院之下再分設不同門類加以區別。而翰林院將併入大明太學府,做為飽學之士談經論道和修編書本的場所,這事朕會與戶部、吏部及禮部相商,你們通政院就先做好自己的事吧!」萬曆用不容置疑的語氣說道。

金、鄒二人忙答聲應了,在交待了一些事後,萬曆就讓他們二人退去。

其實對於如何開展教育,如何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教育體系,萬曆有著自己更深遠的思考,曾經看過《中國哲學史》的他,對於這本書的作者曾說過的一句話記憶猶新----世上最好的人才培養方式是古代的科舉,當然,他說的科舉不是指學習八股文去求得功名的作法,而是推崇古代學子的自學成才的培養模式。

現代的教育制度是西方世界為適應工業社會的需求所發展而來的,工業社會需要大量的人力,於是就有了像在流水線上生產工業產品般,將人一個個的扔進教育機器中生產出相同的人才來。這些人只有一個共同的目的,也只有一種模式選擇,那就是成為這台生產了他們的機器其中的一個部件,重新又去生產一批人來替換老化了的自己。世界看似在不斷的發展,其實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是在做著重複的工作。他自己也是這台機器所生產的,如果就以課本上的東西和老師嘴巴里蹦出來的幾句話,他是絕對不敢坐在醫生的位子上給病人看病的。大學無法培養出真正的人才,好在這世上還留存著自學求知的精神,社會的發展靠的就是這樣一些人才得以推動,而更多的人只是機械運動般的執行者而已。

而早在西方發起工業革命、形成教育制度之前,中國早就實施了科舉這一讓很多西方傳教士奉為最為合理的人才培養方式。古代學子小的時候是有在教書先生的帶領下先認字,但大了之後就很少再到私塾去上課了,更多的是待在家裡苦讀,或者四處遊歷尋訪名師,其實就是進入自學狀態。雖然待在家中只讀聖賢書不聞窗外事的做法不足取,但最起碼也同樣培養了人性之中的耐性、毅力,從而鑄就我們先人有著很高的自律性,以及承受社會壓力的能力,而不會出現後世那樣整個社會都陷入浮躁不堪的狀況。

真正做學問的人,首先就是要學會耐得住寂寞。

再加上,科舉里不管是鄉試還是京試,所採用的考試方式也不是後世那種不是填空就是ABC選擇題這樣的填鴨式,而是使用了論文的方式。填鴨式可以通過死記硬背來求得高分,而論文需要考生能充分理解后才能寫出一篇好的來,也只有理解了才能被自己所吸收。這一點後世的大學生們是深有體會的,前面三年的大學生活是怎麼過的?又都學了些什麼?又有多少人是在考試前臨時突擊一把應付過去的?但是,最後一個學期為了論文就不得不天天泡在圖書館,或者是竄校收集資料,看的書比前三年看的都要多,大學里的一切塗鴉,也就論文才會讓自己記住一輩子(請槍手或者是拼湊起來的除外),比那些磨盡腦汁、調動起自己所以感性一面而書就的情書都要記得更清楚。

萬曆將要推行的教育系統就是要延襲現在的科舉制度的同時,又在這种放任自流的教育模式中建立起幾個節點,既能培養出工業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又不會使得以自學培養人才的方式流於少數人所為。

因此,把讀書人分成學、才、人、士四級。學就是學子,一應學童從七歲起要先在學堂中完成包括文理科基礎知識的學習,完成學業就可以得學子稱號。

才就是秀才,得了學子稱號的人可以通過鄉試這樣的升級考試升為生員,鄉試的考試科目及內容與學堂所學的相同,由各省學政主持,改為每年一期,只要有學子稱號的人都可以參加,不設年齡限制。到了生員階段后就不再開設專門的學堂,生員們不需再到學堂上課,只需買了書回家自己看,再在各縣設立開放式學場、藏書館和教學儀器館,定期安排不同科目的講課。生員們可以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有選擇的到這裡聽講,也可以自己琢磨,也可以到其它地方去尋訪名師。在這個年齡段是形成自己觀念的時候,讓其放任自流,進入自學狀態,有利於形成自律與耐力等優良品質,而那些不具備這些品質的人就會被自動淘汰。完成學業通過考試后可得秀才稱號,有了這個稱號就可以為吏。

人就是舉人,秀才參加由大明太學府主持的院試,院試的考試內容就要劃分專業,也是每年一期,通過後就可進大明太學府各學院學習,稱為貢生,完成學業者可得舉人稱號,舉人者方可為官。不管以後學院數量如何增加,也將由大明太學府負責設立,在不同的省設立不同的專業學院,不再重複。如在北京可以設律學院,而經濟發達的江南一帶則設立算學院。避免生源的區域性差別對待。

士就是進士或博士,舉人可通過殿試取得進士銜,殿試依然是三年一期。而博士則是由不管是民間自學成才還是隨著教育系統一步步升上來的人,只要在專業領域有突出貢獻都可以參評。進士與博士都要由皇上核准並賜封,士者可以為官,也可以入翰林院(科學院)繼續做著研究工作。

除了學業考試採用半論文半填鴨式外,任何升級試都將以論文方式進行,為了避免作弊,如鄉試則採用掩名及跨省核卷,而院試除了掩名外,還要由翰林院的人核卷。另外,學費方面除了學子時期要收取學費和秀才時期要自行購買教材外,進入學院后都將由朝廷承擔。萬曆決定在十年內完全這一改革,而現在就只有先在個別地方先推行,如京城這個便以自己實時了解情況的地方,自然就先實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萬曆新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萬曆新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二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