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67
第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①,似不肖②。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③!我有三寶④,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⑤,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⑥;儉故能廣⑦;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⑧。今舍慈且⑨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⑩,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譯文]
天下人能說「我道」偉大,不像任何具體事物的樣子。正因為它偉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那麼「道」也就顯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寶執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有了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嗇,所以能大方;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現在丟棄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丟棄了嗇儉而追求大方;捨棄退讓而求爭先,結果是走向死亡。慈愛,用來征戰,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就能鞏固。天要援助誰,就用柔慈來保護他。
[註釋]
1、我道大:道即我,我即道。「我」不是老子用作自稱之詞。
2、似不肖:肖,相似之意。意為不像具體的事物。一說,沒有任何東西和我相似。
3、若肖,久矣其細也夫:以上這一段,有學者認為是它章錯簡。
4、三寶:三件法寶,或三條原則。
5、儉:嗇,保守,有而不盡用。
6、慈故能勇:仁慈所以能勇武。
7、儉故能廣:儉嗇所以能大方。
8、器長:器,指萬物。萬物的首長。
9、且:取。
10、以戰則勝:一本作「以陣則亡」。
[引語]
這一章是「道」的自述,講的是「道」的原則在政治、軍事方面的具體運用。老子說,「道」的原則有三條(即三寶),這就是:「慈」,即愛心加上同情感;「儉」,即含藏培蓄,不奢侈,不肆為;「不敢為天下先」,是「謙讓」、「不爭」的思想。有「道」的人運用這三條原則,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否則,便會自取滅亡。本章實際是對《德經》三十八章以來的一個小結。
[評析]
本章包括兩層內容:一是講「道」的偉大;二是講法寶的妙用。有學者認為這二者之間沒有聯繫,毫不相應,顯然是它章錯簡,認為可以移到三十四章,「故能成其大」句下。我們的看法與這種主張有些區別,認為這兩層次前後呼應,有內在聯繫。例如,第一句和第二句說,天下人都說我道偉大,不像任何具體事物的樣子,……我這個偉大的「道」有什麼護身的法寶呢?這就是「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難道不是兩層意思的內在聯繫嗎?「慈」,包含有柔和、愛惜之意。四十章講「弱者道之用」;四十三章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五十二章講「守柔曰強」;四十五章講「清靜為天下正」,五十五章的「和」,六十一章的「牝常以靜勝牡」等內容,都可以包括在「慈」的範圍之內。「無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最高概括,而「慈」的另一個名詞則是「無為」。「慈」是三寶的首要原則,用慈進攻可以得勝,退守則可以堅固。如果上天要救護誰,就用慈來保衛他。
「儉」的內涵有二層,一是節儉、吝惜;二是收斂、剋制。五十九章講「治人事天,莫若嗇」,與這裡的「儉」是相同的含義。儉即是嗇。他要求人們不僅要節約人力物力,還要聚斂精神,積蓄能量,等待時機。「不敢為天下先」,也有二層涵義,一是不爭,謙讓;二是退守、居下。六十一章講「大邦者下流」;六十六章講江海「善下」,都指不為天下先的意思。這符合於「道」的原則。總之,「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等「三寶」,是老子對於「道」和「德」的社會實踐意義上的總結。老子身處戰亂,目擊了太多的暴力殘酷場面,深深地感覺到治國安邦離不開這三寶,因而才極力加以闡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