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戰艦製造理論
太空軍艦的建造理論
巨大的太空戰艦必然是在太空中建造。一般而言,其組件與製造材料均於太空生產。此外也有可能在地球上生產材料,再經由大型的質量投射器運到軌道上,但最終的組裝一定是在太空中進行。而組裝完畢的大型船艦就不能再回到星球表面上了。
太空船的建造,應該會直接在太空中進行,而不是在船塢裡面建造。這是因為在無重力與高自動化的環境下,船塢是沒有必要的。此外,太空船必然是以高度模塊化的方式組裝而成。
在確立太空船設計之後,首先將由運輸船或拖船將預先打造好的零件運到指定組裝區,這個區域可能是在太空殖民地、工廠或是軌道上的某個地帶。然後由先遣人員*縱拖船組裝龍骨與主要建造衍架,並配置一組發電機以及船艦的中央計算機,其中將有完整的太空船藍圖與建造流程。此外,運輸船將會同時帶來數十隻或數百隻機器工程者,作為船艦建造工人。
這些工作完成後,接下來的工作便可交由前述的機器工蟻來負責完成細部組裝與焊接調整的工作,所需能源則由安置好的發電機提供。這些機器工蟻將會沿著龍骨與建造衍架爬行,於預定的位置建立搭起需要的太空船框架,並將其它的組件放置固定到指定位置。加上引擎、燃料箱與發電機,接著掛上火炮等裝備,最後建立乘員艙體。對於少數機器人無法處理的較大的零件,則會以機器人群的方式合作來拖曳組裝。
而這些機器人一般只能進行爬行的動作,大部分的運動將由六至八隻的機械足完成,就連從這個衍架移動到平行的另一根衍架,大部分情況下也可以用跳躍的方式達成。然而它們仍然可能攜帶有小型的外掛式噴射引擎與燃料包(可能直接使用壓縮空氣)以進行有限程度的空間機動,或是在跳躍「踩空」時飛回衍架上。但輸出力與燃料將不足以讓它們直接搬運大質量貨物進行飛行。因此另外還需要其它輔助設備在周圍太空中隨時待命,如將在龍骨周圍漂浮的零件運送給機器人讓其負責安裝的許多小型機動浮遊拖船,這些拖船將擁有較大的引擎與燃料箱以及一些簡單的機械臂,具有較大的推力,協助機械人進行船艦的組裝,也可以讓工程機械人搭乘移動,或是追上不小心跳太遠的機器人,將其帶回。若將爬行的修復機器人稱為工蟻,則這些飛行的運輸機器人便可以稱之為工蜂。
事實上,這些工蜂將被視為工蟻的外掛式航行模塊。平時分離使用,各自作為修復與短距離運輸的功能。工蜂上不會,也不需要裝備工蟻的修復模塊功能,僅擁有簡單的捕捉、固定與牽引用機械臂,但將可在必要時,與其它工程機器人一對一甚至一對多結合起來組成具備較大推力的飛行式機動修復平台。當然,這些工蜂也將使用自動化控制,並由中央計算機指揮。無論是工蜂或工蟻,都將在船艦建造完成後,配屬成為該體的損管修復系統與短程運輸系統的一部份。而如果發生棄船逃生的情況,由乘員艙做為主體構成的逃生艙在脫出時,將可能攜帶一部份的工蟻以緊急維修之用,另外也將會攜帶全部的工蜂當作逃生艙的外掛式推進引擎與燃料箱,以及必要時的短距離人員移動用搭乘器。穿著太空衣的人員可以搭乘工蜂進行移動與艦艇換乘作業。
此外,除了船艦需要裝備外,運輸艦最初也可能一併運來一個小型的機械工蟻/工蜂的維修平台/工廠,作為機械工蟻與工蜂故障或損耗時的維護之用。機械工蟻之間也應當有某種程度的故障偵測與互相修理的功能,若發現自己故障,將可呼叫「友蟻」來替自己修理,若發覺「友蟻」的損壞部分無法以自已攜帶的工具或流程修理,則會將其拖運至維修工廠處理。而這個小型維修工廠也將在船身建造時被一併整合在船體中,以供日後之使用。
更進一步地,此一維修平台/工廠也有可能本身就具有獨力建造工蜂/工蟻的能力。其將可利用撿到的船體碎片、零件、鐵隕石、乃至於拆解艦體某些裝備來生產工蜂/工蟻以補充損失。當然這種工廠將有一定的大小,僅具有低量的生產能力,同時某些精密零件如CPU等需要擁有零件庫存,因而使之只有在一定大小的船艦上方能裝備,較小的船艦可能只有擁有部分修理能力的平台。但在各種船艦組成艦隊后,大船將可以替小船提供較佳的工蟻/工蜂建造與維修服務。
簡而言之,建造太空船所需的材料可能非常多,但需要的勞工將非常稀少。建造現場可能只有兩到三人負責監控太空船的建造作業,主要建造任務將由機械人完成,而整個建造任務的指揮者將是該艦的中央計算機。因為這些機械勞工不會疲勞,負責監視的工程師的負擔很輕,並且可以輪班替代,因此整個建造過程將會非常迅速。
同時,船艦的建造也不會有生產線限制的問題,只要把材料運到指定區域就可以開工。這時同時建造的船艦數量將僅取決於所能運到的材料與零件數量(機械人也算是太空船零件),因此只要材料足夠,短時間內建立一支全新的太空艦隊是有可能作的到的。當然,你可以建造大量的太空艦隊,但要使這些艦隊開動也會需要大量推進系統及燃料,因此限制艦隊規模的主要原因將是太空船的燃料的生產與儲存能力,而不是生產線的數量。同樣駕駛這些艦隊的人員也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