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世今生

第一章 前世今生

漢光和三年辛巳月,歲在庚申。

自桓帝以來,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集團發生權力爭奪。

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黨錮之禍,前後共發生過兩次。

黨錮之禍最終後果就是豪族誅殺宦官,以結束長期宦官專權結束。

當時的言論以及日後的史學家多同情士大夫一黨,並認為黨錮之禍傷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話說潁川郡,這裡是大禹的故鄉,翻開華夏歷史第一頁,我們還會發現,潁川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

此處民風淳樸,看往來之人,雖是街井小民,卻也是謙恭有禮,一派斯文。

潁川郡多是山地,所以潁川書院是倚山而建的,黨錮之禍中有不少名人都在這裡教書育人。

書院坐落在城郊,原本是潁川豪門荀氏的一座別莊,書院成立后就被捐出來做學堂。

赫赫有名的潁川書院,沒有高大的圍牆,沒有燙金的匾額,沒有黃銅的獸面門環。

低矮的圍牆刷得雪白,一扉顯然年深日久的木門開啟著。

正門的上方掛著一塊黑漆紅字木匾,上面書著大大的四個字:潁川書院,落款:司馬德操。

字體遒勁有力,紅與黑相映,紅如鮮血,黑如夜空,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沉穩而凝重。

進入大門,走過青石板路,正對著是一間大屋,屋宇方正,青磚砌就。

上有雕花瓦當,屋中央是一個大大的香案,香案后懸著孔夫子的畫像。

黃銅香爐中插著幾枝香,裊裊香煙緩緩上升,漸漸散開。

穿過旁門,就是讀書的地方,矮几上滿滿都是書卷,坐墊分散四周。

造型精美的古琴擺放一邊,一個半大青年,雙眼微閉,手指輕輕撥動,琴聲悠遠。

旁邊幾個人或坐或立,神情和彈琴人差不多。除了琴聲,房子里一片靜寂。

剛開始的時候,琴聲空遠,有高山之意。良久,只見青年手指撥弄不停,似潺潺流水。

隨著最後一個音符彈完,他眼睛微睜,打量著房間里的聽琴者們。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一個約莫十七八歲的青年輕輕鼓掌:「古之伯牙子期不外如是。」

「文若兄過獎!」半大青年微微擺手:「雲貽笑大方。」

「子龍實在矯情!」另一個華服青年呵呵一笑:「文若可是很少夸人的,就是當年元常和公達,也沒聽他有類似的言語。」

還有一個青年雙手抱劍,眼光爍爍地盯著子龍,不發一眼。

「大兄,我聽了半天,都不明白子龍大哥究竟彈的啥。」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一直故作老成,終於忍不住請教屋子裡年齡最大的人。

這青年一身粗布衣服,洗得泛白。

他右手在不長的鬍鬚上摸了兩下,左手撫了撫小孩兒的頭頂:「奉孝,子龍剛才彈奏的是古曲高山流水。」

看他不明白,青年解釋道:「這首曲子是彈給知音聽的!」

知音?!小孩兒驚得差點兒跳了起來,我也算是知音了?

他叫郭嘉,身邊的貧寒青年是戲志才。抱著劍的為徐庶,華服的陳群和最先開口的荀彧。而操琴的則是本書的主人公趙雲趙子龍。

來到這個時代十四年,虛歲十五歲,現代青年趙子龍完全融入漢末。

他本是北大考古專業的博士后,穿越前一直在做三國將領趙雲的研究課題而放棄了不少優厚工作。

在民俗中,我們知道孩子的名字不能取得太大,以免承受不起過早夭折。

要不然,李世民、趙匡胤、曹操滿天飛,天知道世界上會出現多少古代名人的名字。

或許是真的,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大好青年趙子龍,家人都無端橫死,小屁孩時就被送到孤兒院。

趙子龍的家鄉正、定,是三國時期著名將領趙雲的出生地,也是習大大執政起步的地方。

這個縣說實話在教育上乏善可陳,和東邊的衡、水比起來不值一提。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趙子龍從小學起比任何人都刻苦,展現出學習上的恐怖天賦。

鄉里、縣裡、市裡、省里甚至國家級的考試,從來沒有拿過第二名。

就連高考,也力壓高大上的衡、水學子十多分,以近滿分的成績為當年全省高考文科狀元。

為此,還沒登頂的習大大和夫人彭麻麻專門抽出時間,請趙子龍赴家宴。

沒有受到高考的影響,小夥子沉浸下來,進入北大學習。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他選擇了冷門的考古專業。

轉眼間,當年的高考狀元一鼓作氣,考上碩士,碩博連讀,在專業上的知識連一些權威的考古專家都暗自咂舌。

一次偶然的機會,趙子龍從不知名的殘卷里推斷出晚年的趙雲曾經秘密回過家鄉。

不僅如此,老將軍似乎還埋了什麼東西,可惜資料語焉不詳。

經過無數次推斷,地點就在趙子龍老屋的後山!

發掘工作麻煩不斷,先是趙家人的阻撓,認為在那裡動土會截斷風水。

後來,總會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陷阱,有一次還差點死人。

結果更是讓趙子龍大驚失色,他看到彷彿是自己的雕像,歷經千年栩栩如生。

雕像通體透明,上面是人體各個學位,還有一篇口訣之類,貌似傳說中的武學秘籍。

然後就莫名其妙,魂穿到近兩千年前母親張氏的肚子里呱呱落地。

真定是毛太祖稱為南下幹部第一人南越王趙佗的家鄉。

當年跟隨南越武皇帝征戰的族人不少,留下的更多。隨著南越歸漢的落幕,又有不少族人回歸,在這片土地上默默生活。

春秋時代趙國的後裔,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典籍遺失。

然而,關於治理民生和戰場廝殺、修鍊的導引術,卻完整地保留下來。

文治方面,目前掌握在蜀郡趙戒那一支人手中。

征戰的那一部分,趙國滅國后,被一支族人帶到涼州一代,漢初的將領趙充國就是出自那一家,如今慢慢沉積。

趙氏滅國,趙國的腹心地區目標太大,在燕趙交接的真定反而成了家族低調發展比較理想的地點。

南越一帶?我當你是在開玩笑。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幾年都到不了。

趙雲的出生年月,不是一些後世人臆想的公元168年即建寧元年,而是166年。

所謂窮文富武,一個人學習引導術需要的材料,足以讓一個小康之家破產。

真定趙家,以武立族,老老少少都習武。

為此,趙雲之父趙孟不得不帶著手下蘇雙、張世平做行商,往來於各大州之間,在刀口上舔血,以換取子孫學武需要的財富。

三國演義中蘇張二人說是中山人,只不過是因為無極甄家在隊伍里有股份。

估計是原本時空趙孟的英年早逝,兩人沒有了主心骨,不得不依附甄家。

東漢末年,除了一些官道好走,行商十分艱難,加之盜賊叢生,每一次所花的時間,短的幾個月,長的好幾年。

趙氏商隊,北及大漠,南到諸越,東臨大海,西過涼州。

在趙雲出生的時候,北方鮮卑和匈奴在邊境上不斷肇事,這條商路艱難。

趙孟兄弟四人不得不轉向西北,在賀蘭山下行商,時逢大俠王越取燒當羌部落領袖那昆首級。

隨之,羌族人發了瘋,看到漢人就砍。

很不幸,趙氏商隊遇到了那昆的兒子那岩率領的搜捕馬隊,對方不由分說開始進攻。

眾人且戰且退,老三趙叔不幸當場戰死,老四趙季不知所終。

兩歲的時候,趙雲終於見到了這個世界的父親趙孟。蘇雙張世平二人沒有武藝,在趙家人保護下竟然沒有受傷。

可謂是人財兩空,所有的貨物全部丟失,眾人一路上的艱辛自不必說,到家時簡直和叫花子差不了多少。

時逢漢靈帝登基,其父名之為雲,意即在逃難途中戈壁灘上只能看到雲層變換。

取字子龍,也就是說見到兒子的時候真龍上位。

名字害人,子龍,名字蠻大的,哪一個當皇帝的人不提防身邊一個將領想兒子成龍的?

歷史上趙雲更是腦殘,給兒子取名趙統,你要統一國家,把皇帝放在哪兒?

難怪一生不得重用,諸葛亮也死死把趙子龍按住,不得不防啊。

東漢末年,宦官當權,高門大戶悶聲發財。

真定趙家沒有名聲,也沒有固定的產業。

父親趙孟帶著人馬回家的時候,窮困潦倒。近兩年的時光,讓他們形如枯槁。

當務之急就是調息身體,趙雲可不想再次沒有家人的日子。

好在趙家歷年行商,家資頗豐,在他的一再堅持下,父親等人在好幾個食醫、疾醫、金瘡醫的配合治療下,日見好轉。

再去行商顯然沒有必要。

一來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商路越來越難走。

二來,趙家商隊做的是馬匹生意,來源都在北方各個少數民族手中。

漢族羸弱,東胡、鮮卑、匈奴日漸強大,對漢人如豬狗,要不然父親趙孟等人也不可能捨近求遠,跑到羌族地界。

不得不說,考古專業讓趙雲對歷史脈絡十分熟悉。

封建時代,鹽鐵利益巨大。食鹽為老百姓必需之物,而鐵要和異族交易才會有海量利潤。

兩個弟弟因為異族沒有了,不要說什麼愛國的話,趙孟肯定不會給胡虜們賣鐵。

那麼,剩下的就只有鹽這一樣了。

鹽鐵是國家專賣,必須要有過硬的關係才行。

鐵礦自然早就秘密開採,而鹽則走了門路。

宗族的力量巨大無比,曹操的崛起,就是夏侯家支撐起來的。

生在漢末,趙雲無疑要借用宗族的優勢。

宦官趙忠的老家,在冀州安平,離真定並不遠。

他在得勢以後,把三弟趙勛和四弟趙延接到雒陽做官,老二趙才留守祖宅。

聽說真定趙家來人,當即大開中門。

不管趙忠多麼風光,趙家人對南越王趙佗這個趙國滅亡以後最厲害的前輩都十分敬仰。

無疑,真定就是趙氏族人稱呼的武皇帝趙佗直系,天下趙家人都要給面子的。

一直以來,趙忠都想和真定族人打交道,可惜沒多少人理會他,一個願意去勢入宮的宦官,大家覺得丟臉。

當然,在真定也有落魄的趙家人,其中有一個叫趙純的就接下了橄欖枝。

他把自己的兒子趙目過繼給趙忠,隨即獲得了出仕荊州桂陽郡太守的機會。

說起這個人沒多少人清楚,他的二兒子趙范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曉得。

趙才知道趙孟等人才是真定趙家的望族,當即熱情招待。

二叔趙仲精於和人打交道,就是由他過去商談的。

很簡單,真定趙家把馬匹生意交給趙忠家族來做,但需要海邊的一塊地盤來曬鹽。

就這樣,在別人看來千難萬難的事情,轉眼之間就落在了趙雲他們家頭上。

趙家海邊曬鹽,就比其他家族落後的煮鹽先進,家族用日進斗金來形容也不為過。

這個時代,沒有手機網路,也沒有熟悉的娛樂方式。

當然,現代普通青年趙子龍本身就不是一個享受的人。出身貧寒的他,骨子裡還有些自卑。

融入漢末的趙雲,喜歡上了家裡的氛圍。雙親健在,上面有哥哥趙風,下面有弟弟趙雷趙雨,妹妹們取名梅蘭竹菊。

生活的優渥,趙孟納了妾,竟然是丁原丁建陽的遠房族妹,三弟趙雨和三妹趙竹,就是丁姨娘所生。

不過,家族裡面的排行,趙雲行三,二哥是二叔家的趙巴。

東漢末年,除了趙忠,另一個聲名顯赫的趙家在巴蜀。

五朝元老前太尉趙戒,其子趙典為八駿之一,稱為人之英。

其長孫趙謙趙彥信,此時是汝南太守;次孫趙溫趙子柔初為京兆尹丞,后辭官歸家。

而趙雲的名聲,就是這位賦閑的伯父傳播開來的。

當年,他拿到子龍手書: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未幾,新詩出爐: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開一代詩歌之先河,朗朗上口。

其字如顏體似歐體的楷書,不同於飛白體之類的隸書,哪怕年齡幼小,創一代書法,譽為雲體。

趙子柔嘆曰:吾趙家麒麟兒也!

正是因為趙溫的引薦,趙雲才有可能在人才之鄉潁川書院來學習。

時不待我,來書院三年,人際關係初步建立,趙雲也準備離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趙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趙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前世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