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第四
1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嘗算渾天不合,諸弟子莫能
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轉便決,眾咸駭服。及玄業成辭歸,既而融有「禮樂皆東」
之嘆,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融果轉式逐之,告左右
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據木,此必死矣。」遂罷追。玄竟以得免。
2鄭玄欲注春秋傳,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說
己注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注,尚未了。聽君向言,多與
我同,今當盡以所注與君。」遂為服氏注。
3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著泥中。
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塑土換心),逢彼之
怒。」
4服虔既善春秋,將為注,欲參考同異;聞崔烈集門生講傳,遂匿姓名,為烈門人賃作
食。每當至講時,輒竊聽戶壁間。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諸生敘其短長。烈聞,不測何人。然
素聞虔名,意疑之。明早往,及未寐,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覺驚應,遂相與友善。
5鍾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於戶外
遙擲,便回急走。
6何宴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見之。宴聞弼名,因條向者
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極,可得復難不?」弼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於是弼自為客
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
7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見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
之際矣!」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
8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
無已,何邪?」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於有,恆訓其
所不足。」
9傅嘏善言虛勝,荀粲談尚玄遠,每至共語,有爭而不相喻。裴冀州釋二家之義,通彼
我之懷,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
10何宴注老子未畢,見王弼自說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復得作聲,但應諾諾,遂
不復注,因作道德論。
11中朝時,有懷道之流,有詣王夷甫咨疑者。值王昨已語多,小極,不復相酬答,乃
謂客曰:「身今少惡,裴逸民亦近在此,君可往問。」
12裴成公作崇有論,時人攻難之,莫能折,唯王夷甫來,如小屈。時人即以王理難
裴,理還復申。
13諸葛宏年少不肯學問,始與王夷甫談,便已超詣。王嘆曰:「卿天才卓出,若復小
加研尋,一無所愧。」宏后看庄、老,更與王語,便足相抗衡。
14衛□(王介)總角時,問樂令「夢」,樂雲「是想。」衛曰:「形神所不接而夢,
豈是想邪?」樂云:「因也。未嘗夢乘車入鼠穴、搗齏啖鐵杵,皆無想無因故也。」衛思
「因」,經日不得,遂成病。樂聞,故命駕為剖析之,衛即小差。樂嘆曰:「此兒胸中當必
無膏肓之疾!」
15庾子嵩讀莊子,開卷一尺便放去,曰:「了不異人意。」
16客問樂令「旨不至」者,樂亦不復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確幾曰;「至不?」客
曰:「至。」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於是客乃悟服。樂辭約而旨達,皆此
類。
17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於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
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別本。郭象者,為人薄行,
有俊才,見秀義不傳於世,遂竊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眾
篇,或定點文句而已。后秀義別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義一也。
18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將無同?」
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衛□(王介)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於
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無言而辟,復何假於一!」遂相與為友。
19裴散騎娶王太尉女,婚後三日,諸婿大會,當時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
坐,挑與裴談。子玄才甚豐贍,始數交,未快;郭陳張甚盛,裴徐理前語,理致甚微,四坐
咨嗟稱快,王亦以為奇,謂語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
20衛□(王介)始度江,見王大將軍,因夜坐,大將軍命謝幼輿。□(王介)見謝,
甚說之,都不復顧王,遂達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王介)體素羸,恆為母所禁。爾昔
忽極,於此病篤,遂不起。
21舊雲,王丞相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而已,然宛轉關
生,無所不入。
22殷中軍為庾公長史,下都,王丞相為之集,桓公、王長史、王藍田、謝鎮西並在。
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既共清言,遂達三更。丞相與
殷共相往反,其餘諸賢略無所關。既彼我相盡,丞相乃嘆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
歸。至於辭喻不相負,正始之音,正當爾耳。」明旦,桓宣武語人曰:「昨夜聽殷、王清
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時復造心;顧看兩王掾,輒□(羽妾)如生母狗馨。」
23殷中軍見佛經,云:「理亦應在阿堵上。」
24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為論以示謝。於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咨盡。阮
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25褚季野語孫安國云:「北人學問,淵綜廣博。」孫答曰:「南人學問,清通簡
要。」支道林聞之,曰:「聖賢故所忘言。自中人以還,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
問,如牖中窺日。」
26劉真長與殷淵源談,劉理如小屈,殷曰:「惡,卿不欲作將善雲梯仰攻。」
27殷中軍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28謝鎮西少時,聞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過有所通,為謝標榜諸義,作數百
語,既有佳致,兼辭條豐蔚,甚足以動心駭聽。謝注神傾意,不覺流汗交面。殷徐語左右:
「取手巾與謝郎拭面。」
29宣武集諸名勝講易,日說一卦。簡文欲聽,聞此便還,曰:「義自當有難易,其以
一卦為限邪?」30有北來道人好才理,與林公相遇於瓦官寺,講小品。於時竺法深、孫興
公悉共聽。此道人語,屢設疑難,林公辯答清析,辭氣俱爽。此道人每輒摧屈。孫問深公:
「上人當是逆風家,向來何以都不言?」深公笑而不答。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
風?」深公得此義,夷然不屑。
31孫安國往殷中軍許共論,往反精苦,客主無間。左右進食,冷而復暖者數四。彼我
奮擲麈尾,悉脫落,滿餐飯中。賓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語孫曰:「卿莫作強口馬,我當穿卿
鼻!」孫曰:「卿不見決牛鼻,人當穿卿頰!」32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可鑽
味,而不能拔理於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支卓然標新
理於二家之表,立異義於眾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33殷中軍嘗至劉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辭不已,劉亦不復答。殷去后,乃
云:「田舍兒,強學人作爾馨語!」
34殷中軍雖思慮通長,然於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湯池鐵城,無可攻之勢。
35支道林造即色論,論成,示王中郎,中郎都無言。支曰:「默而識之乎?」王曰:
「既無文殊,誰能見賞?」
36王逸少作會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孫興公謂王曰:「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
乃自佳,卿欲見不?」王本自有一往雋氣,殊自輕之。后孫與支共載往王許,王都領域,不
與交言。須臾支退。后正值王當行,車已在門,支語王曰:「君未可去,貧道與君小語。」
因論莊子逍遙遊。支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
37三乘佛家滯義,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諸人在下坐聽,皆雲可通。支下坐,自
共說,正當得兩,入三便亂。今義弟子雖傳,猶不盡得。
38許掾年少時,人以比王苟子,許大不平。時諸人士及林法師並在會稽西寺講,王亦
在焉。許意甚忿,便往西寺與王論理,共絕優劣,苦相折挫,王遂大屈。許復執王理,王執
許理,更相覆疏,王復屈。許謂支法師曰:「弟子向語何似?」支從容曰:「君語佳則佳
矣,何至相苦邪?豈是求理中之談哉?」
39林道人詣謝公,東陽時始總角,新病起,體未堪勞。與林公講論,遂至相苦。母王
夫人在壁后聽之,再遣信令還,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婦少遭家難,一生所
寄,唯在此兒。」因流涕抱兒以歸。謝公語同坐曰:「家嫂辭情慷慨,致可傳述,恨不使朝
士見!」
40支道林、許掾諸人共在會稽王齋頭。支為法師,許為都講。支通一義,四坐莫不厭
心。許送一難,眾人莫不□(扌卞)舞。但共嗟詠二家之美,不辯其理之所在。
41謝車騎在安西艱中,林道人往就語,將夕乃退。有人道上見者,問云:「公何處
來?」答云:「今日與謝孝劇談一出來。」
42支道林初從東出,住東安寺中。王長史宿構精理,並撰其才藻,往與支語,不大當
對。王敘致數百語,自謂是名理奇藻。支徐徐謂曰:「身與君別多年,君義言了不長進。」
王大慚而退。
43殷中軍讀小品,下二百簽,皆是精微,世之幽滯。嘗欲與支道林辯之,竟不得。今
小品猶存。
44佛經以為祛練神明,則聖人可致。簡文云:「不知便可登峰造極不?然陶練之功,
尚不可誣。」
45於法開始與支公爭名,后精漸歸支,意甚不忿,遂遁跡剡下。遣弟子出都,語使過
會稽。於時支公正講小品。開戒弟子:「道林講,比汝至,當在某品中。」因示語攻難數十
番,云:「舊此中不可復通。」弟子如言詣支公。正值講,因謹述開意,往反多時,林公遂
屈。厲聲曰:「君何足復受人寄載來!」
46殷中軍問:「自然無心於稟受,何以正善人少,惡人多?」諸人莫有言者。劉尹答
曰:「譬如泄水注地,正自縱橫流漫,略無正方圓者。」一時絕嘆,以為名通。
47康僧淵初過江,未有知者,恆周旋市肆,乞索以自營。忽往殷淵源許,值盛有賓
客,殷使坐,粗與寒溫,遂及義理,語言辭旨,曾無愧色,領略祖舉,一往參詣。由是知
之。
48殷、謝諸人共集。謝因問殷:「眼往屬萬形,萬形來入眼不?」
49人有問殷中軍:「何以將得位而夢棺器,將得財而夢矢穢?」殷曰:「官本是臭
腐,所以將得而夢棺屍;財本是糞土,所以將得而夢穢污。」時人以為名通。
50殷中軍被廢東陽,始看佛經。初視維摩詰,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后見小品,恨此語
少。
51支道林、殷淵源俱在相王許。相王謂二人:「可試一交言。而才性殆是淵源崤、函
之固,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輒遠之;數四交,不覺入其玄中。相王撫肩笑曰:「此自是
其勝場,安可爭鋒!」
52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
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訁於)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
人深致。」
53張憑舉孝廉,出都,負其才氣,謂必參時彥。欲詣劉尹,鄉里及同舉者共笑之。張
遂詣劉,劉洗滌料事,處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張欲自發無端。頃之,長史諸賢來
清言,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於末坐判之,言約旨遠,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真長延之
上坐,清言彌日,因留宿至曉。張退,劉曰:「卿且去,正當取卿共詣撫軍。」張還船,同
侶問何處宿,張笑而不答。須臾,真長遣傳教覓張孝廉船,同侶惋愕。即同載詣撫軍。至
門,劉前進謂撫軍曰:「下官今日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選。」既前,撫軍與之話言,咨嗟稱
善,曰:「張憑勃□(穴卒)為理窟。」即用為太常博士。
54汰法師云:「『六通』、『三明』同歸,正異名耳。」
55支道林、許、謝盛德,共集王家,謝顧諸人曰:「今日可謂彥會,時既不可留,此
集固亦難常,當共言詠,以寫其懷。」許便問主人:「有莊子不?」正得魚父一篇。謝看
題,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敘致精麗,才藻奇拔,眾咸稱善。於是四坐
各言懷畢。謝問曰:「卿等盡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謝后粗難,因自敘其
意,作萬餘語,才峰秀逸,既自難干,加意氣凝托,蕭然自得,四坐莫不厭心。支謂謝曰:
「君一往奔詣,故復自佳耳。」
56殷中軍、孫安國、王、謝能言諸賢,悉在會稽王許,殷與孫共論易象妙於見形,孫
語道合,意氣干雲,一坐咸不安孫理,而辭不能屈。會稽王慨然嘆曰:「使真長來,故應有
以制彼。」即迎真長,孫意己不如。真長既至,先令孫自敘本理,孫粗說己語,亦覺殊不及
向。劉便作二百許語,辭難簡切,孫理遂屈。一坐同時撫掌而笑,稱美良久。
57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苟子來,與共語,便使其唱理。意謂王曰:「聖人有情不?」
王曰:「無。」重問曰:「聖人如柱邪?」王曰:「如籌算,雖無情,運之者有情。」僧意
云:「誰運聖人邪?」苟子不得答而去。
58司馬太傅問謝車騎:「惠子其書五車,何以無一言入玄?」謝曰:「故當是其妙處
不傳。」
59殷中軍被廢,徙東陽,大讀佛經,皆精解。唯至「事數」處不解。遇見一道人,問
所讖,便釋然。
60殷仲堪精核玄論,人謂莫不研究。殷乃嘆曰:「使我解四本,談不翅爾。」
61殷荊州曾問遠公:「易以何為體?」答曰:「易以感為體。」殷曰:「銅山西崩,
靈鍾東應,便是易耶?」遠公笑而不答。
62羊孚弟娶王永言女,及王家見婿,孚送弟俱往。時永言父東陽尚在,殷仲堪是東陽
女婿,亦在坐。孚雅善理義,乃與仲堪道齊物,殷難之。羊云:「君四番后當得見同。」殷
笑曰:「乃可得盡,何必相同。」乃至四番后一通。殷咨嗟曰:「仆便無以相異。」嘆為新
拔者久之。
63殷仲堪云:「三日不讀道德經,便覺舌本間強。」
64提婆初至,為東亭第講阿毗曇。始發講,坐裁半,僧彌便云:「都已曉。」即於坐
分數四有意道人,更就余屋自講。提婆講竟,東亭問法岡道人曰:「弟子都未解,阿彌那得
已解?所得云何?」曰:「大略全是,故當小未精核耳。」
65桓南郡與殷荊州共談,每相攻難。年余后但一兩番,桓自嘆才思轉退,殷云:「此
乃是君轉解。」
66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
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67魏朝封晉文王為公,備禮九錫,文王固讓不受。公卿將校當詣府敦喻。司空鄭沖馳
遣信就阮籍求文。籍時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書札為之,無所點定,乃寫付使。時人以為
神筆。
68左太沖作三都賦初成,時人互有譏訾,思意不愜。后示張公,張曰:「此二京可
三。然君文未重於世,宜以經高名之士。」思乃詢求於皇甫謐,謐見之嗟嘆,
遂為作敘。於是先相非貳者,莫不斂衽贊述焉。
69劉伶著酒德頌,意氣所寄。
70樂令善於清言,而不長於手筆。將讓河南尹,請潘岳為表。潘云:「可作耳,要當
得君意。」樂為述己所以為讓,標位二百許語,潘直取錯綜,便成名筆。時人咸云:「若樂
不假潘之文,潘不取樂之旨,則無以成斯矣。」
71夏侯湛作周詩成,示潘安仁,安仁曰:「此非徒溫雅,乃別見孝悌之性。」潘因此
遂作家風詩。
72孫子荊除婦服,作詩以示王武子。王曰:「未知文生於情,情生於文?覽之凄然,
增伉儷之重。」
73太叔廣甚辯給,而摯仲治長於翰墨,俱為列卿。每至公坐,廣談,仲治不能對;
退,著筆難廣,廣又不能答。
74江左殷太常父子,並能言理,亦有辯訥之異。揚州口談至劇,太常輒云:「汝更思
吾論。」
75庾子嵩作意賦成,從子文康見,問曰:「若有意邪,非賦之所盡;若無意邪,復何
所賦?」答曰:「正在有意無意之間。」
76郭景純詩云:「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阮孚云:「泓崢蕭瑟,實不可言。每讀此
文,輒覺神超形越。」
77庾闡始作揚都賦,道溫、庾云:「溫挺義之標,庾作民之望。方響則金聲,比德則
玉亮。」庾公聞賦成,求看,兼贈貺之。闡更改「望」為「俊」,以「亮」為「潤」雲。
78孫興公作庾公誄,袁羊曰:「見此張緩。」於時以為名賞。
79庾仲初作揚都賦成,以呈庾亮。亮以親族之懷,大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四三
都。」於此人人競寫,都下紙為之貴。謝太傅云:「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擬學,
而不免儉狹。」
80習鑿齒史才不常,宣武甚器之,未三十,便用為荊州治中。鑿齒謝箋亦云:「不遇
明公,荊州老從事耳!」后至都見簡文,返命,宣武問:「見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
曾見此人。」從此忤旨,出為衡陽郡,性理遂錯。於病中猶作漢晉春秋,品評卓逸。
81孫興公云:「三都、二京,五經鼓吹。」
82謝太傅問主簿陸退:「張憑何以作母誄,而不作父誄?」退答曰:「故當是丈夫之
德,表於事行;婦人之美,非誄不顯。」
83王敬仁年十三作賢人論,長史送示真長,真長答云:「見敬仁所作論,便足參微
言。」
84孫興公云:「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
85簡文稱許掾云:「玄度五言詩,可謂妙絕時人。」
86孫興公作天台賦成,以示範榮期,云:「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范曰:「恐子
之金石,非宮商中聲。」然每至佳句,輒云:「應是我輩語。」
87桓公見謝安石作簡文謚議,看竟,擲與坐上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
88袁虎少貧,嘗為人佣載運租。謝鎮西經船行,其夜清風朗月,聞江渚間估客船上有
詠詩聲,甚有情致;所詠五言,又其所未嘗聞,嘆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訊問,乃是袁自詠其
所作詠史詩。因此相要,大相賞得。
89孫興公云:「潘文淺而凈,陸文深而蕪。」
90裴郎作語林,始出,大為遠近所傳。時流年少,無不傳寫,各有一通。載王東亭作
經王公酒壚下賦,甚有才情。
91謝萬作八賢論,與孫興公往反,小有利鈍。謝后出以示顧君齊,顧曰:「我亦作,
知卿當無所名。」
92桓宣武命袁彥伯作北征賦,既成,公與時賢共看,咸嗟嘆之。時王□(王旬)在
坐,云:「恨少一句。得『寫』字足韻,當佳。」袁即於坐攬筆益云:「感不絕於余心,溯
流風而獨寫。」公謂王曰:「當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93孫興公道:「曹輔佐才如白地明光錦,裁為負版絝,非無文采,酷無裁製。」
94袁彥伯作名士傳成,見謝公,公笑曰:「我嘗與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獪耳,彥伯
遂以著書。」
95王東亭到桓公吏,既伏閣下,桓令人竊取其白事,東亭即於閣下另作,無復向一
字。
96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
得七紙,殊可觀。東亭在側,極嘆其才。袁虎云:「當令齒舌間得利。」
97袁宏始作東征賦,都不道陶公。胡奴誘之狹室中,臨以白刃,曰:「先公勛業如
是!君作東征賦,云何相忽略?」宏窘蹙無計,便答:「我大道公,何以雲無?」有誦曰:
「精金百鍊,在割能斷。功則治人,職思靖亂。長沙之勛,為史所贊。」
98或問顧長康:「君箏賦何如嵇康琴賦?」顧曰:「不賞者,作后出相遺。深識者,
亦以高奇見貴。」
99殷仲文天才宏贍,而讀書不甚廣博,亮嘆曰:「若使殷仲文讀書半袁豹,才不減班
固。」100羊孚作雪贊云:「資清以化,乘氣以霏。遇象能鮮,即潔成輝。」桓胤遂以書
扇。
101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戶前,問:「古詩中何句為最?」睹思未答。孝伯詠
「『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為佳。」
102桓玄嘗登江陵城南樓云:「我今欲為王孝伯作誄。」因吟嘯良久,隨而下筆。一坐
之間,誄以之成。
103桓玄初並西夏,領荊、江二州、二府、一國。於時始雪,五處俱賀,五版
併入。玄在聽事上,版至,即答版后,皆粲然成章,不相揉雜。
104桓玄下都,羊孚時為兗州別駕,從京來詣門,箋曰:「自頃世故睽離,心事淪蘊。
明公啟晨光於積晦,澄百流以一源。」桓見箋,馳喚前,云:「子道,子道,來何遲!」即
用為記室參軍。孟昶為劉牢之主簿,詣門謝,見云:「羊侯,羊侯,百口賴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