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六百里加急
聽了王承恩的話,崇禎皇帝微微有些愣神,沒想到自己居然這麼快就聽到了這個名字,袁崇煥,多麼大名鼎鼎的名字,但凡是知道一點大明歷史的,絕對不會不知道這個人。
爭議頗多,各種說法不一,專家學者的看法也不一,讓袁崇煥成為了明末一個特殊的人物。
有的人說他是明末長城,如果崇禎皇帝不是自毀長城,大明尚有可為。有的人說他是明末最大的叛徒,是他出賣了大明。還有的人說他志大才疏,出了吹牛之外,根本沒有什麼本事。
崇禎皇帝前世聽多了這種爭論,恐怕九千歲魏忠賢都沒有袁崇煥的爭論來的多。
低著頭想了想,崇禎皇帝將奏摺扔在了桌子上,笑著說道:「讓他等著,朕現在沒工夫見他,等朕想見他的時候,在召見他。」
聽了崇禎皇帝的話,王承恩有些發愣,弄不懂崇禎皇帝這是怎麼了。
自從崇禎皇帝登基以來,一直在和魏忠賢做的鬥爭,局勢稍有緩和,崇禎皇帝就召見了袁崇煥進京。召袁崇煥進京的目的也很簡單,準備啟用袁崇煥為遼東督師,主持收復遼東事宜。
對於這一點,崇禎皇帝顯然非常的急迫,王承恩都能體會到崇禎皇帝的心情。
怎麼現在卻變了,袁崇煥趕到了京城,結果崇禎皇帝卻不著急見他了。不過天心難測,王承恩也不敢猜想崇禎皇帝在想什麼,只好躬身說道:「是,皇上,奴婢明白。」
崇禎皇帝點了點頭,吩咐王承恩道:「召太常寺少卿施邦曜,朕要見見這個人!」
太常寺掌宗廟禮儀的衙門,職級和地位都非常的高,但是沒什麼實權。比如六部之中的禮部,排名第一,想要入內閣,坐到禮部尚書是最後一步,當然也有特別擢升的特例。
只不過在現實中,吏部尚書被稱為天官,管著天下官員的官帽子,自然是實權最重的部門。
「奴婢這就去傳旨!」王承恩對太常寺少卿施邦曜並不熟悉,不知道崇禎皇帝要見這位太常寺少卿所謂何事。心裡雖然疑惑,臉上卻沒有絲毫的表現,行動也沒有絲毫的遲緩。
崇禎皇帝看著王承恩的背影,心中有些悵然,伸手將袁崇煥的摺子拿了起來,隨手又扔到了桌子上。
毛文龍不能死,雖然崇禎皇帝對袁崇煥的看法不定,但是有一點崇禎皇帝確信,那就是毛文龍不能死。基於這一點考慮的話,袁崇煥去遼東的路直接就被堵死了。
無論毛文龍是軍閥也好,還是大明臣子也好,崇禎皇帝心裡都不在乎。
只要他能夠牽制住韃子,為自己爭取時間,哪怕是整個遼東都變成軍閥,崇禎皇帝都不在乎。
歷史上毛文龍象一顆釘子死死的牽制住后金的尾巴,致使其不能遠距離、長時間的在外作戰,后金數次想根除毛文龍都沒有成功,但他卻死在了袁大人的手裡,讓后金能遠征林丹汗以及繞道千里長期襲擾關內。
以前,每次后金主力出動,毛文龍都會率領東江鎮乘勢出擊搗其後方,一旦沒有了東江鎮這個牽制,后金則可長途奔襲,進行遠距離長期的在外作戰。所以,皇太極在毛文龍於崇禎二年六月五日於雙島被殺的七天以後,即可宣布「整旅西征」,並且讓薊門外的蒙古部落馬上趕造船隻,準備用其在老哈河轉運糧食隨大軍沿河入塞。
這個部署在六月之前還沒有,而這即是將入塞的地點確定為薊門的標誌。
袁崇煥先削弱薊鎮的兵力,把重兵放在錦州使關內兵力空虛,再開馬市為後金南侵準備好糧草,最後殺了毛文龍,毀了東江鎮,解決了后金的後顧之憂。
這一系列舉措親手促成了后金首次從薊門入塞,將他自己苦心經營的「寧錦防線」徹底的變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馬其諾防線」。后金不僅於崇禎二年繞道蒙古入塞,而後還先後四次繞道蒙古入塞,而這其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是毛帥被戮、東江瓦解。
如果袁崇煥不是叛變了的話,那他的軍事素養可想而知。
身為遼東督師,連毛文龍的作用和重要性都沒搞清楚,居然直接把毛文龍給幹掉了。
崇禎皇帝在原地來回的走,越想越覺得不能將袁崇煥派到遼東去。自己現在最重要的是爭取時間,不讓后金鬧起來,為自己在國內穩定局勢,編練新軍爭取時間。
偉人說的好,槍杆子裡面出政權,這一點崇禎皇帝深以為然。
想要有所作為,必然要有軍權,這個軍權不單單是指揮權,而是要有一支聽從自己,並且能征善戰的軍隊。自己有超前的眼光,還有金手指,崇禎皇帝相信自己很快就能拉起一隻隊伍。
一旦有了這支隊伍,自己在想做什麼,那就沒人攔得住。
袁崇煥不能去遼東,崇禎皇帝在這一刻給自己下了決心,那就要找一個人去接替袁崇煥,這個人找誰合適呢?
「兩派論!」崇禎皇帝琢磨了半天,終於想到了一點事情,這還是前世崇禎皇帝無聊的時候看到的。明末的黨爭已經發展到了極為激烈的程度,雙方在各種政策上為了反對而反對。
遼東如此大的局面,怎麼可能會沒有立場?雙方或許因為立場不同,或許因為想法不同,在遼東的策略上就不同。
在明末對遼策略中,擁有整體戰略思想的,共有兩派,一類派別代表人物是熊廷弼、王在晉、高第、毛文龍等人,可以稱之為保守派。。
另一類代表人是孫承宗、袁崇煥、袁可立、祖大壽等人,可以稱之為激進派。
保守派的看法是退守山海關內,以騷擾牽製為主,盡量不要與敵軍發生戰爭,注重保存實力。在保守派中,戰略思想最完備,最成熟的人是王在晉,他曾經巡撫過遼東,也向朝廷陳述過自己的主張。
只不過王在晉的主張被激進派的孫承宗給駁斥了,孫承宗認為死守山海關,萬一后金攻破了三海關,又當如何?置京城於何地?
崇禎皇帝開始也相信過這句話,可是後來琢磨了一下,這話其實有些想當然了。
在冷兵器的時代,攻破山海關?其實就是在開玩笑,根本不可能打進來。
當年戰無不勝的成吉思汗也沒能攻下這裡,就憑努爾哈赤?別忘了,他後面還有個毛文龍,兩邊還有林丹汗和朝鮮,努爾哈赤有什麼資本攻破山海關?
按照袁崇煥的戰略,幹掉了毛文龍,后金反而一統蒙古和朝鮮,這才三番五次的進犯關內,直逼京城。
事實證明,即便到了最後,后金也沒實力攻破山海關,如果不是吳三桂投降,皇太極想入關內,簡直就是在做夢。那也就是說死守是一種可行的戰略,雖然有些消極。
崇禎皇帝鋪開一張紙,從筆架上拿起一直毛筆,蘸了蘸墨水,輕輕的在紙上寫了起來。
「死守牽制,不丟蒙古和朝鮮!」寫下這幾個字之後,崇禎皇帝緩緩的舒了一口氣:「維穩最重要,維持現狀,什麼都不變。」
大明亡於什麼?崇禎皇帝問自己,有人會說是黨爭,有人會說天災,有人會說農民起義,在崇禎皇帝看來,亡大明的其實就是一個字:錢!
沒了錢,沒法練軍,沒法救災,什麼都沒法做,國家怎麼可能不亡?
錢在誰手裡?在當官的手裡,稅收不上來,錢弄不到,整個事情陷入了死角。
崇禎皇帝喜歡保守派的策略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錢,王在晉對遼策略,每年只花費九十六萬兩,激進派呢?每年花費四百萬兩,還將一個寧錦防線經營成了馬奇諾防線。
后金大軍如入無人之境,一路燒殺搶掠,直達京城。
在經歷過這些事情之後,崇禎皇帝如何不怒?導致這些事情人是誰?就是給崇禎皇帝畫了一大餅的袁崇煥,崇禎皇帝幹掉袁崇煥也就有情可原了。
「王在晉!」崇禎皇帝再一次寫下了一個名字,隨後將毛筆掛了回去。
能夠在這個時候認識到大明問題人不多,王在晉肯定是其中一個。從王在晉制定的軍事策略就看的出來,他清楚的知道大明沒錢了,沒法支持遼東的大規模用兵,安穩守土才是關鍵。
王在晉的潛台詞很清楚,大明現在的國力無法收復遼東。
暫時穩住遼東,儘快收拾內政,這才是大明的中興之道。
只不過原本的崇禎皇帝相信了激進派,相信了袁崇煥五年平遼的誓言,結果從天啟末年的好局勢,搞得民不聊生,國庫空的能跑老鼠。
「用王在晉接替袁崇煥督師遼東!」想了這麼多,崇禎皇帝下定了決心,心裡也想儘快的見一見王在晉,同時也好拿袁崇煥和王在晉對比一下,看看他們之間區別。
見王承恩回來了,崇禎皇帝沉聲說道:「著內閣擬旨,六百里加急宣王在晉進京。」
「六百里?」王承恩一時間沒反應過來,重複道。
「六百里怎麼了?嫌快還是嫌慢?」崇禎皇帝瞪著眼睛看著王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