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淞滬抗戰(下)
第56章淞滬抗戰
10月23日,日軍以重兵直趨真太公路,威逼大場左翼。劉行方面日軍,渡過薀藻浜後攻向大場以西塔河橋,南明軍第18師朱耀華、第26師劉雨卿、第67師黃維等部經過艱苦抗擊,阻住日軍攻勢。此時,南明軍隊從大場東面,經大場、市中心向東北而成一半圓形陣線,繞於江灣以北。廟行、大場位置突出,遂成日軍眼中釘,日軍調集各種火炮、飛機集中猛烈轟擊,方圓數里,幾為焦土。日軍接著又以40餘輛戰車為前導,掩護步兵奪占胡家橋、塔河橋、走馬塘等處陣地。為保存實力,守軍在作出最大努力抵抗後向南翼轉移,大場失守。此戰南明軍隊又蒙受慘重傷亡,第18師幾乎全軍覆沒,師長朱耀華悲憤難當,當即拔槍自戕(未死)。
大場丟失全線撼動,塞克特防線實際上已被突破。第三戰區只得作出放棄北站--江灣陣地之舉。中央軍部隊撤退到蘇州河南岸,左翼軍也奉命轉移,至10月28日,南明軍隊退入瀏河、沈家橋、朝王廟、徐家行、廣福、陳家行、江橋、北新涇至梵王渡一線的第二期既設防禦陣地,新防線長達35公里。
在全軍撤退蘇州河南岸之時,蔣中正想到蘇州河以北陣地亦不可輕易拱手奉送日軍,此時又獲悉國聯要在11月初在日內瓦開會,屆時將接受南明控訴,為獲取國際輿論的同情,有必要留下少部兵力堅守蘇州河以北地區,直至會議召開。經蔣中正本人親自下令,第88師孫元良部524團團副謝晉元率領該團主力1個營400餘人(對外稱800人,故後來這支部隊被譽為「八百壯士」,據守閘北四行倉庫,擔當此項任務。奉命后,謝晉元即指揮官兵與前來進攻的日軍展開戰鬥,周旋3晝夜,斃敵百餘名,而所堅守的四行倉庫陣地始終巋然不動。在四行倉庫被圍攻到第三天時,日軍兵力已達5000餘人,雙方力量懸殊。最後在各國請求之下,這支力戰不屈的孤軍,才於10月31日夜奉命退入上海特別市的特別地域。八百壯士英勇事迹轟動中外,聲名遠揚,雖於戰局無補,但是震懾了日軍,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心,也贏得國際輿論一片稱頌聲,被一些國際人士譽為抗日奇迹,政治作用不容低估。
淞滬會戰進入10月底和11月初,南明軍隊雖處於被動地位,一再後撤,但仍控制上海,這無疑是與日本當初的判斷和盤算背道而馳的。日本是個島國,資源有限,同南明這個龐然大國比拼耐力和韌勁,,是萬萬消耗不起的,因此惟一途徑即是速戰速決。此時,日本統帥部對於日軍經數次增兵后依舊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甚至沒能從根本上改變會戰態勢,感到極為惱怒,同時也大為焦急。大本營經過審慎研究商討后,認為南明已傾全國兵力之五分之三雲集上海,已然擺出決戰架勢,而此前日軍一直放主力於朝鮮方向尋求決戰無異戰略部署的浪費,因而提出應該刻不容緩的是迅速結束上海戰役,並決定將戰略重點轉向華中、華東。為此,決定成立華中方面軍,日軍統帥部還於10月20日下令從華北和國內抽調第6、第18、第114師團,國崎支隊(第5師團第9旅團),獨立山炮第2團,野戰重炮第6旅,第1、第2後備步兵團等部隊共約12萬人,組成第10軍,由柳川平助中將擔任司令官,準備實施登陸作戰以打開局面。同時命將在朝鮮的中島今朝吾第16師團轉隸上海派遣軍序列,淞滬前線日軍兵力至此增至27萬人。其中包括陸軍9個師團另2個旅團、海軍第3和第4艦隊主力及空軍力量。
日軍第10軍的作戰要領方案是:
一、預定在10月末或11月初在杭州灣金山衛附近地域登陸,主力以快速突進方式向黃浦江之線前進,攻佔松江,切斷滬杭鐵路,一部向閔行渡河點前進,策應上海派遣軍作戰;
二、渡過黃浦江之後向上海以西及南方攻擊前進,與上海派遣軍配合消滅上海周邊的南明軍隊。
就在敵人大舉調兵遣將、即將大兵壓境之際,蔣中正卻又深陷於列強幹涉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中,這樣的念頭他一直沒有斷絕過。淞滬這一仗,是被日本人逼迫太甚不得已而為之,「打」的目的是為了將來可以更好的「談」。而國際社會的調節,就是他緊抓不放的救命稻草。所以,當蔣中正聞聽國際聯盟要於11月3日在布魯塞爾召開「九國公約」會議,討論中日之戰,立刻喜出望外。本來,蔣中正已聽取了白崇禧、陳誠等人建議,決定放棄上海,採取持久戰策略,全軍退到上海外圍既設之國防工事固守,抗擊消耗日軍,這麼做在當時形勢下是明智的可行之舉。但「國聯」要開會的消息傳來,卻攪亂了蔣中正的頭腦,他在命令下達的第二天,11月1日夜10時偕白崇禧、顧祝同等人乘火車,冒雨來到國社黨淞滬前線中央軍總部駐地南翔,在一所小學里召集由師長以上將領參加的緊急軍事會議。在會上蔣中正說什麼九國公約會議對國家命運關係甚大,我要求你們做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戰場再支持一個時期,至少10天到兩個星期,以便在國際上獲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援上海是政府的一個很重要的經濟基地,如果過早地放棄,會使政府的財政和物資受到很大影響。會後,便宣布撤銷撤退命令,各部隊堅守原先陣地。新命令傳到陣地上,部隊一片嘩然,短短時間內命令兩次反覆,使得南明守軍士氣大受影響,一些已經卷好鋪蓋要走的士兵只好又匆匆返回陣地,隊伍秩序開始出現混亂。
11月5日拂曉,日本新組建第10軍在柳川平助指揮下,由艦隊護送在杭州灣金山衛附近之漕涇鎮、全公亭、金絲娘橋等處突然登陸,包抄淞滬南明軍隊防線南方的背後。防守這裡的,原先有張發奎第8集團軍所屬的4個師1個旅數萬人的兵力,因蔣中正一直認為日軍全力進攻上海正面,不會有從杭州灣登陸的可能,故在戰事趨於激烈、兵源枯竭之時,將防守杭州灣的部隊一一投入前方戰場,到日軍登陸時,在杭州灣北岸從全公亭至乍浦幾十公里長的海岸線上,僅有陶廣第62師的2個步兵連、炮兵第2旅2團6連及少數地方武裝防守。既無重炮,也無像樣工事,面對10萬裝備精良的日本生力軍,結果可想而知。迅速即被日軍擊潰,日軍登陸成功后,上海派遣軍與第10軍合編成立華中方面軍,由松井石根統一指揮,日大本營規定其作戰地域為聯結蘇州--嘉興一線以東,任務以挫傷敵之戰鬥意志,獲得以結束戰局為目地,與海軍協同消滅上海附近的敵人。第6、第18師團按照預先部署,分別向松江、滬杭鐵路撲去。
當蔣中正得知日軍登陸金山衛的消息時,不禁大吃一驚。立即命令淞滬戰場前敵指揮官陳誠作出應變處置,陳誠急令右翼軍的吳靜山第67軍前往增援松江。殊知,這個軍剛從豫南調來,在松江附近未及集結完畢,即遭遇日軍兇猛攻擊,苦戰3天3夜,未能退敵。11月8日夜,日軍憑藉強大火力從東、南、西三面突入松江城,守軍死亡殆盡,吳靜山率殘兵據守西門,兀自死戰不退,最後壯烈殉國,年僅43歲。第67軍全軍覆沒,日軍遂占松江。隨即兵分兩路,一部沿太湖東岸,經浙江、安徽直趨南京,主力則指向楓涇鎮、嘉興、平望。9日,切斷滬杭鐵路及公路。
與此同時,日第16師團在中島今朝吾指揮下在江蘇太倉境內的白茆口登陸成功,前鋒直指京滬鐵路和公路,形成合攏之勢。蘇州河北岸的日軍6個師團於10月31日強渡蘇州河后,迅速向兩路登陸日軍靠攏,淞滬地區南明70萬大軍頓陷危險境地,再不撤退將成瓮中之鱉,被日軍一網打盡。此時的南京統帥部和淞滬戰場各個高級指揮部已經方寸大亂,是撤是守,爭執不下。於是蔣中正不再堅持,在11月8日晚下令進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隊撤出上海戰鬥,分兩路退向南京、蘇州--嘉興以西地區。由於命令倉促,指揮失控,大撤退結果演變成全面大潰退,各部隊完全沒有章法,陷入極度紊亂,日軍以飛機在天上轟炸掃射,地面部隊窮追不捨,勢如破竹一一攻佔上海各鎮。本來南明軍隊計劃撤到吳福線、錫澄線、乍嘉線和海嘉線一帶依託原有堅固國防工事,作持久抵抗,但當部隊進入工事後,才發現混凝土用手可以捏碎,機槍射口大如門窗,各個碉堡間無交通壕連接,修建的300多個機槍掩體有一半不可用等等,甚至鬧出了部隊要進入工事一找不到鑰匙二沒有工事圖紙的驚天大笑話,國民政府首都南京於是門戶大開,日後的南京保衛戰遂毫無意義。
自9日起,日軍擊退南明軍隊零散抵抗,連佔虹橋機場、龍華、楓涇、青浦。11日,日軍進至蘇州河岸,南市及浦東我擔任掩護任務的部隊奉令撤出陣地。當日,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淪陷。
11月13日,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上海同胞書聲明: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南明軍隊向吳福、澄錫國防線撤退,江陰保衛戰開始;至此國軍以60%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的代價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南明的狂妄話語,淞滬會戰拉下帷幕。
在淞滬會戰爆發之時,朱啟睿即在京向蔣中正發出密電,指出國聯不可靠,並請他注意杭州灣附近,以防日軍登陸作戰,並說北明政府可出動軍隊幫忙共同禦敵。但由於蔣中正害怕北軍南下會失去自已的統治,斷然拒絕了朱啟睿的建議。這使得朱啟睿眼睜睜看著日軍戰據上海,並還不斷的分兵向西,由其是在南京慘案的發生后,更是斷了對國社黨聯合的念頭。這為他日後突襲重慶,收編國社黨軍隊提供了良機。
本文由小說「」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