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9章

569章

漢桓帝想要對付梁冀,那麼肯定是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隊友,畢竟那個時候的漢桓帝,可以說就是梁冀的傀儡罷了,一點權利都沒有。

所以,漢桓帝決定找一個願意幫助自己的隊友,那便是宦官勢力了。

一直以來,王權要麼是被外戚勢力所把持,要麼就是被宦官勢力所把持,所以漢桓帝肯定是需要宦官勢力的幫助。

不過就在漢桓帝選擇隊友的時候,在立嗣選帝這個關係梁氏的生死存亡的問題上,梁冀、梁太后遭到了以李固、杜喬為代表的朝官士子的反對和抵制,雖然梁冀屢屢以權取勝,但是梁冀他們對李固、杜喬等人總是放心不下,尤其是李固,梁冀對其可是頗為忌憚的,因為李固的來歷可不簡單。

李固是前任司徒李郃的兒子,而且李固的相貌十分奇特,頭骨突出像鼎足,向上入髮際隱起,腳板上有龜文,而且李固年少時好學,常改變姓名,不遠千里步行尋師,尤其是他學《五經》就花了十多年,所以李固不僅博覽古今書籍,還通曉於風角、星算、《河圖》、讖緯之術。

李固每次到太學,都會偷偷到公府看望自己的父母,但是不想讓一同學習的諸生知道自己是李郃的兒子,而四方有志之士大多都羨慕他的風采而來向他學習,所以當時京師洛陽的人都讚歎李固說:「這又是第二個李公了。」

所以在此之後,司隸校尉、益州刺史都命令漢中太守推舉李固為孝廉,司空也徵辟他為掾屬,但是李固都不去就職。

到了公元133年的六月初八,京師洛陽的宣德亭發生地裂,長八十五丈。於是漢順帝召集了當時三公九卿薦舉的淳真樸實之士(李固受衛尉賈建舉薦),讓他們發表對策,並特別向他們詢問當代的弊病和應該如何為政。

李固也是一個耿直人,在對答中彈劾了當時受寵於漢順帝的乳母以及宦官,結果漢順帝看了眾人的對策,以李固為第一名,並立即命乳母宋娥搬出皇宮,回到她自己的私舍,並且讓各位中常侍都向皇帝叩頭,請求恕罪,朝廷一片肅然,於是在這之後,漢順帝便任命李固為議郎。

然而,漢順帝的乳母宋娥和宦官都是非常的痛恨李固,於是偽造匿名黑信,羅織罪狀誣諂李固,導致漢順帝下令查辦李固,並且詔書沒有經過尚書台而直接下達,型鋼大司農黃尚等請求執金吾梁商(梁冀他爹)營救,尚書僕射黃瓊也進行挽救,重新辯明事實真相,過了很久李固才被釋放,調離朝廷擔任廣漢郡雒縣令,結果李固到了白水關,便解下印綬,回到家鄉漢中,關起門來不與人交往。

公元135年,梁商被任命為大將軍,就任后便延聘李固為自己的從事中郎,當時梁商以外戚的身份輔政,但為人做事柔和,所以沒有能力整頓法紀,李固想讓梁商先整治風化,退辭高滿之位,於是向梁商上書,結果梁商沒有聽從。

到了公元136年,當時的太尉王龔痛恨宦官專權,上書極力陳述他們的罪狀,結果宮中的黃門常侍們指使門客,向朝廷誣告王龔有罪,漢順帝便命王龔及早親自講明真實情況,於是李固向梁商上書請求他出面營救,而梁商便立即向順帝進言,事情才告平息,由此可見李固與梁冀父親的關係還很不錯。

公元138年,侍御史賈昌和州郡官府合力討伐叛亂的象林郡蠻族首領區憐,但沒有取勝,反而受到區憐的圍攻,過了一年多,援兵和糧草都無法接濟,所以漢順帝召集朝廷百官以及四府(既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的掾屬詢問對策,眾人都主張派遣大將,徵發荊、揚、兗、豫等四州的四萬軍隊前往交趾增援。

結果李固先舉七點理由反駁:

第一,如果荊州和揚州太平無事,便可以以二州的士兵,但是而今二州的盜賊,猶如磐石一樣結合在一起,不肯離散;武陵郡和南郡的蠻族反叛,還沒有安定,而長沙郡和桂陽郡的士兵,已被徵發多次,如果再次徵發,騷擾百姓,必然發生新的變亂。

第二,兗州和豫州的人民,突然被征入伍,遠征萬里之外,沒有歸期,而詔書逼迫和催促急如星火,必然導致新的叛亂和逃亡。

第三,南方州郡,水土潮濕,氣候炎熱,再加上瘴氣,以致死亡的人必佔十分之四五。

第四,長途跋涉,行軍萬里,士卒疲勞不堪,等軍隊到達嶺南,士卒已經沒有戰鬥能力。

第五,按照規定的正常速度,每天行軍三十里,而離日南郡有九千餘里,需要行軍三百天才可到達,按每人每天口糧五升計算,需要用米六十萬斛,還不包括將領、軍吏的口糧和驢、馬的飼料,僅士兵自己攜帶,費用就如此巨大。

第六,軍隊戰鬥的地方,死亡的人一定很多,即然抵禦不了敵人的進攻,就將再次徵調援兵,這就猶如挖割心腹去補四肢。

第七,九真和日南,兩郡相隔僅一千里,徵發當地的吏民,尚且不堪忍受,更何況徵發四州的士兵,

之後李固又以從前討伐益州叛羌的中郎將尹就和益州刺史張喬(一個失敗被召還,另一個一月之內就平息叛亂)做對比,認為由朝廷派遣大將沒有益處,而州郡地方官吏足以勝任,所以李固建議應重新選派即勇而有謀、仁惠之餘又勝任將帥的人任州刺史和郡太守,駐守在交趾郡,並暫時放棄難守的日南郡,把官民遷徙到交趾郡,等平亂之後,再命返回,同時還可以招募和收買蠻夷,讓他們互相攻殺,如果有能夠離間敵人內部、斬殺蠻夷首領的,朝廷許以封侯,賜以食邑,最後李固推薦祝良和張喬前往平亂。

於是乎,四府完全同意李固的意見,漢順帝便就地任命祝良為九真太守,張喬為交趾刺史,二人果然平定了平亂,五嶺以外地區恢復和平。

到了永和(公元136年—141年)年間,荊州盜賊興起,長年不得平定,朝廷便於永和六年任命李固為荊州刺史,李固在到職后,便派官吏慰勞訪問境內,赦免寇盜以前的罪惡,與他們從頭開始,順便收編了叛賊頭目夏密的黨徒六百多人,讓他們回去自相招集,開示威法,半年時間,荊州所有盜賊全部投降,州內從此太平無事。

不過在這個時候,梁商已經死去,梁冀上位,所以在李固上奏南陽太守高賜等人貪贓的穢行,被高賜等人知道后怕受處分,於是就共同用重金賄賂當時的大將軍梁冀,所以梁冀便讓李固轉任太山太守,這時太山盜賊屯聚多年,郡兵只有千人,追討而不能制伏。所以李固到職后,全部將郡兵罷遣回去種田,只挑選留任有戰鬥力的一百多人,用恩信招誘盜賊投降,結果不到一年,賊人都逃散了,所以在杜喬等八使案察天下,杜喬到兗州后便表奏李固政績為天下第一,李固得以升任將作大匠,先上疏推薦黃瓊、周舉等人,又推薦了楊倫、尹存,王惲、何臨、房植等人,所以漢順帝便下詔召用楊倫、楊厚等人,又調升黃瓊、周舉,任命李固為大司農。

之前,杜喬等八使案察天下,劾奏許多不法官吏,其中多半是宦官的賓客親屬,所以宦官常替他們求情,而朝廷便叫他們不必追究,但是舊時三府選令史,光祿署試尚書郎,到這時都靠關係特派,不再選試,所以李固便與廷尉吳雄上疏,認為八使所檢舉的人,應該趕快誅罰,選舉署置,可以讓有關部門去辦,結果漢順帝被他們的話說動了,於是罷免八使所檢舉的犯人,又從此減少特派,並責成三公、明加考察,朝廷都大加稱讚,漢順帝還採納李固的意見,下詔各州劾奏太守、縣令以下的官吏,為政有乖錯不正、對百姓無益的,都免去官職;那些有奸穢重罪的人,一律收付詔獄。

到了公元144年,漢順帝駕崩,由太子劉炳即位(即漢沖帝),由太後梁妠臨朝聽政,並且任命李固為太尉,與太傅趙峻、大將軍梁冀參錄尚書事。

漢順帝駕崩之後,梁妠認為揚州、徐州盜賊太過強大,所以害怕消息傳出會造成天下大亂,於是讓中常侍詔李固等人商議,想等到遺詔所召的諸王侯到齊再發喪。

不過李固認為,「皇帝雖然年少,還是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動,豈有臣子**掩匿么?古時秦始皇死在沙丘,胡亥、趙高隱瞞而不發喪,最後害死扶蘇,以至亡國。近來北鄉侯(劉懿)薨逝,閻皇后兄弟和江京等人也一起掩秘,便有孫程殺人之事。這是天下之大忌,一定不可以做的。」

於是乎,梁太后便決定聽從李固的建議,連夜發喪。

在漢沖帝與漢質帝死亡之後,皇太後梁妠因為連遭不幸之事,將朝廷大權交給三公等輔佐大臣,而李固所提出的建議,梁妠大都予以採納,凡是作惡的宦官,一律被排斥和遣退,天下人都期望政治清平,然而梁冀卻對此深惡痛絕,畢竟李固搶了自己的權利。

漢順帝時所任命的官吏,多數不按常規次序,所以官職混亂,所以等到李固當政時,奏准免職的官員有一百餘人。這批被免職的官吏,既對李固怨恨,又迎合梁冀的意旨,於是共同寫匿名信誣告李固,在奏章呈上后,梁冀面見皇太後梁妠,請求將奏章下交有關官吏查辦,皇太後梁妠沒有聽從,所以梁冀對李固更加怨恨了。

在擁立漢桓帝一事上,梁冀先是勸說梁妠,先將李固免職,最後立劉志為帝(即漢桓帝),並且與宦官唐衡、左悺一道向漢桓帝誣陷杜喬說:「陛下先前將即位時,杜喬和李固反對,認為您不能勝任侍奉漢朝宗廟的祭祀。」

這時漢桓帝知道,自己又找到了兩個合適的隊友,由此在明面上表現得對杜喬和李固心生怨恨。

到了建和元年,漢桓帝初立,甘陵人劉文不服,與南郡劉鮪聯合「謀立」清河王劉蒜,而李固、杜喬兩人原來固然贊成立劉蒜也帝,但是他們二人並沒有參與這次政治活動,結果工於心計的梁冀卻巧妙地將這件事與李固、杜喬掛起勾來,這當然是極狠毒的一著,因為梁冀認為,在立帝問題上,漢桓帝對李、杜二人早就埋下私怨,如今又是劉文、劉鮪的同謀者,豈能為皇帝所容忍!

於是呼,李、杜兩人被捕下獄,但是梁冀對李、杜的誣陷激起了社會的不平,李固的學生渤海王調,戴著木枷上書,與河內趙承等數十人也到宮門外請願,所以梁太后怕事情鬧大了,被迫放李固出獄,於是京師人得知,歡喜若狂,街頭巷尾歡呼萬歲,結果梁冀愈迫害李固,李固的威望就愈高,李固的威望愈高,梁冀就愈害怕李固。

當梁冀得知洛陽人民歡呼李固出獄,大為驚恐,從而也就最後下了殺李固、杜喬的決心,但是處死李固的罪名是什麼呢?還不是舊事重提,繼續誣告他與劉文謀立劉蒜。

本來與李固一同上書建議立劉蒜為帝的司徒胡廣和司空趙戒,當李固與梁冀抗爭到底時,他們卻臨危退縮了,所以他們倆被分封為了安樂鄉侯和廚亭侯,而在李固在牢獄中的時候,還給胡廣和趙戒寫信說,你們享受著漢王朝的高官厚祿,卻眼看著王朝的覆滅而不顧,難道你們不怕歷史對你們的懲罰嗎?!

這種人理所當然地要遭到人們的卑視,所以,當時京城洛陽流傳有這樣的諺語:「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還有名盛一時的經學家馬融,他門生遍天下,不少名士貴人出自他的門下,馬融本人也很自負,自認為註疏經書,賈逵「精而不博」,鄭眾「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只有他馬融。

結果最初馬融也恃才自傲,與梁冀等外戚頂撞,但是吃了幾次小小的苦頭,他就軟下來了,上奏處死李固,就是梁冀要他寫的,與此同時,他還為梁冀寫了《西第頌》來拍馬屁,由此可見在這文士之中,也有有軟骨頭的。

不過就在梁冀準備處死李固與杜喬的時候,漢桓帝暗中出手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帶著成都回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帶著成都回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