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軍事制度
商朝的軍事制度在甲骨卜辭中有較多的記載。如方出,王自征「(《柏根氏舊藏甲骨卜辭》·25)、「王自徵人方」(《殷契粹編》·1185)等卜辭表明,商王是最高軍事統帥,有時親自出征。王室婦女,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婦姘,也曾率軍出征。高級軍事領導職務由貴族大臣和方國首領擔任,他們平時治民,戰時領兵。甲骨文中常有「亞」、「馬」、「射」、「戍」等名號出現,可能表明當時軍隊成員已有不同的職守。士卒由貴族和平民充當,平時要練習射、御;並以田獵的形式進行演習。「王登人五千征土方」(《殷虛書契后編》上·31·5)等卜辭說明,戰時常根據需要進行「登人」(徵兵),一次徵發1000、3000或5000人,也有超過1萬人的。奴隸多擔任雜役。
商朝除王室擁有強大的軍隊外,各宗族或各方國也都掌握相當數量的軍隊。「王其令五族戍臿」(《殷契粹編》·1149)、「令多子族從犬侯寇周,葉王事」(《殷虛書契續編》·5·2·2)等卜辭表明,這些宗族或方國的軍隊須聽從商王的調遣。
商朝軍隊有步卒和車兵,作戰方式以車戰為主。戰車一般由兩匹馬駕挽,車上有甲士3人,居中者駕車,居左者持弓,居右者執戈。車下隨行徒若干人。甲骨文中也曾出現過「步伐」的記載,可能表明當時有獨立的步兵隊伍。「王作三師右中左」(《殷契粹編》·597)等卜辭說明,當時軍隊的最大編製單位可能是師。「登百射」(《甲骨文合集》·5760)、「左右中人三百」(《殷虛書契前編》·3·31·2)、「王令三百射」(《殷虛文字乙編》·4615)等卜辭說明,當時軍隊的組織可能以100人為基層單位,300人為中級單位,並有右、中、左的區分。
商朝軍隊的武器裝具,據考古發掘和甲骨文記載,主要有戰車、弓、箭、戈、矛、刀、斧、鉞、干盾、矢鏃、頭盔、甲胄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鏃、頭盔等是用青銅鑄造的。河南安陽侯家莊1004號商王陵墓內有大量武器出土,其中有70捆矛,每捆10個,說明商朝對於武器的存放可能有一定的制度。
我國在商、周時已經有徵兵制度。當時規定,每個部落成員在戰爭期間,都有當兵作戰的義務。軍隊的核心是王家與貴族子弟,即「三族」與「多子族」所組成。基幹力量是由平民組成的甲士。那時作戰用戰車,每輛車上有駕車、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戰人員三名.俗稱「三甲士」。在每輛戰車的兩側與車后,隨有步兵(徒兵)幾十名,由奴隸充當。他們既是戰鬥員,又是侍候奴隸主的雜役。
兵種
①車兵(主要):配置方式——兩匹馬駕挽,車上甲士3人,居中者駕車,居左者持弓,居右者執戈。車下隨行徒若干人;
②步兵
軍隊最大編製(師):
軍隊最大編製(師):4500人(長官,總兵)
初級單位(伍):300人(長官,伍長)
中級單位(旅):900人(長官,旅長)
備註(臨風):均有右中左的區分;總兵不一定要只有4500人,可以擁有好幾個師。旅首也可以擁有好幾個旅,副將也可以擁有多個將。但是,這些都要經過長官的批准,而往往申請的過程,都會被長官現行抽調補充自己,因此,旅,將,都無法超過上級的一半。而師,是王直接控制的軍隊,當然,鎮守邊疆的除外。鎮守邊疆的總兵,實力往往都很強,兵馬基本上都超過十萬,也就是二十多個師。這裡奴隸居多,平民很少,因為募關的需要,他們往往都是不農半兵。而奴隸,做的都是雜役,即使戰場立了功,擺脫了奴籍,也無法正真的成為貴族,至多比平民好一點。(有如果有什麼問題,還請大家指正,說明資料的出處,以及地址,臨風及時改正。)
西周軍事制度
兵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上的普遍義務兵:
根據以上推斷:周天子整個王畿有十起六鄉,則西周共有兵車萬乘,士卒七十五萬人(不含預備軍遂)。分為六十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
但根據:《周禮·夏官》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將皆命卿。」那麼西周軍制就應如下:
師
旅
卒
兩
伍
卿
中大夫2500人
下大夫500人
上士100人
中士25人
伍長5人
事實上西周天子直轄的只有三部份軍隊:
①鎬京的「西六師」
②陪都的「成周八師」
③駐紮在衛國的「殷八師」
所以西周實際上應該只有22個師,約55000人
這個數字可能略微少了點,但結合周朝的分封制度來說,我個人認為比較可信,理由如下:
1、西周時期採用的是分封制,相當於現在意義上的聯邦制。周天子為共主,受封的諸侯必須為周天子承擔鎮守疆土、出兵勤王、繳納貢賦、朝覲述職等義務。所以真正的周天子所直轄的軍隊應該不多。
2、周共計分封了71個諸侯國,各大小諸侯國總兵力加起來綜合兵力至少也有幾十上百萬。
另:
周朝軍制,天子建六軍、諸侯大國設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每軍為一萬二千五百人,由元師統率、又設司馬作管理和監軍一職以節制。
[三軍]
古制分為上、中、下,或左、中、右三軍,每軍各設將、佐等職位,以中軍。
后又將步兵、車兵、和騎兵,這三個兵種稱為三軍。
又有將海軍、陸軍和空軍這三個兵科稱為三軍。
[軍]
一軍凡二百五十隊,共一萬二千五百人,設大將一名為軍侯、副將、偏將、軍佐。
[五麾]
麾是指揮用的五色旌旗。
[六纛]
纛是指揮步兵、弓弩兵、車兵、騎兵、營兵、奇兵等的六部將校,每將校一軍旗。
[部]
一軍有五部,每部約二千五百人,設校尉一人。
[陳]
每一百七十五隊,共八千七百五十人,分為八陳,陳兵列陣。
[奇]
預備隊,大將軍居中壘握奇七十五隊,設校尉一人,共三千七百五十人。
[曲]
一曲二隊,共百人,設軍侯一人。
[隊]
十伍為一隊,共五十人,設一隊長職。
[排]
十人一排,設一排長職。
[伍]
五人為伍,設一伍長職。
註:因為歷史久遠,有些說法不一樣,而且又不可考。所以有些模糊,引到這裡,只是供參考。大家知道就可以,不需要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