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第1109章 莊子手把手教你學道做人

1115.第1109章 莊子手把手教你學道做人

聖人如何坦然地生命的輪迴,如何看待萬物的生命。如何看待人的生命與萬物的生命,然後!聖人就有了對待生命的態度,就有了處世的原則標準。

人們往往這樣,當意識覺醒后覺得自己是個人后,覺得自己區別於它物,就十分地欣喜,以為自己好像很了不起似的,比其它物牛比似的。

其實他們並不知道:道幻化出人(進化成為人),只是幻化過來中的一次、一種,幻化(進化)是沒有止境的。如果覺得自己進化成人了就那麼高興地話?那麼!幻化(進化)一次高興一次,高興的次數還能夠加以計算嗎?

所以!聖人的認知境界遠遠超過了「社會學」人的範疇,而進入道的範疇。

聖人認為:人只是進化過程中進化出來的一個物種(人)而已。在下一次進化的時候,我們還不知道進化成何物。

所以!無論將來進化成何物,聖人都能坦然接受、坦然面對。所以!聖人無須隱藏什麼。因為!作為道,是永遠存在的。

所以!聖人無論是對待夭折的事物還是終老的事物,都是一樣地態度。因為!此物死彼物生,都只是來完成這一次生命的過程的。都只是一次生命的開始,然後到生命的結束。

所以!世人要效仿之,要有這樣地認知高度和境界。本來就是:人與萬物都來自於天地間,來自於道,都有一個共同地祖宗。只是幻化(進化)出來的最後結果不同罷了。一個變成了人,一個變成了其他物而已。

這是一種認知的境界!可見!這是多麼高的境界。

並不是說,我們可以帶著意識去進行生命的輪迴。當然!道教與迷信、宗教信仰的人,他們可能是相信的。

從唯物角度來講,是不能相信的,只能作為一種境界,一種認知的境界。

然後講道。

道是真實存在的,也是可以看見、可以感知的。然而!它好像又是無為和無形的。無法描述它,但我們可以感知它的存在。好像是無法言傳只能意會的那種。可以得到它,卻見不到它的真面目。

道就是本,也就是根,萬物的來源。在還未出現天地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它比鬼神、天帝出現的還要早,它生出天地萬物和人。鬼神與天帝是因人的靈智出現后才出現的,所以!道是萬物之本之根。

所以說!它在太極之上卻並不算高,它在六極之下不算深,它先於天地存在還不算久,它年長於上古還不算老。

列舉出學道的各種好處:

狶韋氏得到它,用來統馭天地;

伏羲氏得到它,用來調合元氣;

北斗星得到它,永遠不會改變方位;

太陽和月亮得到它,永遠不停息地運行;

堪壞得到它,用來入主昆崙山;

馮夷得到它,用來巡遊江河;

肩吾得到它,用來駐守泰山;

黃帝得到它,用來登上雲天;

顓頊得到它,用來居處玄宮;

禹強得到它,用來立足北極;

西王母得到它,用來坐陣少廣山。

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時候開始存在的,也沒有人知道它將什麼時候終結。彭祖得到它,從遠古的有虞時代一直活到五伯時代;傅說得到它,用來輔佐武丁,統轄整個天下,乘駕東維星,騎坐箕宿和尾宿,從而永遠排列在星神的行列里。

那麼?學道難吧?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

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

莊子說:學道不是什麼人可以的。但是!你要是明白了這些,你就可以學道了。

於是!莊子就開始手把手教我們學道。

用三天時間把天下遺忘掉,不去想得到天下,做天子、君王,擁有天下一切。你能做到嗎?

用七天時間把身外之物忘掉,不再追逐名譽、權力、金錢等等。你能做到嗎?

用九天時間把自己忘掉,不要把自己當人,要把自己當成天地間的一物,與萬物一樣來源於道。你不是人,你是天地間的一分子。你能做到嗎?

只有把自己忘掉了,不把自己當人,只把自己當成天地間的一個物種,與萬物一樣,只是一個物種。那麼!我們的內心才會清新明徹起來,才能看透世事。然後!用這樣地心態去面對世事,我們就漸漸地接近道了。我們的人生,也因此而豁然開朗起來,就會與周圍的人有著不同地人生追求。

當我們明白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過程后,我們的人生還有什麼麻煩呢?是不是?當我們明白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過程,此物死彼物生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超越古今的時限,無古無今;

既已能夠超越古今的時限,無古無今;我們的認知境界也就進入到無所謂生、無所謂死的境界。摒除了生的觀念也就沒有了死的觀念,留戀於生也就沒有所謂的生。

此物死彼物生,作為事物,道無不有所送,也無不有所迎;無不有所毀,也無不有所成,這就叫做『攖寧』。攖寧,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紛擾,而後保持心境的寧靜。

莊子又是怎麼得道的呢?

莊子說:「我從副墨(文字)的兒子那裡聽到的,副墨的兒子從洛誦(背誦)的孫子那裡聽到的,洛誦的孫子從瞻明(目視明晰)那裡聽到的,瞻明從聶許(附耳私語)那裡聽到的,聶許從需役(勤行不怠)那裡聽到的,需役從於謳(吟詠領會)那裡聽到的,於謳從玄冥(虛寂深遠)那裡聽到的,玄冥從參寥(高曠寥遠)那裡聽到的,參寥從疑始(迷茫思索)那裡聽到的。」

《大宗師》從教我們「學道」之後,就開始舉例子了。所舉的這些例子,都是用來輔助解釋的。

第一個例子是講道的變化、進化,萬物的變化、進化。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第二個例子是講得道后的人生境界。道家與儒家的人生境界的不同,一個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人生,一個站在世俗的角度上看待人情世故的。

站在道的高度上人生就洒脫,站在世俗的角度上人生就拘泥。一個登天游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窮終!一個卻仁義禮樂、恭良溫儉讓、仁義禮智信等等都是束縛人心的東東,都是應對世事的東東,而不是解決人與社會問題的根本方法。

解決人的根本問題是要有大的境界,長遠的眼光,不要站在人與社會這個狹窄的角度上。首先要解決的是人生觀,要給世人一個正確地人生觀、世界觀和宇宙觀。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孰能登天游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窮終!」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

第三個例子是講道家生死觀的,得道后對生死的看法。

孟孫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將化,惡知不化哉?方將不化,惡知已化哉?

第四個例子是講道家的處世方法與世俗的處世方式之不同。

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

許由曰:「而奚來為軹?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游夫遙盪恣睢轉徙之塗乎?」

世俗以仁義、是非來束縛人性的自由。而道家,超越於世俗的束縛,站在道的高度、境界上來看待人生。

第五個例子是講坐忘,只有忘掉世俗的東東,重構人生觀,我們才能逍遙遊。

第六個例子也就是最後一個例子是講命。

其實!並非講命,而其中暗藏著一個很重要的東東在內。就好像《皇帝的新裝》里所描述的那樣,沒有懂道的人,沒有徹底讀懂莊子哲學的人,是看不出來的。

莊子講命是一個原因,還暗含著另外一個深層次的用意。

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

子輿與子桑友。

但子桑的命運不好,他不是懶惰也很努力,可他被病魔和不幸折磨著,無法生存下去。如果按照世俗的生存法則的話,他這人必死無疑。可他卻有一個好道友,在關鍵時刻,這個叫子輿的道友幫助了他,讓他苟且地活著,兩人苟且地活著。

人生雖然是一次生命的過程,可道家追求的是自然生、自然死,盡量活到終老的。半途而廢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所以!不輕易放棄生。

道家重生,不自殺!

可現實生活和命運往往逼迫得別人活不下去,讓人生變得很痛苦。根源何在?根源在於太多的人無知地活著,壓迫了別人的生存空間,給別人的人生帶來了苦難。

而道家!不追逐名利和身外之外,他們就有更多地時間、精力和物力來幫助別人。因此!不幸的子桑就可以活下去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莊子的故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莊子的故事
上一章下一章

1115.第1109章 莊子手把手教你學道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