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 簡要說明

開始 簡要說明

本人看過不少關於仙劍奇俠傳的同人小說,深受啟發,於是加上自己的興趣和間接,也開始拙筆寫書。

與其他作者一樣,本人也是利用一個人的穿越來改變仙劍中的某些遺憾之處,不過,文中的主角相對來講要自然很多,沒有藉助計算機、沒有藉助別的高科技產品,很自然穿越到仙劍中的時代,而且不論從言行舉止或者武功修為,都盡量做到自然真切。

還有本書中的有些描寫和內容是參考了《神鵰之六絕宗師》和《仙劍奇俠傳(原著)》,前者的作者天麟居士,本人已經聯繫到,將情況告訴了他,他也同意,而後者,因為本人還是對原著非常尊重,所以很多思路都是照著此書而來,不過,本人希望可以讓大家覺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另外,本書絕對不會TJ,不過更新不定,但是作者可以保證以最快的速度來更新,所以請求大家支持,相信大家的支持是本人寫下去的最好動力。還請各位加入本人創立的QQ群71236426內討論一下,若是能給本人思路和建議,本人將不甚感激。

還有,歡迎寫過仙劍奇俠傳同人小說的作者不吝斧正,因為畢竟本人是新手,需要你們的栽培。

以下讀者可以當做作者來湊字數

(1)少林寺:

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剎」之譽;是中國漢傳佛教禪宗祖庭,位於河南鄭州市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時,天竺僧人菩提達摩到中國,善好禪法,頗得北魏孝文帝禮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為佛陀立寺,供給衣食。寺處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據佛教傳說,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華以4卷《楞伽經》教授學者,后渡江北上,於寺內面壁九年,傳法慧可。此後少林禪法師承不絕,傳播海內外。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毀。大象年間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遠、洪遵等120人住寺內,名「菩薩僧」。隋代大興佛教,敕令復少林之名,賜柏谷塢良田百頃,成為北方一大禪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滅王世充割據勢力時,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聞遐邇。高宗及武則天亦常駕臨該寺,封賞優厚。唐會昌年間,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毀,迄唐末五代,寺漸衰頹。宋代略有修葺。元皇慶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贈為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統領嵩山所有寺院。一時中外僧眾雲集,演武禮佛,僧眾常有兩千人左右。

元末農民起義,紅巾軍至少林,僧眾散逃。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子到寺內出家,屢次詔令大修,寺院規模有所發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諸帝亦很關心少林寺,或親書匾額,或巡遊寺宇。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許多建築、佛像、法器被毀。寺內現存有山門、客堂、達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內有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寺旁有始建於唐貞元七年(791)的塔林,有塔220餘座,還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華塔、元代緣公塔等。寺內保存唐以來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賜少林教碑》、《武則天詩書碑》、《戒壇銘》、《少林寺碑》、《靈運禪師塔碑銘》、《裕公和尚碑》、《息庵禪師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紀念碑》等。該寺近年來曾屢加修繕,使千年古剎重放異彩。現存建築包括常住院及附近的塔林、初祖庵、二祖庵、少林寺達摩院等

(2)餘杭縣

餘杭,地處浙江省北部,位於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運河的南端,是長江三角洲的圓心地,是「中華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素稱「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全區總面積1220平方公里,轄14個鎮、1個鄉、4個街道,2008年末,全區戶籍人口83.74萬人。2004年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列全國縣(市)第16位。

餘杭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六七千年前的馬家浜文化時期,先民就在餘杭這片熱土上生息勞作,使這裡成為稻作文化起源地之一;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餘杭大地上更是孕育出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曙光」,今天,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規模和水平的代表;餘杭之名,春秋時已見諸史籍,屬吳、越領地,戰國中期屬楚;南宋時期,餘杭作為京畿之地,成為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

和悠久的歷史一樣燦爛的,是餘杭輩出的人才。既有天目諸山的靈秀之氣又得東南沿海浩蕩之風的餘杭,素稱文物之邦,人文薈萃之地,古往今來英才輩出,代有其人。傳說時代,大禹曾在這裡降服了肆虐的水魔,留下了令後人景仰的遺迹;三國名將凌統,宋代政治家、科學家沈括,南宋數學家楊輝名垂青史;近代更是出現了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國學大師章炳麟(號太炎)這樣的偉人。

餘杭山水如畫,鍾靈毓秀,自然人文景觀極為豐富。有「茶聖」陸羽、大詩人蘇東坡、金石書畫家吳昌碩等名家留下的蹤跡,有江南三大探梅勝地之一的超山、佛教聖地徑山、東明山森林公園、黃鶴山天都城等風景名勝,有良渚文化博物館、楊乃武與小白菜奇案遺迹等人文景觀。

(3)揚州城

揚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古代有時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系後人所改,王念孫有詳細考證),相當於現在的「省」。楊州的名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淮海維揚州」。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個廣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黃海、長江廣大地域內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據唐代杜佑《通典》所載,在古揚州地域內,唐代設有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這個揚州雖然包容了今天的揚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揚州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今天的揚州地區,春秋時稱「邗」(邗國為周代的方國之一,后被吳所滅)、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北周時稱「吳州」。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這個刺史部管轄的範圍相當於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黃梅、廣濟;河南固始、離城等地。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和縣),末年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國時魏、吳各置揚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后,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10道,揚州屬淮南道。玄宗天寶元年(742),改揚州為廣陵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廣陵郡復改揚州。

唐末,江淮大亂。昭宗天復二年(902),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在揚州受封吳王。天祜十六年(919),楊渭(隆演,楊行密次子)正式建吳國,以江都為國都,改揚州為江都府,改元武義。吳天祚三年(937),南唐滅吳,以金陵(今南京市)為國都,以揚州為東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後周改江都府仍為揚州。

(3)蜀山組織結構

掌門:

蜀山最高權利者。由上一代掌門指定繼任。原本無其他限制,因第七代掌門因情而出走隱居,造成蜀山群龍無首而大亂,此後便有了只有出家弟子才能擔任掌門的門規。

歷代掌門繼任之時,可通過「天視地聽」和已經成仙的初代掌門溝通,了解蜀山只有歷代掌門才能了解的秘密。

長老:

掌門接任后,比掌門輩分高和同輩分的弟子都有擔任長老的資格,一般掌門會分封十數個或數十個長老,有些是尊稱,有些領有實權,輔佐掌門處理門派事務。

領有實權的長老包括以下幾個職位:

真武長老:掌管武術類修鍊體系中的功夫傳授、整理、創製。弟子降妖伏魔事務管理,鎖妖塔相關防衛工作

玄氣長老:負責練氣類功法傳授,蜀山歷史文獻整理等工作。

元神長老:負責養神類功法傳授,搜集打探仙、妖、人界情報工作。

律德長老:負責蜀山弟子品行、功過評定,對賞罰提出建議,以及蜀山日常行政事務管理。

長老:沒有具體的職位和負責事項,有些並不居住在蜀山,而是雲遊在外。(如酒劍仙)

弟子:

蜀山弟子:新入門的弟子對外統稱「蜀山弟子」,此時的任務就是修鍊,一般不參與蜀山政事,也很少承擔降妖職責,原則上沒有師父的陪伴或特許,不能單獨下山行動,無論俗家還是出家弟子都是如此。此時的蜀山弟子,只能選擇習武、鍊氣、養神三項當中的一項進行修鍊。

入門弟子:當一個蜀山弟子修鍊到一定程度並取得師父和掌門認可后,成為入門弟子。此時會被分配到各個長老轄下,承擔一定的工作。同時,師徒的關係開始鬆散,弟子可向任一長老求教學習任何蜀山修鍊方式。升級到入門弟子,在蜀山內部通常也稱「出師」。

入室弟子:由每個長老在入門弟子中自行遴選產生,一般每個長老只選擇1~2名,作為重點培養,將自身絕學傾饢相授。被視做該長老的接班人。

蜀山收徒一看緣法,二看慧根,三看人品,收徒比較嚴謹,有時會經過重重考察。

蜀山收弟子可以隨時要求出家為道,但一旦為道的弟子要還俗,必須離開蜀山,對外不可再自稱蜀山弟子,但原有修為如果不被濫用,一般也不會被剝奪。

觸犯門規的弟子會被逐出蜀山,視情節輕重會有剝奪修為的懲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仙劍之俠義柔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仙劍之俠義柔情
上一章下一章

開始 簡要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