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史記
下面這個故事其實有點亂,聽了十幾個版本,每個版本都不同,更無奈的是,大部分的人不能把故事記全,我也是一點一點剝出來之後,重新整理了一遍之後才記錄下來。
在說這個故事之前,還得先扯一段歷史故事,因為這段歷史和之後的這個傳聞有著密切的聯繫。
這件事兒,還得從明朝繼位的事兒說起,當時最有權力繼位的大太子——朱標。
出身皇家,而且貴為太子,該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然而對缺乏足夠強健的身體和堅韌的心理承耐力的朱標來說,太子之尊卻沒有給他帶來多少生活的幸福,儘管他生活在尊貴和優裕之中。
雖然他一出生,就具備了繼承其父權位的資格,且就被朱元璋寄以厚望,然而望之愈切,責之愈嚴,他從小就被嚴厲管教。特別是立為太子后,身邊圍著眾多的名儒和正人君子輪番對他訓導和規勸,一言一行都被嚴格要求按禮法從事。
在這樣的環境中,還能享受到多少常人應有的童年情趣實在殊可懷疑。逐漸長大后,也沒有因此而獲得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力,仍只能一如既往地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下,在漫長而無奈的等待和不安中生活著。尤其是,隨著他與太祖皇帝的矛盾分歧日趨激烈,更不得不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最後,在多重因素的折磨下,終於尚未來得及登上他孜孜以盼且理應屬於他的皇帝寶座,過早地先他父親而去了。
朱標的離去,讓朱元璋多少有些感到愧疚,臨行之際突然決定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帝,這一消息在皇子間炸開鍋,都說皇帝老糊塗,已經病得大腦不清楚了。
可是皇命難為,皇孫朱允炆繼位,立國號「建元」,依照當時的情況來說,建文帝繼位之後,削弱藩王,去功名殺良臣,而唯獨皇叔朱棣一直掌握兵權,以至於後來有了燕王叛亂,製造了歷史著名的「靖難之役」。
這個由皇位之爭引起的戰爭,簡單來看不過是侄子登位害怕叔叔們迫害,然後削弱叔叔們的實力,而其中一個叔叔不願被削弱殘害,最終被迫反抗,製造了叛亂;實則卻是一場正真意義上的陰謀篡位,而這一場篡位的過程由叔侄兩人演繹的淋淋盡致,以至於騙過了所有人的眼睛。
朱元璋雖然不是最命長的皇帝,但71年的壽命足夠讓皇子們等得屁股冒煙,為了安撫皇子們繼位的心,朱元璋將領土劃分給了幾位皇子並立為藩王,雖未繼位,但得到了各自的土地,皇子們也還算安份。
而當時大太子朱標之子——朱允炆,在他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驚人的創造力,更有在世魯班的稱號。
聰明之極,卻又不願參政,不管太子朱標怎麼教育,就是不願意乖乖的跟著父親批閱奏摺,聽行軍布陣之法。
小允炆卻對外邦進貢而來的奇珍異獸十分感興趣,有時候可以和那些從未見過的野獸珍寶待上一整天。
朱棣作為叔叔,也一直很喜歡這個聰明伶俐的小允炆,常常把一些征戰繳獲的奇珍異寶、異獸拿來給他玩,叔侄倆可以說在很早就建立起了深厚的親情友誼。
太祖皇帝宣布朱允炆繼位的時候,朱棣也少不了震驚,做為一名征戰功績最為顯赫的皇子,原本以為大太子駕鶴西去,最有希望繼位的就是自己,可沒有想到皇帝卻跳過了所有的皇子選擇讓一個皇孫來做為最後的繼位者,這讓朱棣感到極其憤怒。
朱棣帶著怒火衝進了皇宮,但此時皇帝已經駕崩,聖命不可違,眾人跪拜在朱允炆腳下奉為新主。
翌日,新皇帝召見朱棣,燕王面聖之後,憤憤然離去,發誓永不踏入皇宮。《明史》記載,朱棣離去不久便開始裝瘋,那個時候大家都以為朱棣是得不到皇位給氣瘋的,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和朱允炆預謀的一場驚天陰謀正悄然實施,直到「靖難之役」有些人恍然大悟,可那一切都晚了。
明朝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繼位,1402年燕王叛反,但短短的四年時間裡卻將整個朝廷翻了過來,幾乎所有的藩王勢力都被清理出去。可唯獨有一人一直保留著在朝廷里的勢力,「靖難之役」燕王入京,還是由朱棣的心腹大開城門,放其入關,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燕王朱棣攻入皇城之後,在戰亂中皇城莫名起了大火,大火撲滅之後,留下了三具燒焦的屍體,根據當時的太監所說,這三具屍體分別是皇帝朱允炆、皇后以及他們的長子朱文奎。
朱棣當時便點了頭,默認了這三具屍體的身份。當朱棣繼位之後,又用了極度殘忍的手段將所謂忠於朱允炆諸臣剝皮的剝皮,下油鍋的下油鍋,把女眷則是送進了教坊管當官妓,讓她們輪流到軍營中去,一個女子沒日沒夜遭受凌辱,而這一切還必須上報朱棣,被摧殘至死的就將屍體餵了狗。
而關於朱允炆,後世發現,當時的燒死的三具屍體並沒有充分的證據顯示他們的身份就是皇帝、皇后和皇子,很多歷史學家都說燒死的三個人並不是當時所認知的三人。
在一些后朝人所著的典籍中也猜測朱允炆其實逃走了,其中一本名叫《明史考證》的後世之作中有記載:「宮中陰溝,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闊八尺,足行一人一馬,備臨禍潛出,可謂深思熟慮矣。」
說的是在皇宮中有一條地道直通城外,當發生災禍的時候,人可以騎馬通過暗道逃走,所以說真正的朱允炆其實已經逃走了,至於逃到了哪裡,卻沒有更多的歷史資料記載,唯有一些民間傳聞,朱允炆喬裝逃出了皇城,騎著自己所造的木鳥向南飛去,上了天,到達南天門,成了仙。
但我覺得不太可能,這種口口相傳都有添油加醋的成分,騎著木鳥飛行這麼美的畫面想想也醉了,就算以當今科技來說,能飛上天的木頭也難以實現,更何況是古代這種科技水平並不是超級發達的時候。
永樂三年,也就是朱棣登基的第三年,最著名的遠洋行動「鄭和下西洋」開啟,當年鄭和奉命明成祖朱棣,開啟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
這經歷了7次,跨越度達到近30年的航海行動堪稱是歷史上最偉大的航行,期間的偉大之處我不一一列舉了。
明朝時期,福建是一個港口大城市,做為當時最著名的沿海省份之一,福建流通的人口來至世界各地,奇珍異寶更是不勝枚舉,而福州則做為主要城市,在明朝這個大時代之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而這在這些航行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這支以貿易為目的的艦隊中95%的船員擁有軍籍,更加怪異的是無論是返航還是出航,鄭和都需要在出發或返回的時候在福建停留半年甚至更久,而據史料記載,這段期間,鄭和是在福建尋求船員的補給和物資的補給。
有一名叫半也郎的日本人寫過一本名為《大航海》的小說。小說中提到,當年朱允炆逃出皇城之後,一路向南,最後到了福建的泉州開元寺當了和尚,外國人對中國的地域本來不是很熟,其實當時那個日本所了解到並不是泉州,而是另一個地方——福州。
根據當地老人的說法,明朝時期,福州內陸的水域非常寬廣,當烏龍江水域就貫穿了幾乎整座福州城,當時的福州雖說是極度發達了,可是內陸還有些地方沒有開發。
當時鄭和下西洋的艦隊沿著烏龍江開進內陸,在如今的烏龍江大橋附近停靠,這裡離福州城還有一段距離,當時船上的人員全部下船之後,傳說鄭和下西洋的軍隊達到2萬人之多,在這近30年的歷程里,有超過12萬人次的參與,可是鄭和在福建做整頓的時候,進入福州城內的不過寥寥數百人而已。
而在《福州歷史檔案》中也有這麼一段奇怪的記載:和之商隊,商船百艘,入城者不過寥寥,其船夜無明火,事日啟程,皆人極盛。
說得便是鄭和的船隊到了福建之後,有近百的船隻,可進入城鎮的人卻沒有多少,晚上也不見船上有明火或者是人活動,等城裡的事情結束之後啟程返航或者出行的時候,又發現船上到處都是人,非常熱鬧。
所以後來人把這段奇怪的現象歸咎於鄭和在福州這裡招募了很多船員,做為遠航的人員。
歷史到這裡就算是扒完了,之所以扯到這段歷史是因為這其中牽連的東西,之後的故事層層疊疊和這段歷史有著巨大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