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 那些年
風起漣漪,吹過荷塘泛起粼粼光澤。
爐煙順風而飄,在亭中飄散,隱隱讓人嗅到點兒檀香之氣。
呂老相公披著錦緞,坐在輪椅上喃喃低語,董策低頭默默書寫,他很少啃聲,就算回應,也只是輕輕的一聲「嗯。」
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不知是否因呂老相公的美化,它顯得很唯美!
兵荒馬亂中夾雜兒女情長,血腥里竟能讓人感到溫馨,殺戮的盡頭是新的希望。在年代,不會有人用這種方式闡述歷史,特別是他所經歷那段往事。
就是同朝為官的死對頭,一看到那張臉就恨不得撲上去咬死的傢伙,在如今的呂老相公眼裡,竟是那般的可愛。述說這些往事時,能讓他像個孩子一樣,天真的笑著。
「我們啊,每次口舌之爭后,就是大打出手,最終太祖就如家中長輩般,劈頭蓋臉的把我們都臭罵一頓。你是不知道啊,當時李相那張臉啊,就像……就像,哈哈哈,一個受氣的小娘們你知道嗎,委屈得眼淚止不住的流啊,哭啊,可一出了宮,這廝,瞬間變了一張臉,那叫一個氣度威嚴,把當朝一品的架勢全部擺出來了,我最討厭的就是他這點,可如今想來,唉,李相走了,十二年了,他是鞠躬盡瘁,我是留著吧老骨頭,嗚嗚嗚……」
說著說著,呂老相公哭了。
董策走了,為避免糾纏,他從側門離開了。
回去之後他和柳素花了整整兩天,把呂老相公的事迹編輯好后,用了五刊才把這段往事述說完,很長,亦如董策給這段故事起的簡單名字《那些年》。
呂相那些年的過往雲煙出奇的受到好評,就連其他老傢伙也百口莫辯,這說明呂相沒有誇誇其詞,他只是在述說,真實的講述了他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不過董策更忙了,不僅因為呂老相公的事迹刊登出來,讓他們蠢蠢欲動,更因為在不久之後,呂老相公就過時了,他早已經不能下地,兩年多,他就癱瘓了,終日躺在床上受人照顧,後來董策的輕便輪椅在江南問世,他才經常坐輪椅出來轉轉,能撐到現在,可以說已經很難得了。
八十二歲高齡,喜喪。
聽呂家人說,呂老相公走得很開懷,終日抱著講述他故事的五篇日刊,反覆看,時而笑,時而哭,讓人都不知道他到底是高興,還是傷心。
說實話,董策還真怕呂家人找麻煩,呂老相公都這把年紀了,突然之間的大喜大悲,然後一命嗚呼,這怪誰呢?
不過呂家還是理智的,不僅沒有痛恨董策,反而更為尊敬,這人走到生命盡頭,能大喜大悲一場,可以說是幸事,比往日里,愁眉不展,默默等死的結束好了太多。
「我的那些年啊……」
一位來至杭州,還是董策故人,吳國公!
吳國公是來祭奠呂老相公時,特地拜訪董策,也是為了述說他的事迹。
他的那些年也不平淡,甚至很多地方比呂老相公還出彩,他曾馳騁沙場,戰功卓著,也由此,他的故事中充滿了殺戮與血腥,不美,但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激昂,恨不得也拿起戰刀沖入戰場,戰個一醉方休。
導致江南的酒水銷量是直線上升。
吳國公也用了《那些年》,不是董策圖簡單,是他自己的要求,故此董策只能編寫成那些年的戰歌。
問中直白,很少運用文言文,卻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其實很多時候,很多編輯工作,董策都丟給了老婆柳素,如呂老相公,很多就是柳素修改的,當然故事沒變,只是述說的方式富有美感,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可吳國公的事迹,柳素沒辦法,她經歷很少,對於戰場印象最深的只是當年陪伴曹洛蓉上京時,遇到鍾孝師他們。
可那與真正的戰場相比,欠缺宏大,魄力,和戰死的哀傷,這不是悲天憫人就能寫出來的,只能全部推回到策郎面前。
故此這篇名人刊就成了白話文,文字很多,二十萬,是董策用了一個多月的閑暇時間編寫好,留下備份便送往了杭州刊登。
蘇州這邊,自然要講述蘇州名人事迹,在寫吳國公事迹時,董策把柳素爺爺柳雍的事迹也刊登了。
別以為一個教書先生沒什麼刻寫的,他的故事平淡,卻溫馨,他的喜好,他的搜藏,他對教育界的貢獻,教書的經驗之談,這些都能寫,包括他的家庭,對孫女柳素的尊敬,讓她自由的選擇,最後嫁給了當朝國師董策,從這方面,可以看到對女權主義的看法,更是如何把一個孫女培養成國師妾侍的!
其中董策還加上了自己的調侃,稱他眼中沒有妾,只有兩位夫人。
這片名人記令人啼笑皆非,但也使得更多人動心了!
之前無論是賢王、呂老相公還是杭州的吳國公,與那些士族,他們的事迹宏大,讓人感覺無法觸及,宛如在看另一個世界,使得那些沒有什麼拿得出手述說之人,退卻了。
就是很多官員,曾經也算在京城叱吒風雲過的人物,也沒臉來講述,因為他們除了勾心鬥角外,似乎沒做出什麼貢獻,一時間讓他們說,說什麼?怎麼勾心鬥角?怎麼把你的對頭給弄死?怎麼阿諛奉承?怎麼爬上去?
連續的開國功勛事迹,令很多人無奈退走,可是等柳雍的事迹刊登后,他們又心癢難耐了,發現名人事迹還可以這樣寫,我的經歷雖不傳奇,但至少有很多是能述說的往事。
使得不知不覺間,這一塊居然獨立了出來,成了新刊,新刊名就叫那些年,每個人的那些年席捲了江南遍地,並慢慢擴散至全國。
成為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成為才子佳人的交流的開篇,也成了許多專集的說本,從這些故事中,挑挑揀揀,匯成一片新的故事,或許很多年後,還會成為一段沒有記載過的野史。
當然這些對董策而言,只是填充他私人圖書館的藏品,新華書店的商品,一本名人集,在三個月內銷量突破了十萬,這還是第一本,而現在董策已經讓人開始編寫第三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