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噝噝作響的炸彈」

1 「噝噝作響的炸彈」

對於在布魯克林的波洛公園區1長大的我們而言,猶太小夥子們會在如此寧靜祥和的地方安置炸彈,實在是令人無法想象的。可這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當真在1972年1月一個星期二的下午發生了。當大部分波洛公園居住區的東正教猶太人都在忙於他們的生意,沒人去注意外面世界有什麼流行活動的時候,有三個認真的年輕人卻在用一種猶太教善辯勁頭爭論:用哪種方式安裝炸彈好。他們在紐烏特里希街上一間破舊辦公室里爭論,房裡映著西區高架鐵路線的影子,不時傳來火車轟鳴的迴響。

只隔一個街區,就是第十三街。它吸引著全市操多種語言的顧客,到處都是留大鬍子的商人在吆喝著,用英語、意第緒語、希伯來語和義大利語叫賣貨物。一些戴猶太小瓜皮帽的孩子,在位於第五十街的生命之樹猶太教神學院操場上練習拳擊。在第四十八街與臨街相交的房子裡頭戴夏伊特爾2的家庭主婦正在烤制麵包,給嬰兒換尿布。下午,在紐約所有的大街小巷裡,在無數個臨時湊成的聚會人群中,男人們和13歲以上的男孩們,有的穿著他們虔敬派的黑氅,10人或更多的人一組吟誦猶太教午禱詞;有些人站起來背誦迦底什3猶太教為死者祈禱的傳統讚美詩。

那天下午,在紐烏特里希街的房子里,幾個年輕人並沒有停下手裡的活計來做午禱,他們得趕緊把炸彈裝好這一顆炸彈的致命威力很快就會使一個猶太姑娘的父親為他被殺害的女兒背誦迦底什。

這場悲慘的謀殺以及由此引出的戲劇性的訴訟都是真實故事。事件的3個主角都是波洛公園區土生土長的被控制造炸彈的年輕人;偵破此案的探警;以及替年輕人辯護、想要讓探警的調查不被採信的律師。這是個第一人稱的故事,因為我就是那個律師。

第二天早晨是星期三,索爾胡魯克正在他那間辦公室里埋頭工作,辦公室就在曼哈頓中區五十六街與第六大道交叉的街角,一座玻璃大廈二十層樓上。

索爾胡魯克在1905年就從俄國移民到美國,他原籍烏克蘭的波加爾,與波洛公園的許多居民出身相等,但他們之間的共同點也就僅此而已。胡魯克是個有世界性頭腦的人,而波洛公園普通居民的世界卻很狹隘。50年來就是這個人主管著索爾胡魯克演出公司。這個禿頭戴著水獺軟帽手持鑲銀頭黑檀木手杖,每次演出都坐在後排高呼大喊漂亮極了的傢伙,就是這個劇團經理的形象。正是胡魯克介紹魯賓斯坦、巴芙洛娃、恰利亞平以及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等到美國來巡迴演出的。

83歲的胡魯克正在為蘇聯奧西波夫三弦琴演奏團赴美首次公演做最後的安排。他對演出會大獲成功深信不疑。然而,他卻對一個叫猶太人保衛同盟4的激進組織對演奏團發出的威脅深感不安。這個組織被人們簡稱為JDL,只要蘇聯拒絕猶太人移民以色列,它就反對美國與蘇聯進行任何文化交流。近幾個月來,不斷有人往音樂會扔煙霧彈和氨水罐進行搗亂。有一次,整整一木箱活耗子被放進音樂廳,吱吱亂竄。可是,不一會兒表演總是能夠繼續進行,損失不大,也沒有嚴重的人身傷害發生。

正當這位經理忙著為即將到來的公演加強安全戒備時,兩位衣履翩翩年齡在20歲左右的人來到辦公室接待處,彬彬有禮地詢問公演情況。工作人員叫他們等一會兒,以便去查詢有關情況。這時,這兩個人沒有坐在那裡等待,他們很快就離開辦公室,留下一隻看起來普普通通的人造革手提箱。這箱子里裝的一隻麥克隆塔定時鐘,正在滴答滴答地走著。

恰在此時,另外兩個年輕人在曼哈頓中區哥倫比亞藝術經營公司辦公室里也放了一隻類似的皮箱。這家公司也在介紹蘇聯演出團來美演出。

甚至在還沒有人注意到之前,兩隻箱子就開始發出噝噝的尖叫,迸發出五顏六色的火焰,煙霧和炙熱充滿了房間。在哥倫比亞藝術經營公司,驚恐萬狀的職員們打破底層樓的玻璃跑到街上去。而在胡魯克這邊,相鄰辦公室和會議室都是密封玻璃,窗子打不開。空調向外噴出令人窒息的煙霧,胡魯克幾乎窒息。他被消防員找到,抬到一輛救護車上時已失去知覺。

艾麗絲康妮斯,是胡魯克公司財會部的一位女工作人員,她及另外兩個同事企圖躺在地上來逃避窒息的煙霧。當消防員找到他們時,另外兩個人已經失去知覺,他們把臉深埋在地毯的厚毛里,頭髮已經被煙霧和熱浪烤焦。急救人員立即對他們施行急救,可是艾麗絲康妮斯已經窒息而死。

全世界都聲討這一罪行。或許,最意味深長的反響來自蘇聯詩人葉夫根尼葉甫圖申科。他是世界著名的詩人,特別是他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基輔附近的娘子谷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而作的那首詩后,名氣更為響亮。葉甫圖申科正在紐約作詩歌朗誦旅行,他要求去參觀被炸毀的辦公室。第二天晚上,他在麥迪遜廣場花園的費爾特講壇,向一群靜靜聆聽的聽眾朗誦了一首新詩扔向巴拉萊卡琴5的炸彈。

可憐的艾麗絲,

時代的犧牲品。

你就這樣去了,

柔弱的身軀,深色的眼眸。

猶太姑娘窒息在濃煙里,

猶如在納粹的毒氣室,毒氣難消散。

該死的地獄的走卒,

用屍體構築橋樑,

來把人們連接。

猶太人社團的領導人也譴責這場爆炸。波洛公園區的拉比6們都參加了這場譴責大合唱。在艾麗絲康尼斯的葬禮上,紐約拉比委員會主席在禱詞中說,沒有一個猶太人參與此事,這不是我們的方式。

然而,紐約市警察局爆炸分隊負責人卻認為猶太人參與了此事。爆炸發生幾分鐘后,有人給美聯社和全國廣播公司打了匿名電話,信息是相同的,蘇聯文化應該為蘇聯猶太人的死亡和入獄負責。電話以猶太人保衛同盟的口號結束:不許再犯!

猶太同盟否認他們參與了此事。同盟的創始人和現任主席邁爾卡哈尼拉比正在耶路撒冷訪問,他在那裡發表聲明,認為該案的肇事者是極愚蠢的。伯特蘭茨維本同盟的副主席兼首席法律顧問指責爆炸是極左派所為,用以敗壞同盟的名聲。

當地警察局和聯邦調查局共同開始進行一場為期五個月的調查,找到一些線索。其後,在1972年2月16日,一個聯邦大陪審團認定猶太人保衛同盟的三個青年成員犯有謀殺艾麗絲康妮斯的罪行。雖說她並非死於蓄意謀殺,但它是嚴重爆炸犯罪的後果。根據法律,它可以與聯邦重大刑事犯罪和謀殺罪相比照,所以有判處死刑的可能。

BoroPark,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西南部的一個社區。

Shaytl,是假髮,一種猶太婦女傳統頭飾。譯者注

Kaddish,猶太教祈禱文。編者注

JewishDenfenceLeague。譯者注

巴拉萊卡琴(balalaika),俄式三弦琴。編者注

拉比(Rabbi),猶太法學博士或猶太教教士的尊稱。譯者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最好的辯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傳記紀實 最好的辯護
上一章下一章

1 「噝噝作響的炸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