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落花時節又逢君
決定完結的時候,北方的秋天已經到了白露為霜的時節,《海上花》從今年春天四月九日的一個偶得的夢境開始,結束於金桂飄香的九月九日,從開始到現在,整整五個月的時間。
巧合的是,故事裡,罕昭與姐姐第一次見到顧少頃與顧儒林,也是發生在民國九年的春日,桃花盛開的寧園。那一年,翠峰山上的桃花開得格外早,十七歲的罕昭開始了少女夢般的桃花夢。很可惜,這個愛情的美夢沒有持續多久,就已經被姐姐與顧父的戀情,家裡陸續出現的陰謀一一打破了。
事實上,劉罕昭真有其人,我借用了母親姑母的名號,給大家講了一個偶然得到的夢境,這個故事不一定好,卻是我真正意義上第一部寫下來並有結局的作品,所以,我很珍惜。
大概我自己也在這期間做了很久的夢,現在夢醒了,可以和大家好好說話了。
寫這個故事前,就未想過要寫一個很強大的男主,也未想過寫一個完美的女主,我的故事裡,每一個出現的人物,大概都只是時代的縮影里,一個普普通通的個體,有情緒,有無法掌控,也有無奈和蒼涼。也因此,錯誤的地方一定多,但我也只能做到這樣了。
所以年齡漸大我越相信,很多事情沒有做,並不是因為不想做,而是因為做不來。
人在一定時期,真是只能由著年紀推動著自己該做怎樣的事,成為什麼樣的人,換句話說,大概就是凡事有度,過猶不及了。
所以罕昭與少頃掙扎歸掙扎,反抗歸反抗,終究還是向兩條相交線,有過一個交點,但也只能是交點了。
她的性格里沒有革命的因素,而他,也終究不只是兒女情長的人,這樣各自獨立的兩個靈魂,從故事的最初,就是難以融合的。
相比較而言,姐姐與顧父卻是很容易走到一起的,他們從開始就搶佔了先機,被接受,也是早晚的事。相比較男女主有些被動的接受,顧儒林與劉明昭是更現實,也是更功力的。所以後來顧父為了達到目的囚禁少頃,也就變得不足為奇。
所有人不過是軟弱的凡人,不及英雄有力,理所當然的也成為不了英雄。
故事裡最幸運的一對,大概就是罕昭的好姐妹海朱與世舫。他們的幸福自然而然,這種幸福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朋友都可能得到,朋友的朋友,身邊的親友,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不僅家事好,事業好,就連愛情也很完滿,我們聽著父母的嘮叨,不僅羨慕,也很嫉妒。
海朱和世舫就屬於別人家的孩子,郎才女貌,情投意合,天造地設。
他們的幸福太過顯眼,尤其是在罕昭與少頃正處於苦苦掙扎的階段,所以我安排這對戀人出國留學,讓他們遠離是非,也大概是出於一種對愛保護的本能。沒有人會願意別人在自己困窘的時候一步步顯示自己的優越,更何況,沒有人甘於平庸(當然我並不是指罕昭與少頃平庸,也不是指海朱與世舫顯擺,因為他們都不是那樣的人),就像所有人在成事前,都只是在慾海里苦苦掙扎的蜉蝣,朝生朝死,朝死朝生,直到至死方休,也可能什麼都沒找到。
不幸的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度過一生,而我要表達的故事,也正是這樣大多數人中的一個。
所以即使是故事裡的反派,也並沒有完全的十惡不赦,他們做的每一件不好的事,都有其這樣做的理由。木伯成為二叔使壞的工具,完全是因為他誤把父親當成了害死祖母的兇手,他對祖母的愛始於一碗熱湯的恩情,卻也因為這愛成了恨的因素,淪落成報復的工具,所以在最後他得知一切不過是二叔陷害父親的手段時,他選擇了用自己的身體為顧少頃抵擋住致命的一槍,為自己造成的罪過畫上一個結束的符號,談不上他是大奸大惡之人,當然,他也的確罪有應得。
對二叔,我的筆墨並不多,他的人就像他的出場一樣,關鍵時刻有那幾個重要的鏡頭,其他時間一律是用來偽裝與隱藏的。就連最後他與父親在祠堂的部分,我都用了略過的寫法,交給大家來想象。
因為故事是以罕昭的口吻所寫,那場景她沒有參與,所以過多的描述只會更顯突兀。但是後來罕昭去找二叔那部分,通過婉昭與劉王氏,我想我也已經交代了。
是誰說的來著,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每一種選擇,不過是生而為人罷了。
所以最後罕昭與賀叔同的結合,正是這種理論的結果。有不少朋友也正是這樣認為,相比較顧少頃的轟轟烈烈,在一旁的自然相守和保護,大概才是每一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正確結局。
所以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裡,我從來覺得馬文才才是最抱屈的那一個。
這個故事裡,我唯一設定的一個悲情角色,大概就是為了家族顏面最後選擇自殺的父親大人。可以說他是一個矛盾的人物,既有東方舊式的儒家思想,又有西方先進的自由理念。這些紛紛體現在他一個人身上,也體現在那個時代每一個深受東西方文化熏陶的有識之士上。他讓孩子們接受最先進的教育,享受自由的戀愛,甚至在長子夭折后也沒有想過娶妾生子,延續香火的意思,要知道,他是一個很看重家族責任的長房嫡子,也還是代表劉氏翰林世家的大家長,如果他為了劉氏長房傳承的考慮,非要再生出一個兒子或是過繼,即使罕昭的母親反對,怕也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在時代背景的迫使下,他是先進的。
但同時他卻是落後的,也許並不能用落後來形容,他出生在新舊交替的時代,舊的東西在沉寂,新的在崛起,但新思想崛起的速度並趕不上舊思想的根深蒂固,所以他為了弟弟的錯誤來買單自己的責任,也是一個必然的選擇。這一點來看,父親是悲情的。
沒有出場卻起關鍵性作用的祖母是整個故事的紐帶,她死於三年前,最開始被大家認為是自然死亡,在故事一步步展開的過程中,祖母擔當了不少回憶的角色,也是所有陰謀的總因。
木伯因為她的被害,變成了家裡的內鬼,二叔因為她的不關注和忽略,成為了幕後最大的主謀,可以說,沒有祖母,這個故事不會發展下去,她就是那根最大的線,牽起了全文劉家人的喜怒哀樂,變幻無常。
故事唯一的變數,在於結局。最開始我的設定里,罕昭作為女主角最後是死在了從國外歸來看她的海朱懷裡,可是寫著寫著,我突然覺得很對不起她,父親母親愛人相繼離去,生活的希望卻不應該被剝奪(大概我是看《w-兩個世界》看多了)。
所以,我將結局修改成了一個相對平和的開放式,在若干年後一個有秋雨,有落花的時節,接受了賀府大少奶奶身份的罕昭帶著三四歲的兒子,與顧少頃相遇在改變了他們命運的秦淮河畔夫子廟前,他們都從容了不少,所以彼此坦蕩的說「好久不見」,也該是美的吧。
君不見,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再相見,我們都已成為故人……
丙申年八月十一
公曆2016年九月
梅十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