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理地區古國簡介(不感興趣請跳過)

古代大理地區古國簡介(不感興趣請跳過)

古代大理地區古國簡介(不感興趣可以不看)

南詔國

手打小說,手打版小說,文字版小說,

隋唐時期,在今雲南地區錯雜散居著許多部落,名號繁多,難以勝計。就種族來說,主要有白蠻與烏蠻。

唐初,烏蠻大體仍過著畜牧生活,還不會紡織,男女都用牛羊皮製衣,其社會發展較白蠻落後。從7世紀初葉到中葉,烏蠻征服了當地的白蠻,建立起六個詔。烏蠻稱王為詔,六詔就是六個王國。7世紀70年代以後,吐蕃勢力進入洱海湖區北部。南詔距離吐蕃最遠,受威脅較小,故仍依附於唐朝。唐朝為了抵禦吐蓄,大力支持南詔進行統一戰爭。

到南詔王皮邏閣時,漸次消滅其他各詔,建立了統一的南詔國,都太和城(大理市南)。738年(開元二十六年),唐玄宗冊封皮邏閣為雲南王。此後,南詔擴大了疆域。在其最盛時,大致上佔有今雲南及四川、貴州的一部分,成為西南少數民族所建立的一個強大的地方政權。

南詔建立后,與唐朝和吐蕃進行了長期的鬥爭。794年,南詔出兵反抗吐蕃,擺脫了吐蕃的抑制和壓迫。但9世紀30年代以後,南詔和唐的矛盾又激化,不斷發生戰爭。830年底,南詔攻陷成都,大掠子女、百工數十萬人及珍貨而去,給唐朝造成巨大損失。

在唐朝的強大影響下,統一后的南詔,社會迅速發展。

南詔在境內發展生產,溝通本地區及中南亞與中原經濟、文化的聯繫,在歷史上起著積極的作用。

南詔政治制度深受中原影響,其初期官制有六曹,即兵曹、戶曹、客曹、法曹、士曹和倉曹,基本是沿襲唐朝地方官制。後期改六曹為三托、九爽。三托是:乞托,主馬;祿托,主牛;巨托,主倉。九爽是:幕爽,主兵;琮爽,主戶籍;慈爽,主禮;罰爽,主刑;勸爽,主官人;厥爽,主工作;萬爽,主財用;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賈。其相稱為清平官,決國事輕重。地方軍政制度則有六節使、二都督、六瞼。「瞼」猶如唐之「州」。

南詔文化教育制度亦多模仿中原。南詔多次派王室、貴族子弟往成都、長安就學。鳳迦異、異牟尋、異夢湊(尋閣勸)祖孫三代並以被俘的唐西瀘縣令鄭回為師,后又任鄭回為清平官。

不少南詔人深通漢文,擅長詩賦,南詔王隆舜、清平官楊奇鯤等都寫了膾炙人口的詩篇,被收錄於《全唐詩》內。南詔還從漢地吸收不少工農業生產技術。

被俘的成都工匠在南詔傳授紡織技藝,「自是南詔工巧埒(相等)於蜀中」。南詔王勸龍晟時佛教盛行。蒙氏王族不僅提倡佛教,而且信奉三寶。豐佑母還出家,法名惠海。大理崇聖寺及三塔即為南詔時所建,至今仍矗立於蒼山之麓。

南詔晚期,由於頻繁發動戰爭,賦役繁重,生產凋敝,各種矛盾激化。897年,南詔王隆舜只知畋獵飲酒,不理國事,為其臣楊登所殺。902年,權臣鄭買嗣(鄭回七世孫)利用民怨沸騰之機,殺死南詔王舜化真,自立為王,改國「大長和」。南詔亡。自649年細奴邏稱王至此共二百五十四年,傳十三主。

手打小說,手打版小說,文字版小說,

大理國

大理國是宋代以白族為主體在今雲南建立的民族政權。

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南詔貴族鄭買嗣滅蒙氏自立,改國號為『大長和『。後唐明宗天成三年(928),楊干貞滅鄭氏,擁立趙善政,改國號為『大天興『。天興國存在僅十個月。楊干貞即廢趙氏自立,又改國號為『大義寧『。楊干貞『貪虐無道,中外咸怨『。

後晉天福二年(937),通海節度段思平以『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為口號,聯合滇東三十七部的反抗勢力,驅逐楊干貞,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理『,亦即段氏大理。段氏之所以取得勝利,在於他的『減稅糧、寬徭役『的政策和『更易制度、損除苛令『的改革,得到人民廣泛支持。

段思平傳十二世至段廉義時,權臣楊義貞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殺廉義自立。四個月之後,善闡(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誅殺楊義貞,立段廉義之侄段壽輝為王。壽輝傳正明。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升泰廢正明,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中國『。升泰在位二年去世。其子遵遺囑還王位與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復立,史家稱之為『后理國『。后理國時期,高氏世為相國,稱『中國公『,掌實權。

大理政區與南詔相當。據《元史•;地理志》,『東至普安路之橫山(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今緬甸傑沙)『,『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大理前期在此廣大區域內設首府(大理地區),二都督(會川、通海),六節度(弄棟、銀生、永昌、麗水、拓東、劍川);二都督有時也稱節度,因而共為八個,所以有『雲南八國『之稱。大理後期曾設置八府、四郡、四鎮。八府是大理首府以外的善闡(今昆明)、威楚(今楚雄),統矢即弄棟(今姚安)、會川(今會理)、建昌(今西昌)、騰越(今騰衝)、謀統(今鶴慶)、永昌(今保山);四郡是東川(今會澤)、石城(今曲靖)、河陽(今澄江)、秀山(今通海);四鎮是西北的成紀鎮(今永勝)、西南的蒙合鎮(今巍山)、西部的鎮西鎮(今盈江)、東部的最寧鎮(今開遠)。后理國時,分封高氏子孫於八府,世襲駐守;四郡的統治者有高氏,亦有他姓。

大理的政治制度與南詔基本相同。王稱驃信,下設清平官,有坦綽、布燮、久贊、彥贊。其中彥贊為大理所增設。清平官下有『九爽『。

大理社會經濟較南詔時有較大發展。《桂海虞衡志》說:『大理地廣人庶,器械精良『。峨眉進士楊佐到大理買馬路過姚州時,看到當地的農業生產已和四川資中、榮縣相差無幾。畜牧業亦頗為發達,大理產馬,每年都有數千匹經貴州轉販到廣西。手工業很興盛,用象皮製作的甲胄,形式精巧,質堅如鐵;披氈、彩漆器皿、馬鞭鞍轡等頗有名。冶鐵業水平甚高,雲南刀『吹毛透風『,為南方各族人民所珍視。冶銅技術純熟,工藝精巧。今存大理的銅佛像顯示了冶銅規模的宏大和造型藝術的高超。

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發達和繁榮。大理對外貿易相當發達。交通四通八達,『東至戎州(今四川宜賓),西至身毒國(印度),東南至交趾(今越南北方),東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與中原貿易有四川、邕州(今廣西南寧)兩條道路。以邕州橫山寨(今廣西田東)的互市榷場最為繁榮。當時大理商人輸往內地的商品有馬、羊、雞等畜禽,刀、氈、甲胄、鞍轡、漆器等手工業品,以及麝香、牛黃等藥物。從內地輸入的則有漢文書籍、繒帛、磁器、沉香木、甘草等藥材和手工業品。內地先進的科學文化傳入雲南,對各族人民起了促進作用。大理與緬甸、越南、馬來亞、印度、波斯等國家都有貿易往來。隨著商業的發展,出現了大理、善闡、威楚、永昌等城市。善闡成為與祖國內外密切聯繫的樞紐。元代統一雲南並建為行省后,即以之為省會。

大理王族自認是漢人的遺裔,大力推行漢族文化,在漢文化的影響下,產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漢字寫白語,讀白音的。南詔時已用於寫作,但廣泛使用則是大理時期。

佛教在南詔時傳入雲南,至大理時盛行。大理統治者好佛,對佛教在雲南的傳播有深遠影響。段思平歲歲建寺,鑄佛萬尊。據《南詔野史》載,大理段氏二十二傳,竟有八人避位為僧,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儒家的教條與佛教的道義幾乎融而為一。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有所謂『釋儒『(亦稱『儒釋『),而且任用師僧為官。師僧也通過科舉考試取得政治地位。其政權和宗教雖不能說完全合一,但界限幾乎泯滅了。

大理三百餘年間,雲南各族人民與內地的經濟文化聯繫繼續進行。北宋初年,王全斌平蜀,大理奉牒慶賀。宋太宗趙徽時,大理首領百萬(王)乞內附,冊封為『雲南八國都王『。太平興國七年(982),宋太宗詔黎州『造大船於大渡河以濟西南之朝貢者『。政和七年(1117),宋徽宗趙佶賜大理國王段和譽為『雲南節度,大理國王。『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在邕州(今廣西南寧)置市馬場,交易盛極一時。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大理人李觀音得等到邕州議馬匹交易,換回大量漢文書籍。他們在給當地官府的文書中附有詩句說:『言音未會意相和,遠隔江山萬里多。『表達了大理各族與內地人民親如一家的心情。

元初郭松年《大理行紀》說:『宋興,北有大敵,不暇遠略,相與使傳往來,通於中國。故其宮、室、樓、觀、語言、書數,以至冠婚喪祭之禮,干戈戰陣之法,雖不能盡善盡美,其規模、服色、動作、云為,略本於漢。自今觀之,猶有故國之遺風焉。『這一概說,簡要而確切地說明了西南邊疆的大理與祖國內地的密切關係。

蒙古憲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雲南滅大理。大理國主段氏降,被任命為世襲總管。原大理官員多受封為雲南各地土司。?

防採集段落:名詞解釋為了滿足大家的需要,提供手打版小說,所有章節內容全是全文字的,不但可以在線閱讀,還可下載TXT小說,不僅方便的在電腦上打開,還可以下載到的MP3和手機中,隨時隨地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失身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失身記
上一章下一章

古代大理地區古國簡介(不感興趣請跳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