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9章 匯通全國

第1749章 匯通全國

轉眼間已經進入七月,宋軍已經圍城三個月,在大都城外建成以壕溝和寨壘為主體,縱深十餘里的環城防禦體系,將城池變成了一座陸上孤島。而其間蒙元雖然也曾通過派兵縋城襲擾,遣軍出戰等手段試圖打破封鎖,但皆被宋軍擊退,再難與外界取得聯繫。

為了應對酷暑,趙昺採用輪戍法,讓各部半數駐守,半數到城郊近水的清涼之地休整,每半月輪換一次。同時令各營地要建立起有效的排水措施,以防止暴雨沖毀營地;又命醫藥院派發消暑和防蚊藥物,預防疫病的發生和流行。

與此同時,後方徵募的新兵也開始陸續抵達,保證參戰諸部齊裝滿員。當然這些新兵也是在後方經過數月的訓練才下派到部隊,而非剛剛換上軍裝的普通百姓,他們只需短時間的適應就能夠投入戰鬥。

而趙昺也知道如此會增加軍費支出的,因為軍事訓練是需要大量成本的,除了訓練帶來的糧食和武器損耗外,時間的消耗對於平民來說也有很大的影響。但士兵的職業化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尤其是在由冷兵器向熱兵器轉換的非常時期,也是時代進步的選擇。

要知道在遠古直到春秋戰國時期,農耕技術較為落後,也沒有所謂的「精耕細作」說法,而到了宋代,耕作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對農時的要求也更加嚴苛。這也是王安石的保甲法在北宋難以廣泛推廣的原因之一。

徵兵制最大的問題也就在於此,由於無法維持足夠的訓練時間,即使進行大規模的徵兵,所能徵集到的,只能算是拿著武器的農民,面對更加職業化的部隊,往往會面臨嚴重的傷亡,甚至帶來滅頂之災。

靖康之變前夕,面對金人南下的威脅,徽宗下詔令各地「勤王」,希望依靠勤王軍來彌補京師兵力的嚴重不足。然而,勤王詔令的結果出人意料。「倍道并行,星夜趕來」的勤王軍,卻因為補給、士氣、決策的種種混亂而陷入崩潰,龐大的「軍隊」數量並未能轉化為優勢。

勤王軍在面對更加悍勇的女真鐵騎時,這些沒有經過太多軍事訓練就被投入戰場的北宋士兵,很難組織起有力的反抗。不過,職業化士兵的出現,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這些以當兵為生的士兵不僅需要國家承擔其高昂的糧餉,就連武器裝備也需要由國家統一供應。

在這種情況下,過去那種動輒幾十萬的軍隊規模,自然再不可複製。北宋時軍隊大多集中於西北,然而即使是鎮守這一隅之地,就已經耗費了北宋財政的「十之七八」,養兵之費,可見一斑。

正因如此,在條件受限的情況下,少而精的職業軍隊其實才是更加合適合理的決策。所以即便在復國之戰的非常時期,趙昺依然沒有盲目擴大軍隊的規模,奪取江南后最先組建的十大禁軍和水軍依然保持在四十萬左右,組建的地方州軍也維持在二十萬上下。

之後隨著控制了兩淮地區,為了保證北伐需要和後方穩定,禁軍才再次擴編,組建了六個減編軍部署在東南要地。而此次北伐后,也只是增加了十個旅的州軍編製,也維護交通和鎮撫新收之地。當然州軍雖說是二線部隊,但依舊是准職業化部隊,戰鬥力也不可小覷。

如此宋軍總兵力維持在八十萬上下,依然也只是大宋冗兵最為嚴重時期的規模。可依然讓趙昺倍感壓力,可以說除了人吃馬嚼下,路途的遙遠使得後勤難度呈幾何倍數增加,再加上火器已經廣泛列裝軍隊,後勤補給的難度絕不是戰國時期可以比擬的。

為了保證這支軍隊的糧草供給,朝廷幾乎用盡了所有手段,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動員當地百姓、商賈在沿路提供牛羊,讓大軍一路買買買。此外還允許商人在軍后販售牲畜糧食,補充所需。而在重農抑商的古代,朝廷願意在戰場上優待商人,也無非是希望通過當地人減少運輸之費。

為了搶佔西北戰場上的先機,趙昺不得不又遣兵西征,這無疑又增加了後勤上的負擔。而他敢於如此做,主要還是因為當下已經進入雨季,江河水位上漲,使得他可以利用水路在大範圍內調動全國的資源,保證北伐軍和西征軍的需要。

在中國歷史上,早在西周時期周王室非常重視漢江——長江的航運通道,利用這條便捷快速的水路採取大量的銅以滿足王室的需要。同時為了保證銅的安全運輸和航運通道的安全無阻,周王室布置了漢陽諸姬的分封格局拱衛這條關乎國家安全的戰略航道。

步入春秋,周室衰微。原本生活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楚國開始興起,對長江流域的諸侯國進行了大規模吞併,舟船水戰跟隨著楚國擴張的步伐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也是長江航運上最開始的軍事運用。

儘管長江流域的諸國開始進行舟戰,但依舊沒能完全克服長江天險。楚國所在的長江中游,水道曲折,百折千回,無法順暢通航,而在下游江面過於寬闊,風浪過大,舟船容易失事。故而長江的橫向交通還沒有實現全面貫通,僅有部分舟船會因為軍事緣故而航行交戰。

面對這樣的自然環境,吳國遂利用江淮之間的巢湖水系來貫通東西橫向運輸。為此吳王夫差在原有的巢湖水繫上進行了開發利用,開鑿邗溝等多條人工運河,以縱向的運河將兩條平行的江河連通。西向是吳國攻楚的路線,可利用舟船走水路運輸兵員和補給,也可以繼續向北。

此時初步形成了長江東西航運和南北運輸的格局態勢。至秦始皇南征嶺南時,為了支援前線的作戰,他決意命人開鑿靈渠,貫通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利用這條航運通道運輸兵員和漕糧抵達戰爭前線,用長江干支流的水道運輸糧食物資開啟了封建王朝的漕運大幕。

劉邦建漢,政治中心地處於西北的關中地區,而首都的稅收征糧都是依賴於黃河中下游。將糧食運輸到首都長安,走黃河則會遭遇三門峽的巨大落差,陸路運輸損耗巨大。因此採取利用長江水道,先從淮泗水系南下進入長江,再回溯長江進入漢江,最終從漢中將糧食轉運到長安。

漢廷以這條航道為基底,將長江的干支流為延伸,串聯起了關中與山東,西北與南方區域間的交流,從而實現糧食的長途高效安全,成為了漢王朝實行漕糧運輸的方法,從此也成為了之後封建王朝糧食運輸的主要方式,同時實現了對全國的有效掌控。

隋合南北,隋煬帝修築京杭大運河,南北航運徹底貫通。來自江南地區的糧食、特產經由運河直接轉運黃河,最終運抵黃河流域。而河北地區的稅糧、貨物也由大運河或運抵洛陽,或運送南方。宋都開封城更是全國的航運樞紐和貿易中心,利用居運河之中的區位優勢將南北地區的貨物、財富集中在了京師。

大運河與長江的連通所帶來的還有全國物流的航運幹道。上游巴蜀地區的人民採用了掛帆拉縴的方法,結合不同江段的特點變化,實現了「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快捷航運。而對於長江下游江面寬廣風浪大的危險,在利用江心洲與河岸的狹窄河道的同時,通過開鑿河岸邊的人工狹小河道來提高航運的安全性。

對於南方地區,湘江和贛江發源自嶺南和武夷山,連接到了南部邊陲地帶。利用這兩條支流,北方可以南下進入嶺南和福建,或通過在南京溯流而上在九江轉入贛江,翻越大庾嶺到達廣州。而南疆的產物也可以沿著這兩條江流進入長江中游地區,進而轉運到全國各地。

宋廷早已經控制了長江水域的航道,現下又佔領了黃河流域,完全可以實現利用兩條主要河流構成的基幹航線,對全國領域內的物資調動,將東南和西南,甚至川蜀地區徵集的糧食運到中原。而當下趙昺就是利用舊運河將糧草運往洛陽,以此為轉運基地供應西征軍的糧草輜重。

當前趙昺的所圖已經不是中原,而是全國,他仍然需要為出塞做準備,而如何將糧食物資運到草原同樣需要解決。他遣熱氣球時常飛越大都城,其實不止是偵察城內情況,同時也是從空中考察周邊的河流走向和水域分佈情況。

如今勘察漸漸進入尾聲,趙昺要完成忽必烈的『未竟事業』,在他的建議下工部已經著手開闢通往大都城下的運河。而那些十萬戰俘就是修河的免費勞動力,當下幾座船閘修建完畢,通惠河的雛形已經呈現出來。也許等大都城被攻下時,就可以實現貫通,把物資源源不斷的運進城內,成為經略草原的物資基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上一章下一章

第1749章 匯通全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