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於日軍拼刺刀退子彈的一點思考

我對於日軍拼刺刀退子彈的一點思考

今日我購買了一本輕兵器雜誌,是2010年第5期上,其中有文章介紹日軍《步兵操典》的。我仔細地看了一遍。

發現文章作者沈可尼,講述自己對照數套不同版本的日軍《步兵操典》后,並沒有發現《步兵操典》中有明文規定,要求肉搏時必須退子彈。倒是有1923年和1937年兩個版本提到在肉搏時,要關上步槍的保險。

更有趣的是1896年的版本,還強調了火力而非刺刀的使用。到後來日本人開始師從德國,同時大力加強、培養軍隊中的武士道精神,這種火力至上的理念就被理所應當地抹去了。

但是我聽說有不少和鬼子打過仗的老八路及國民黨老兵,都說過日軍有肉搏戰時,退子彈的習慣。這又是為什麼呢?甚至薩蘇撰寫的博文中,也提過關於在肉搏戰中,如何「鐵炮子的給」的問題。

後來我想來想去,突然讓我想起以前看過的一部蘇聯電影,具體是什麼名字忘了,內容是講述蘇聯紅軍在遠東地區邊界駐守,看守邊界,同時和日本關東軍對峙的故事。那裡有一段鏡頭,就是日軍在邊界的前沿陣地發動精神戰的情景。

我想既然日軍十分強調精神的作用,那麼在拼刺刀時,退子彈,會不會也是精神戰的一種形式?

「既然知道你肯定要被我殺死,那我就用最血腥的方式解決你!」正所謂殺雞給猴看,我估計在日軍肉搏戰時退子彈,很有可能是打算髮動這種精神戰,把對方的氣勢壓下去。

要知道,在美援大量進入中國前,當時國民政府的絕大多數軍隊的綜合素質十分差。雖然他們努力用血肉去填平物質上的鴻溝,但還是讓只裝備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武器的侵華日軍橫掃了大半個中國(影響戰爭的其他因素就不談了)。

同時作為敵後抗戰的中國**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也很難讓侵華日軍正眼相看。因為他們的武器裝備比國民政府的軍備還要差勁。所以當時的侵華日軍根本不把八路軍當正規軍看待,而是當做一群治安破壞分子。說難聽點就是破壞社會穩定的流竄乞丐。

想想在敵後,大多數敵後游擊隊,不管哪一方的,**的,國民黨的(或許武器能好些),民眾自發的,用禿槍(沒有刺刀步槍)、紅纓槍去對付有刺刀步槍,用極少的子彈(3到5發,甚至沒有)去面對一百二十發子彈(一個日軍戰鬥兵的彈藥基數),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戰鬥。

估計現代人是想不出來的,也不是想出來的。

2010年4月23日書友「22世紀風雲人物」給了我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由於沒有實際操作過,所以不知道其真實性,希望有條件的軍迷可以驗證一下。

以下是轉述內容:

我看到的日軍拼刺刀退子彈的解釋:

第一,日軍使用的步

兵輕武器性能限制。

日軍的制式輕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槍。它繼續了其前輩村田式步槍的特點,那就是彈丸初速高、瞄準基線長、槍身

長。這樣的特點使三八式步槍射程遠,打得准,也適合白刃戰,不但日軍喜歡用,中**隊繳獲后也喜歡用,戰前還從日本進口過一批。但是它也有缺點,因為彈丸

初速高、質量好,因此命中之後往往易於貫通,創口光滑,一打兩個眼,對周邊組織破壞不大,在殺傷力上不如中國的中正式步槍。白刃戰中,這個缺點更為突出,

因為白刃戰中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疊,使用三八式步槍,貫通后經常殺傷自己人。而且,由於貫通后彈丸速度降低,二次擊中后彈丸會形成翻滾、變形,造成的創傷

更為嚴重,而僅受貫通傷的對手未必當場失去戰鬥力,仍然能夠反擊!在二戰中國戰場,因為裝備和練習的優勢,日軍人員損失與中**隊相比,達到1:4甚至

1:6的水平,而且日軍處於人員劣勢。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槍在肉搏戰中開槍射擊,因為誤傷造成己方大量減員,顯然是賠本的事情。

第二,日軍對白刃戰的戰術熟悉。

白刃戰中,日軍標準的刺殺預備姿勢為一手握前護木,一手握槍托前段彎曲部,槍托稍下垂在支撐腿側面,半斜向面對對

手,刺刀尖略與眉平。這樣,槍從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護住頸、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問題是假如擺一下這個姿勢,就會發現原來這樣一比劃,槍

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對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鬥起來,射擊的機會很難比突刺的機會更多。而假如作射擊預備,手指必須放在扳機上,這就造成了兩個

嚴重問題,一,只要雙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會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槍,影響了持槍姿態,拼殺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槍太長,轉動槍口瞄準對方的

力距也長,假如對方不是出現在正前方,轉動槍口的時間太長,可能槍口還未到位,自己已經被刺倒,這時候使用槍托進行打擊無疑是更為方便的作戰方法。可見,

日軍白刃戰中能夠有效射擊的機會很少,保留槍膛中的子彈,取得戰果的機會微乎其微,反而影響了肉搏動作的質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林家工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林家工坊
上一章下一章

我對於日軍拼刺刀退子彈的一點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