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龍套的潛力
日從上次納妾業后,有敢幹巴郡等茲州十人對蔡銘的親公,擦銘在巴郡等益州士人的任用上做了一些小小的調整。很明確的像巴郡等益州本地的士人發出親和友善的信號。
效果很明顯。蔡銘自從重建巴郡府衙之後就設立的幾乎無人問津好的招賢館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不但那些益州當地的那些有一技之長的能工巧匠多了起來,就連那些頗有勇力的武士豪俠以及文人士子也是時有出現。
這其中還不乏一些蔡銘記憶中的曾經歷史上留下名字的歷史人物。比如年輕的蜀郡士子張育,王仇,逃亡回來的巴郡勇士高沛,吳蘭。
不過有些悲哀的是對於這幾位原三國的歷史人物。蔡銘只是對高沛,吳蘭有些隱約的記憶。對於張裔,和王仇卻沒什麼印象。
卻不知這兩人雖然看上去並不起眼,演義中也是少有記載,看上去似乎是同高沛,吳蘭一樣的龍套角色。但是就算是龍套這兩人的龍套的分量可要比高沛。吳蘭之流要重得多。
張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劉璋時,舉孝廉。為魚復長,還州署從事,領帳下司馬。樟降備后,備以裔為巴郡太守,還為司金中郎將,典作農戰之器0後為益州太守,雍可反后被伏。送於孫權,數年,流徙伏匿。那芝入吳后請求遣還裔,終為孫權所知。權乃引見甚器之。窩出闇,深悔不能陽愚,即便就船,倍道兼行。權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數十里,追者不能及。既至蜀,承相亮以為參軍,署府事,又領益州治中從事0亮出駐漢中,裔以射聲校尉領留府長吏。加輔漢將軍,領長史如故。建興八年(凹年)卒,年六十六歲。
汝南名士,善盛否人物的后蜀漢司徒許靖評價張裔曰:「裔干理敏捷,是中夏錘元常之倫也。」
王仇,同樣是益州蜀郡人。
劉備入蜀後為蜀漢永昌太守。益州大姓雍國反。仇為府承。與永昌五官橡功曹呂凱帥厲吏民,閉境拒到。后承相亮南征討旬,既發在道,而田已為高定部曲所殺。亮至南,上表優為永昌太守,封亭侯。及蠻平,亮留仇、凱守南中四郡。
諸葛亮評價王侃曰:「府承王仇等,執忠絕域,十有恰年。」
由此可見此二人在原使上,雖算不上蜀漢的庭柱,但絕對是能夠擔當大任的干臣。這種人才絕對是多多益善才好。
只不過,像大多數半吊子三國通一樣,蔡銘對三國的了解大多是通過看之類的正經史料也就是勉強通讀了幾篇,印象可遠沒有看《三國演義》和玩三國遊戲的記憶來得深刻。
所以對於大多數不是特別決出,在演義中只是龍套似的曇花一現的文官蔡銘的記憶實在是不多,到是因為玩三國類遊戲,對於正史中分量極低的龍套武將到是反而記得不少。就比如高沛。吳蘭兩人,只要玩三國類遊戲,君主選擇劉璋,都會有這兩人。所以這兩人的名字一報上來蔡銘就記起來了。
當然了。儘管高沛,吳蘭兩人在蔡銘的記憶中也並不出色。更不知道還有兩個,在蜀漢歷史上任事幹練,能當大任的張裔,王抗也被不聲不響的收到麾下。但蔡銘卻依然十分高興。因為能夠又一次看到歷史人物的主動投靠就已經夠了,儘管只是歷史上的龍套人物。
更何況能夠在三國的歷史上留下名聲的,即使只是龍套似的一筆帶過,肯定都有其值得被那些眼光挑剔的史學家值得留意的過人之處。就比如說高沛。龐統就曾對劉備評道:「楊懷、高沛。障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
能夠得到鳳雛先生龐統的一句「璋之名將」的評價,肯定有其值得龐統留意之處。
再說張裔。王仇兩人。儘管蔡銘並不知道他們是歷史人物。畢竟像這等幾乎是龍套似的人物,一閃即逝。除非是像稱衡那種不知死活撩撥曹操那種牛人的狂生,又或者是像曹性,魏續,范疆之類的與夏侯,呂布,張飛這等大佬干係甚大,一出手就幾乎是驚天地泣鬼神的跑龍套才更容易被人記得。
否則除非是專門研究三國的,要不能連那些英雄了得的人物都記不全,就吃飽了撐著去記那麼多龍套豈不是自己跟自己添堵。
不過回到漢末。特別是在遇到劉辟,龔都等龍套人物之後,蔡銘卻很後悔沒有多記一些龍套人物。
因為蔡銘發現。龍套雖然看上去蠻可悲的,其實還是有很多的優
。
首先,但凡龍套之輩,特別是武將系的龍套,大多出身不好,很多都是曾通良民或貧苦人家出身。最後走投無路或投了黃巾軍,或做了山賊,或者投軍成了最低等的炮灰士卒。他們為了生存從最低的起點一點點打拚。從千千萬萬同他們一樣普通的小人物中脫穎而出。其中的艱辛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他們因為缺乏機遇,因此大都格外的珍惜哪怕是一點點可能的機遇。所以給人的感覺似乎龍套人物大多很沒原則。只要你有點身份和地位,在適當的時候表現得出那麼一點點折節下交的氣度風範,他們是很容易被收復。被感動,成為如劉辟、龔都那樣的忠貞之士。
其次,龍套能夠在普通人中通過自我努力在歷史上留下一筆,說明他們大多有很好的資質天賦,只是缺乏很好的教育。起點低,基礎薄弱這才淪為龍套。卻也因為這樣,如果能夠早一點發現他們在他們成長定型之前好好的培養他們,你就會發現他們可塑性極強。
我們實在點。不那麼好高鶩遠的動不動就是能臣名將之流,但是將他們從末流或者三流提高那麼一兩個檔次還是很現實的。
最後也是最主要的是,這種龍套人物極多,幾乎每個諸侯人物麾下都有不少,特別是武將系的就更多,光趙雲一個人就殺了不知道多少。
所以說,如果蔡銘能夠因為佔了先知先覺的先機如果能夠早早的挖掘到這些龍套。提前加以培養,待到群雄逐鹿之時,絕對是一股極大的
力。
可惜的是蔡銘,不,應該說是二十一世紀的蔡明也像大多數三國愛好者一般能夠記的的龍套人物遠不如那些能臣名將多。而且就算是這樣,記得的一些龍套也是天南地北的這裡一個那裡一個,而且大多數還是不到其最輝煌往往也是其隕落的時刻是不會知道他們這一刻身在何方
。
所以說早早的收攏一大批龍套,能后加以培養,讓翻身的龍套們去群毆,虐死那些本該虐他們的歷史名人的鼎想法是不現實的。
不過又一次的龍套人物,特別是還有一個是蔡銘有些印象的龍套人物的出現也給蔡銘提了個醒。
三國固有的歷史人才是有限的,但是像龍套們那樣有田心「有理想,卻因為出身原因缺垂教育。沒有被培養的成嘈拋懈口股卻並不少,甚至還可以說很多。
關鍵還是在於對人才的培養。
千古智聖。少有的被人垢詰的一個缺點就是不善於發掘和培養人才。以至於蜀漢後期近乎無人可用。
君不見人家崔琰、徐庶痛改前非之後,能夠由一個社會的動亂之源的遊俠蛻變為流芳千古的智謀之士。就是呂蒙之流通過再教育也能由一個只知道打打殺殺一勇之夫,成長為後來的大都督,留下「士隔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千古美談,成為與周瑜、魯肅、陸遜齊名的東吳四英將之一的一代名將。
由此可見。教育乃是弄啟民智,挖掘慧根,培養個人能力,全面提高人民各方面素質,培養有用的社會人才的根本。是一個人能不能健康成長,能不能成長為棟樑之才的靈魂、核心、關鍵。
是故魯迅先生曾言道:「教育是要立人。」
國際2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說: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儘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所以說教育的根本在於商人、立人。而這個。「人」自然不會是普通的人,而是有才能,有理想,有品格的人才。
競爭取勝之道最關鍵的是什麼,就是人才。
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著手。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
為什麼有著英雄之資,王霸之略的劉備前半生會被人趕得如喪家之大,到處流亡,寄人籬下;而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的袁紹卻能能夠成為漢末最初的霸主?
其主要還不是因為其四世三公的身份迅速的為他集攏了一大批的人才。而後來曹操能夠後來居上,更是離不開荀彧,郭嘉,賈詡,徐晃張遼等一大批能臣名將的推動作用。
由此可見不僅僅未來國際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現時代諸侯競爭的關鍵,同樣是人才的競爭。
有鑒於此,蔡銘原本為了顧慮,只打算先建鴻都門學和醫學院這兩所相對來說更能夠為人接受的學校,解決目前最急需的人才需要,待天下大亂之後再建軍事院校的打算又要有所改變了。
其實蔡銘早就像建一所軍事院校,特別是有了王越和他的那一大批的弟子,又到了巴郡之後,這種想法就更加強烈。
為此當初在你力排眾議,說服大家重建鴻都門學之後,蔡銘就曾提出:可以將武館的武學傳授和戰士的軍事技能練,以及兵書戰策的教授合而為一,建立這樣一種專門培養有軍事素養,有武力,懂得兵法謀略的軍官的學校。
只不過蔡銘沒有想到的是,對建軍事院校的反應,一干臣屬幾乎可以說眾口一辭的堅決反對,其反對的堅決程度還遠在當初反對重建鴻都門學之上。甚至就連一向惟恐天下不亂的戲志才都勸誡蔡銘。
「天結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不教之民戰,是謂棄民。兵書戰策,乃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此端一開實乃是亡國滅天下之兆,後患無從。」
按照他們的理解,以學院的方式,大方大量的傳授兵書戰策,簡直就比打開潘多拉盒子還要恐怖。為了以後的社會安定,民心教化。像兵法謀略這種恐怖的雙刃磨劍還是不要輕啟開封為好。
當此蔡銘想了想,現在兵書戰策這種可以教授人左右戰爭的封建時代的終極技能被那些擁有者藏得嚴嚴實實,一般非嫡系子孫不傳,非信任有加的親傳弟子不傳。這今天下都已經有這麼多陰謀野心之輩縱橫天下。一旦這種終極戰略技能被自己毫無顧慮的傳開了,那麼豈不是會滋生更多陰謀家和野心家。從這個方面來說,兵書戰策這種國之利器確實不可以示人。
而且當時蔡銘已經是近乎任性且強詞奪理的說服了他們同意重建鴻都門學,在興建軍事院校的事情上也就不為己甚。
更何況自己有了先知先覺的優勢,可以提前籠絡一些未來名將。將領方面的人才已經領先於那些未來的諸侯,似乎也不怎麼需要開啟這種近似是作弊器的手段。因此只得暫時將這個念頭放下。
現在因為高沛。吳蘭的出現,出於對他們的深化培養,蔡銘很自然的再次想起軍事院校的事。
如果現在又軍事院校的話,像高沛、吳蘭、曹性、魏續等人如果能在軍校裡面接受系統的培養。不但武力方面可以在上一個台階,而且還可以系統的學習到行軍布陣,後勤,指揮,戰術,戰略方面的知識。雖不一定能成為名將,但是經過系統的教育之後比之之前的他們絕對是一今天上一個地下,不可比擬。
所以軍事院校的事一定不能就此放棄。蔡銘心中暗自決定。
只是一干臣屬既然一致反對,而且他們說得也確實有理。自己總不能一意孤行,冷了他們的心,那可就虧大了。
不過這並不能難道蔡銘。
一意孤行既然不行,不是還可以曲線救國嘛!自己完全可以先將武館建起來,對武館進行全軍事化管理。在慢慢的觀察和選擇其中有軍事方面天賦的學員,多收幾個記名弟子。
到時候自己只是給自己的弟子們傳受行軍布陣,後勤指揮,戰略戰術等方面的兵法知識,他們總不能說自己什麼吧!現在那些懂得和收藏有兵書戰策的士大夫們不都是這樣一代代的傳授給自己的子孫和弟子的。
而且這些知識的傳授完全可以放在晚上,既不會形象他們白天的操練,能夠有一個軍師技巧過硬,武藝高強的身體,又能夠更好的培養師生之間的感情。讓自己能夠收穫一批有能力各方面素質都過硬的學生部下。就像當初的蔣介石謀得黃埔軍校校長之後。憑著師生的關係拉攏了大批的黃埔軍校學員,成為他獨裁民國的最主要的班底。
而且這個時代對這種師生關係可以說看得更重。一旦他們成了蔡銘的學生。日後就是他們有什麼心思想法,其他諸侯恐怕也不敢接受他們。
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比起累死累活的舔著臉求來的那些眼高手低的世家大族的子弟。既實在,又穩妥能幹。何樂而不為!
最主要的事,將這種手段,同鴻都門學的學校教育配合,一文一武天衣無縫,以後即使是走出了巴郡,也可以擺脫對士族人才的依賴,從此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徹底脫掉士族強加給的方諸侯的枷鎖。(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舊。章節更多。支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