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流民四起
隨軍計劃帶去移民男丁十萬,成功拿下蘇門答臘島「舊港」立足點后,這十萬男丁的五六十萬家眷陸續趕到。
接下來移民會成為常態,那裡畢竟土地遼闊,去幾百萬人都足以謀生。
預備移民去蘇門答臘島的老百姓大部分來自中原,現在都是軍事化管理,他們的工作就是修路、修建水利設施。
來到新領地會獲得土地屯墾,當然每戶會擁有不用納稅的自留地五畝,有立功表現的移民能夠得到更多自留地,保長、甲長、里長等等基層官吏擁有的自留地更多。
蘇門答臘島的氣候屬於赤道多雨氣候,終年高溫多雨,季節分配均勻,無乾旱期。黃家人馬的演習都是有針對性,主要就是要讓戰士適應在多雨高溫的情況下作戰。
還好演習場在海南島和腳趾省,這裡的氣候跟蘇門答臘島比較接近,同樣高溫多雨相當潮濕。
葛呈傑的千總屬於嚴重超編,因為他原來的大部分由異民族組建的千總又新增加了一倍有餘主動報名成功通過選拔的高麗人、琉球人、佛郎機人,當然也有崑崙奴和日本浪人。
多出這許多外國人不奇怪,因為海上劫掠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在遼海到馬六甲如此漫長的航線上,活動著黃家海軍戰船、武裝商船接近一千艘。
黃家跑海的漢子人人悍勇,連只有幾十個水手、炮手的二號福船改裝的戰船,都敢憑藉無與倫比的火炮在給商船護航時,摟草打兔子搶掠視野里出現的他國商船。
為了節約成本,如今在這一片遼闊海域跑商路完全沒有武力的商船已經超過一千五百艘,黃家擁有的商船、戰船總數達到近三千艘,其中四百噸以上的大海船高達七成有餘。
但是黃勝還認為太少,要在三年內翻一番,至少要讓黃家體系船舶的總噸位達到海上馬車夫荷蘭人的一半才行,接下來再用三年時間爭取超越這個西夷。
自從黃家在中國海崛起,海上馬車夫的海運飯其實不好吃了。
荷蘭人第一個冒險建造出了一種僅能運送貨物而不可裝置火炮的商船。
這樣做的代價使每一次航行都變成了充滿風險的命運賭博,但它的好處是造船的成本低,價格只有英國商船的一半,於是運費的競爭力無與倫比。
這一種蓋倫船遇上海盜唯有利用船速逃跑來擺脫被掠奪的命運,可是黃家的戰船和武裝商船具備明顯的速度優勢,又大規模列裝固定式望遠鏡,能夠提前發現他國商船。
因此這幾年奪取的西夷商船有七成都來自於荷蘭人。
如果黃勝成功奪取馬六甲立足,勢必把劫掠的範圍擴大到印度洋,那時又會大量奪取西夷的蓋倫船,此消彼長成為運力第一的海上強國為時不遠。
黃家在大發展,在緊鑼密鼓練兵,在進行實戰演習,所有的軍民時刻為南下馬六甲拓土準備著。
與此同時一部法律大典也形成文字刊印後下發到了基層,內容言簡意賅,不太成熟屬於基本法,幾十頁而已。
軍隊里總旗官以上級軍官人手一部,民事官全覆蓋,連管理三十戶的保長都必須熟讀。
大部分內容和大明法度不形成衝突,但是給予了妾室和庶齣子女相對的人權,消除了宗族權力,禁止了所有的民間私刑。
還有一條也形成法律,不許任何婦女纏足,無論主動被動都會被追責,當然不會被斬首,判處社區勞教一年以上必不可少。
與黃家體系蒸蒸日上形成反差,大明這個年關可過得可不太好。
崇禎六年的冬天,悲催的皇帝再次被六百里加急帶來的壞消息驚擾。
不是心腹大患建奴寇邊,而是實在想不到區區陝西流寇居然愈演愈烈急速向山西、河南、四川蔓延開。
十一月二十四日,幾路流寇合兵一處乘黃河冰凍跳出觀望不前的大明官軍的合圍。
逃出生天的流寇連克澠池、盧氏、宣陽三縣,從陝西進入河南,從此中原大地兵災連年流民四起,本來就連續遭遇飢荒苦不堪言的老百姓雪上加霜。
河南巡撫玄默集結重兵堵截防止流寇竄入京畿之地,這個時候的流寇們根本沒有具體目標,他們就是走一路禍害一路,能搶掠多少算多少。
既然預備北上去北直隸搶劫受阻,流寇們轉而南下,經汝州至淅川、內鄉、光化、南陽,於是乎,無產階級被瘋狂人為地製造出來,中原糜爛旦夕之間。
白雪茫茫,河南西部河南府澠池縣的官道上,許多饑寒交迫的難民扶老攜幼往東蹣跚而行,他們都是不肯從賊的良善之人,如今心中還有一絲希望。
那是因為他們聽說過只要找到「戰神」家的人,所有的老百姓都會有活路。據說歸德府有許多日子過不下去的老百姓已經投奔「戰神」現在不僅能夠活下來,還混到飽肚子。
有些老百姓言辭鑿鑿告訴大家,前幾日澠池縣就有「戰神」的家丁來過。
他們還在許多醒目的地方貼了圖畫,留下了文字,上面寫得清清楚楚,老百姓如果活不下去都可以去「戰神」的封地。
那裡有許多田地可以給大家耕種,保證不會讓任何人餓死。
「李老弟,『戰神』的傳言是不是真的啊?」一個滿臉褶子頭髮花白的中年漢子問一起艱難跋涉的本庄人老李。
他的名字叫做王老實,從陝州地界逃難來此,還算幸運由於有三個孔武有力的兒子,一家子九口人還都在。
李姓漢子肯定道:「王老哥,我說了多少遍了,是真的,那一天我去縣城賣南瓜就親眼瞧見南國公的家丁了,他們一邊在牆上畫畫,一邊和圍觀的許多老百姓嘮嗑,就是讓大家活不下去儘管投奔黃家。」
王老實決定帶著一家子逃難就是聽了傳言,得知「戰神」家丁會給去投奔的老百姓吃食,以後會給土地耕種,可是他半信半疑,見到同鄉就問一遍,好像得到確認后心裡才舒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