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鐵軍

歷史背景:鐵軍

鐵軍是指國民革命軍第4軍參加北伐的部隊。第4軍組成於1925年秋,其前身是粵軍第1師。1師是1920年11月,孫中山到廣州再次組織護法軍政府後組建的。當時,以陳炯明為總司令的粵軍已擴充達4-5萬人,但成分複雜、內部不穩。孫中山派粵軍參謀長鄧鏗選素質較優的軍官組建第1師,併兼任師長。鄧鏗是孫中山的堅定擁護者,他勵精圖治,用進步的軍事知識和孫中山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訓練士兵,使第1師成為比較有政治覺悟和訓練有素的部隊。一批由鄧鏗選配的各級軍官如李濟深、陳可鈺、鄧演達、張發奎、陳銘樞、葉挺、蔣光鼐、黃琪翔、蔡廷鍇、陳濟棠等,大都是有文化、有軍事知識和指揮才能的人物。粵軍第一師成為支持孫中山的主要武裝之一。

這時期,孫中山主張北伐,鄧鏗擁護。但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反對北伐。1922年3月鄧鏗被暗殺。陳於同年6月發動武裝叛亂,炮擊觀音山總統府。孫中山登上永豐艦(后改稱中山艦),指揮一部分海軍在珠江勘亂,並令北伐軍回師討賊,繼於1923年1月,策動滇軍楊希閔、桂軍劉震寰部討陳,第1師起義響應,參加討陳,隨後又討伐沈鴻英。1924年1月,孫中山在中國**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隨後,又在蘇聯的支持和幫助下,建立黃埔軍官學校,為組建新軍及整編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經過兩次東征及南征戰役,消滅陳炯明、林虎及鄧本殷部,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9月,將所統轄部隊整編為三三制的6個軍(1-6軍)。這次整編的特點是學習蘇聯紅軍的政治工作經驗,規定軍隊不拉夫,不籌款,不擾民,軍人不準嫖賭抽大煙,進行三民主義和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與反軍閥制度的教育,軍師兩級設黨代表和政治部,各團、連設政治指導員。各部政治工作人員多由**員和左派擔任。如第1軍之周恩來(周在此之前就是黃埔軍校及東征軍總指揮部總政治部主任),第2軍之李富春,第3軍之朱克靖,第4軍之羅漢、張善銘(后),第6軍之林伯渠等。1926年夏北伐軍出師前,又建立總政治部,以左派傑出革命家鄧演達為主任。領導全軍政治工作。國民革命軍經過一系列的整頓,政治素質大大加強,成為具有革命信仰的軍隊。

由粵軍第1師擴編而成的第4軍,李濟深任軍長,陳可鈺任副軍長,羅漢(**員)、張善銘(**員)、伍朝樞(國民黨左派)、廖乾五(**員)先後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0、11、12、13共4個師。這支部隊不僅保留了粵軍的精銳,又從黃埔軍校補充了一批具有革命理想和獻身精神的官佐,更為重要的是,部隊中有一大批**員起模範作用,全軍上下,士氣奮發,鬥志昂揚。北伐時,軍長李濟深率第11師和第13師留守廣東,副軍長陳可鈺第10師、第12師(欠第34團)和葉挺獨立團作為前驅。因此,所謂鐵軍,是指參加北伐的第10師和第12師及獨立團。

稱為鐵軍的第10師和第12師共有5個團。第10師,師長陳銘樞,副師長蔣光鼐,政治部主任徐名鴻(**員)。轄28團,團長蔡廷鍇;29團,團長范漢傑;30團,團長戴戟。第12師,師長張發奎,副師長朱暉日,政治部主任廖乾五。轄35團,團長繆培南;36團,團長黃琪翔(還有34團,團長許志銳,當時留守瓊州,北伐軍攻下武昌后,該團歸還第12師建制)。葉挺獨立團歸12師指揮。

獨立團是中國**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裝,其前身是陸海軍大元帥府大本營鐵甲車隊。它是由蘇聯顧問向孫中山建議建立的。在籌建中由**兩廣區委軍事部選派徐成章、周士第、廖乾五、趙自選、曹汝謙等**員去工作。1925年11月,以鐵甲車隊全部並從黃埔軍校抽調部分人員為骨幹,組成為34團,以後改稱獨立團。該團連以上幹部大部分是**員,班排長也有一些是**員,團成立了**支部,支部成員又是團的主要指揮官和部隊中若干軍官,黨的方針政策可以直接貫徹。1926年5月,獨立團即作為北伐先遣隊,開赴湖南前線。在從肇慶出發途經廣州時,周恩來曾親作動員,要獨立團在北伐戰爭中起先鋒和模範作用。獨立團在向湖南、湖北進軍中,真正起了這種作用。過去有一種說法,似乎鐵軍就是指獨立團,這是不正確的,但獨立團的確是鐵軍的拳頭。

(二)鐵軍之名

鐵軍,意謂有戰鬥力的軍隊,它冠之於第4軍,是因為它在北伐戰爭中有輝煌戰績。

北伐戰爭初期,以蔣介石為總司令的國民革命軍分三路向兩湖、江西、福建進軍。第4軍在兩湖戰場作戰,這是當時北伐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戰場。這裡有第4、6、7、8軍以及第1軍一部,而以第4軍打得最好。1926年5月,第4軍獨立團首先進入湖南。途中接唐生智告急電,葉挺未待後續部隊到來,即於6月2日進到湖南安仁縣城,應援在敵重兵攻擊下開始潰退的第8軍第29團。經兩三天苦戰打垮謝文炳獨立旅4個團和贛軍2個團,解安仁方面唐軍之危,並粉碎了敵人佔領湘南的企圖。初戰告捷,開北伐勝利的先聲,使第4軍主力及其它部隊進入湘南后迅速展開,一舉突破淥水防線,打敗數倍反撲之敵,攻佔醴陵,其它各部,齊頭並進,敵人全線敗退。北伐軍攻佔長沙。8月,4軍又攻打平江,突破敵人汨羅江防線。在湖北境內,第4軍攻破號稱天險的武漢南面門戶汀泗橋、賀勝橋,打敗了吳佩孚親自指揮的敵軍主力,奠定了北伐戰爭勝利的基礎。8月31日至10月10日,第4軍各部隊又參加圍攻武昌的戰鬥,此役俘獲守敵湖北督軍陳家謨、守城總司令劉玉春以下萬餘人,完全打敗了最大的北洋軍閥吳佩孚。武昌克複,第4軍又以主力進至江西,擊敗軍閥孫傳芳主力一部於贛北之馬回嶺,截斷南昌至九江敵主要後方聯絡線,利於右翼軍之攻下南昌。至此,第4軍半年時間,賓士數千里,轉戰於湘鄂贛三省,經歷了7個重要戰役,其戰績之輝煌,為諸軍之冠。1926年11月下旬,第4軍從贛北凱旋武漢,各界聯電致賀。1927年1月15日,武漢粵僑聯歡社把在漢陽兵工廠特製的一面鐵盾贈給第4軍。這面鐵盾下面鑄有「鐵軍」二字,上款寫著「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全體同志偉鑒」,鐵盾背面有一首四言題辭,全文是:「烈士之血,主義之花,四軍偉績,威振邇遐。能守紀律,能毋怠誇,能愛百姓,能救國家。催鋒陷陣,如鐵之堅,革命擔負,如鐵之肩。功用若鐵,人民倚焉,願壽如鐵,垂億萬年。」此題辭概括了鐵軍之名的來歷和含義。

鐵軍,最先是群眾叫起來的。1927年初《四軍周報》第8期上有一篇題為《聽副軍長訓話后的感想》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話說:「國民政府委員蔣作賓同志在朱師長葉副師長就職那天說:『第四軍是鐵軍,完全是民眾說出來的,民眾已十分認識第四軍是他們的軍隊』。」至於鐵軍之名興起的時間,大約在1926年9、10月間。1926年9月30日《廣州民國日報》發表的《第四軍前方破敵志要》中提到,第4軍「自克平江之後,即兼程追敵,奮不顧身,故汀泗橋與賀勝橋,獨奏奇功,將吳賊精銳,全數掃滅,鐵軍之號,遂洋溢於湘鄂間。」從這則報道中可以看出武昌城未攻克之前,第4軍就已被湘鄂人民稱為鐵軍了。而鐵軍之名見諸於報端被廣為傳頌,則是在9、10月間。據查,1926年9月15日、30日和10月7日、9日的《廣州民國日報》,都有報道介紹鐵軍。看來,鐵軍之名是四軍在湘鄂之間行動中傳揚開的。

(三)兩次整編與一次高中級軍官調整

鐵軍自北伐以來,有過兩次較大的整編和一次高、中級軍官的調整。

第一次是1927年1月。北伐軍攻克武漢之後,武漢政府將原來的2個師,擴編成2個軍。第4軍名義保留,仍以李濟深為軍長,留守廣州,副軍長陳可鈺因病離職赴上海就醫,由張發奎升任副軍長,廖乾五為政治部主任。指揮前方的第12、25兩個師。第12師師長黃琪翔,副師長廖培南,下轄34團,團長許志銳;35團,團長馬少屏;36團,團長李漢魂。第25師師長朱暉日,副師長葉挺,下轄73團(獨立團改編),團長周士第;74團,團長張弛;75團,團長開始由葉挺兼,後為李江。另由第4軍分出一部擴編為第11軍,由陳銘樞任軍長兼武漢衛戍司令,徐名鴻任政治部主任,轄第10、24師及由歸順國民革命軍的黔軍楊其昌部改編之第26師。第10師師長蔣光鼐,副師長范漢傑,轄28團,團長黃質勝;29團,團長張世德;30團,團長范孟聲。第24師師長戴戟,副師長蔡廷鍇,政治部主任陳興霖,轄70團,團長古勛銘;71團,團長毛維壽;72團,團長許繼慎。第26師師長楊其昌,副師長吳仲禧,轄76團,團長沈久成;77團;78團。

在整編后兩個多月,鐵軍高級軍官發生分化,隨即進行組織上調整,這次調整有鮮明的政治背景。北伐軍攻下南昌后,曾經為北伐戰爭作出貢獻的蔣介石開始了軍事獨裁,反對工農運動,並企圖將由廣州赴武漢的部分國民政府委員和國民黨中央委員抑留南昌,以軍隊控制黨和政府。3月底北伐軍佔領南京、上海,蔣介石和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和封建軍閥勾結愈益緊密,變本加厲地進行反革命分裂活動。

武漢國民政府在國民黨左派和**員合作下發起了「黨權活動」,反對蔣介石的個人獨裁。武漢及兩湖黨政軍群,紛紛捲入了這一洶湧澎湃的洪流中,鐵軍官兵也是如此,但其中一些偏右的高級軍官卻離開武漢,跑到南京蔣介石那邊去了。第11軍軍長陳銘樞、第10師師長蔣光鼐、第24師師長戴戟,還有一些團長都離隊而去。

在這種情況下,武漢政府就對鐵軍的高中級軍官,進行了一次調整。張發奎升任第4軍軍長,黃琪翔升任副軍長。第11軍軍長由張發奎兼。第10師師長由蔡廷鍇升任,下有28、29、30團;第24師師長以葉挺升任,下轄70團,以左派古勛銘為團長,71團以劉明復為團長,72團仍以許繼慎為團長;第26師編製未變,新編77團以蔣先云為團長。這次高中級軍官的調整,不少**員和左派掌握了指揮權,對促進鐵軍的團結統一有很大意義。由於陳、蔣、戴等政治上孤立,擅自離職,所以調整得很順利。

1927年4月,奉系軍閥部隊由張學良率領進入河南,沿京漢鐵路南下,威脅武漢政府,武漢政府舉行討奉戰爭,以唐生智為總指揮,進軍河南。第4軍和第11軍組成第1縱隊(賀龍率領之獨立第15師亦列入第一縱隊序列),在張發奎指揮下,協同其它部隊,北進討奉。葉挺留武漢擔任衛戍司令,所部第70、71團隨軍北伐。在河南戰場上,除第4軍、第11軍外,還有唐生智的第8軍、第35軍、第36軍等,打得最好的還是第4軍和第11軍。當時,這兩個軍都叫鐵軍。5月中旬,在上蔡之東、西洪橋與奉軍前鋒趙恩臻之第11軍大戰,以3天苦戰將其全部擊潰。追至逍遙鎮,前鋒獨立第15師又擊敗奉軍為掩護上蔡敗退而進行局部反擊的部隊。張學良率主力增援,進到臨穎,構築工事並收容潰兵再戰。第1縱隊乘勝於28日攻打臨穎,從東、南兩面進攻,前赴後繼,奮勇衝殺,不一日,將奉軍全部擊敗,克複臨穎,但鐵軍傷亡很大,特別是新編的第26師76團損失一半,團長沈久成負傷。77團損失五分之四,團長蔣先雲犧牲。此役擊潰了奉軍主力,鐵軍又立下了輝煌戰功。第二天,張發奎、徐名鴻、吳仲禧集合26師(含71團)部隊講話,張對所部在上蔡、臨穎打得英勇,表示欽佩,還特別指出:「這一仗證明第26師也是鐵軍!」同時對蔣先雲的犧牲致痛惜之意。6月,4、11軍凱旋迴武漢,市民熱烈歡迎,牆上貼有「鐵軍鋼矣!」的讚美標語。

第二次整編是1927年6、7月間,北伐軍於6月初打下開封、鄭州,張發奎部回師武漢。不久,成立第2方面軍,由張發奎任總指揮,郭沫若任副黨代表、謝膺白任參謀長,吳仲禧為副官長,轄第4、11、20軍(由賀龍獨立第15師擴編而成)。第4軍軍長黃琪翔,參謀長葉劍英,政治部主任廖乾五,轄第12師,師長繆培南;第21師,師長富雙英(這個師原為奉軍的1個旅,河南大戰時奉軍主力潰退,該旅困守上蔡,被第25師包圍,后投歸國民革命軍,武漢整編時,編為21師)。第25師師長李漢魂,73團團長周士第,74團團長黃世途,75團團長李江。第11軍軍長朱暉日,政治部主任徐名鴻,轄第10師,師長蔡廷鍇;第24師,師長葉挺,參謀長徐光英,政治部主任陳興霖,70團團長古勛銘,71團團長歐震,72團團長史書元(許繼慎打夏斗寅時負傷,由史代團長);第26師師長許志銳,76團團長沈久成,77團團長鬍公冕(**員)。第20軍軍長賀龍,政治部主任周逸群。轄第1師,師長賀錦齋,黨代表方維夏;第2師,師長秦光遠;第3師,師長周逸群(這個師剛組建,只轄1個團,團長為黨員傅維鈺)。另有一教導團,團長當時為**員侯鏡如。

這兩次整編,使鐵軍得到大的擴大。主要是當時革命形勢正處在發展時期。兩湖地區在北伐軍到來之前,就有相當好的群眾工作基礎,尤其是工人運動。鐵軍的聲名,更能吸引廣大工農參軍。安源和水口山的革命組織,又有計劃地送青年工人去參軍,如原北京軍區參謀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唐延傑及不久前去世的北京軍區副司令韓偉等,都是那時參軍的。鐵軍出發時,官兵多屬廣東籍,到了兩湖,除大量補充減員外,還擴大建制。有些團隊,幾乎全是兩湖籍。他們有相當高的覺悟,一到鐵軍就和老兵結合起來,很快熔成鐵了。如72、76、77團等都是在二期北伐前不久成立的,一上戰場,就和老隊伍一樣,臨穎大捷后,立即得到全軍的好評,也得到張發奎的讚許。可見在革命熔爐中,光榮的革命事迹和優良的戰鬥作風感召力之大。後來的紅軍,也是老兵帶新兵,老鐵軍帶出新鐵軍來。這就是繼承與發揚革命光榮傳統的結果。

(四)鐵軍三分

正當北伐戰爭達到**的時候,國民革命軍陣營內部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於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4月15日,李濟深在廣東清黨;5月中旬,夏斗寅獨立第14師叛變,勾結四川軍閥楊森進攻武漢革命政府;5月21日,許克祥在長沙發動政變(史稱馬日事變);6月上中旬之交,汪精衛、馮玉祥、唐生智等在鄭州召開會議,反對工農運動。7月15日,一直打著「左派」旗幟的汪精衛等在武漢決定**。一連串的事變,使中國上空陰霾四布,大批**和革命群眾倒在血泊之中,革命開始轉入低潮,但革命火焰還在繼續燃燒。7月下旬,在武漢的**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周恩來、張太雷、李維漢、張國燾,討論並同意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等人的建議,決定在南昌舉行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起義。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參加起義的主要是第2方面軍中我黨所掌握和影響的部隊,以及朱德領導的第3軍軍官教導團一部500-600人。

南昌起義后,第二方面軍中各派勢力分道揚鑣,鐵軍出現「三家分晉」的局面。一支是由**員掌握和影響的部隊,主要有第4軍25師2個團(73、75團)和第11軍24師3個團以及賀龍部的第20軍6個團。南昌起義后,這支部隊南下廣東,在堅持孫中山三大政策及土地革命旗幟下,於贛南擊潰蔣介石北路軍錢大鈞部及廣西前來堵截起義軍的黃紹竑部,順利地到達東江之潮州汕頭一帶。但主力部隊第24師於湯坑戰鬥失利,損失很大,僅剩千餘人槍,由董朗、顏昌頤率領,進入海陸豐與農民運動結合,繼續戰鬥。第25師由朱德指揮留守三河壩,10月3日也遭強敵攻擊,血戰兩晝夜,傷亡過半,余部由朱率領,轉戰粵贛湘邊。20軍潰散。

另一支是蔡廷鍇指揮的第10師3個團。本來這支部隊中,我黨的力量也不小,其中第30團團長以下軍官很多是**員,也參加了南昌起義,但起義軍離開南昌向廣東進軍時,該師行至進賢李家渡,師長蔡廷鍇解除了部隊**產黨員的職務,率隊轉向贛東入閩,倒向南京政府,參加新軍閥混戰。說到蔡廷鍇的行為,不能不聯繫到陳銘樞和蔣光鼐,陳銘樞是北伐出征時第10師師長,蔣光鼐為副師長,蔡廷鍇為28團團長。以後,第10師擴編為第11軍,陳為軍長,蔣、蔡分任下轄之第10、24師之師長和副師長,他們之間是上下級和袍澤關係。「黨權運動」中,陳銘樞、蔣光鼐離開鐵軍,到南京去了。蔡廷鍇雖未出走,但於陳、蔣在思想感情上是一脈相承的。陳、蔣、蔡的社會基礎和意識形態,屬於民族資產階級範疇,在革命中顯示出了兩面性。他們在廣東戰爭和北伐第一期是積極的,當北伐軍打到武漢,革命運動進入**時,他們害怕群眾,害怕革命發展,先是陳銘樞、蔣光鼐、戴戟倒向蔣介石,后是蔡廷鍇在南昌起義后脫離革命。這支部隊在以後國內、國際極為複雜的政治角逐中,走過一段曲折的道路。

第三支是張發奎的部隊,當時還保持第4軍的番號。自從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在南京另立國民黨中央,組織政府後,寧漢分裂,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同蔣介石的南京政府為爭奪正統而展開了激烈鬥爭。「七一五」以後,汪精衛儘管撕下革命的偽裝,但沒有停止反蔣。當時革命陣營分裂為三大勢力:以**員為代表的真正革命勢力;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代表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右翼);以汪精衛為代表的國民黨所謂左派(代表民族資產階級的中右翼)。此時,張發奎尚在這三者之間猶豫觀望,他傾向於汪精衛方面,但也表示反對壓迫工農革命的唐生唐生智。南昌起義前,張發奎借東征討蔣之機,移兵九江、南昌,窺測政治軍事氣候,似有南下廣東,割據一隅之意。南昌起義后,張發奎召集第2方面軍的高級軍官開會研究對策,有人主張要追趕葉賀軍。葉劍英向張發奎建議:放葉賀到東江,我們則以「援師」為名,趁機返粵。此話正中張發奎下懷,他採納了葉劍英的意見,放棄追趕葉賀軍,率部南下廣州。張發奎到廣州后,還派人去潮汕同南昌起義軍聯繫,走到惠州,得悉起義軍已失敗便作罷了。如果我們打勝了。他還有可能與我們聯合打李濟深,至少分化要遲一點。南昌起義時,我黨還想爭取張發奎,繼續承認他為第2方面軍總指揮,他是7個主席團成員之一,還任命黃琪翔為前敵總指揮,他們未到職前,分別由賀龍和葉挺代理。暴動第二天,賀龍、葉挺曾分別電告張發奎。當時我們的政策,是爭取更多的同盟者留在革命陣營里,也可以避免這支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鐵軍分裂。但張發奎不是真正的革命派,他等待觀望,不過是為擁兵自重尋找機會。因此,當政治形勢明朗化后,他即**,並在汪精衛「護黨救國」的旗幟下作新的軍事投機。

(五)鐵軍的結局

鐵軍三分后,各走各的路,最後的結局也迥然不同。

先說張發奎的部隊。張部回粵,是要把廣東作為重新起家的根據地。但廣東這時為李濟深、黃紹竑所控制,張與李、黃為爭奪廣東明爭暗鬥。1927年11月27日,張發奎、黃琪翔在汪精衛的支持下,乘李濟深赴滬出席國民黨四中全會預備會之機,發動了廣東事變。12月11日,我黨在廣州舉行暴動,第4軍軍官教導團和警衛團一部參加了起義。這不僅削弱了張發奎的軍事實力,而且使他在蔣、汪、李的鬥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儘管張發奎鎮壓了廣州起義,但南京政府還是下令解除了張發奎、黃琪翔、朱暉日的職務,並委繆培南為第4軍軍長。李濟深返粵后,在蔣介石的支持下,聯合新來之陳銘樞部,討伐張、黃。不久,張黃失敗,被迫下野。所部第4軍被蔣介石收編為第4師,繆培南為師長,調往徐州參加新軍閥的所謂第二次北伐。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蔣介石利用張發奎打桂軍,任第一路追擊軍司令官兼第四師師長。張藉此擴充軍隊,使第4師名為師的編製,卻保持軍的規模和實力,這使蔣介石十分忌恨。這時期南方又醞釀新的軍閥混戰,汪、桂兩系勾結反蔣,使蔣更急於解決張發奎部。9月初,蔣令張師移防隴海路沿線,企圖將該師在途中繳械。張發奎窺破蔣的意圖,於9月17日通電反蔣,將由武漢船運至宜昌之蔣軍夏斗寅部3個團繳械,並與桂軍棄前嫌合作,第4師復稱第4軍,由沙市、宜昌經湘西南下廣西。這是一次在地形、給養上都不利的長途側敵急行軍。張軍克服困難,多次挫敗何健的堵截部隊,僅一個多月便到達桂林。張發奎就任護黨救國第三路軍總司令,與桂系聯合反蔣。這年12月,張、桂聯合進攻廣州,桂軍沿西江東進,張軍由桂林進到北江下游。張為表示自己的決心,不理髮,不剃鬍須,說要打到廣州才理髮。作為一個指揮官,氣勢可謂盛矣。張與二陳(陳銘樞、陳濟棠)混戰於花縣,張軍大敗,損失慘重,余部向廣西退卻,退到北流,又與追擊軍再戰,遭到更大的損失,不得不將其3個師合併為1個師,仍稱第4師。1930年2月中原大戰爆發。張、桂舉兵策應馮玉祥、閻錫山討蔣,張發奎又以前敵總指揮的身份率軍與桂系部隊同時入湘佔領衡陽;6月初進至長沙、岳陽。蔣介石調十九路軍蔣光鼐、蔡廷鍇、李揚敬三師乘虛奪取衡陽,張、桂軍回師攻衡,又敗,於7月底退回廣西。第4師僅剩2個團,張發奎意志消沉,於年底去香港,由吳奇偉任師長。后吳奇偉投靠蔣介石,第4師雖然恢復了第4軍番號,但這支部隊在軍事政治上都失去了獨立性,影響不大了。1932年夏,第4軍調江西參加「圍剿」紅軍。1935年3月在追擊紅軍時,烏江一仗,大敗於紅軍之手,以後也再沒有什麼作為。這一支鐵軍,就這樣結束了它的歷史。

再說蔡廷鍇的部隊。蔡部由李家渡走到贛東、福建,很快得到陳銘樞、蔣光鼐的歡迎與接濟,部隊擴編為兩師,仍屬於陳銘樞之11軍。陳銘樞與廣東李濟深關係甚密,此時李正與汪精衛、張發奎在進行爭奪廣東的混戰,李電請11軍回粵,打張發奎。11軍回粵,不久,在潮梅一帶與第4軍打了一場惡仗。這兩支部隊北伐時為同壕戰友,同稱為鐵軍,此時竟稱為沙場上的生死對頭。蔡廷鍇後來曾回憶說:戰鬥中所擄獲及陣亡官長,多為本軍之舊部,當時見之無不痛心流淚。11軍戰勝4軍后,駐守廣東南區(高雷欽廉崖)。1929年調東江。同年夏,蔣介石組織閩粵贛三省軍隊圍攻閩西蘇區(金漢鼎為總指揮),蔣光鼐派陳維遠率2個旅參加,佔領蘇區南面永定、湖雷、坎市地區。8、9月間,三省進攻軍的東面被紅軍打破,陳維遠部亦退回廣東。10月,紅4軍去東江,在松源擊潰蔣光鼐部一營。進攻梅縣,被蔣軍擊退。11軍繼續控制東江。1929年底,按國民黨編遣會議要求11軍縮編為粵軍第3師。適值兩廣軍閥發生戰爭,第3師參加倒桂混戰。戰後不久,粵軍改為國民黨中央軍序列番號,原11軍改為60師和61師,由蔡廷鍇和蔣光鼐分任師長。以後該部由蔣介石調遣,在湖南衡陽一帶打敗張發奎部,隨即北進,直趨中原,參加蔣、馮、閻大戰。1930年底調江西「圍剿」紅軍,更名為第十九路軍,蔣光鼐兼任總指揮,蔡廷鍇後來又任十九路軍軍長。在對中央蘇區第一、二次「圍剿」中,第十九路軍駐興國,工事築得好,兵力又集中,紅軍沒有機會打他。第三次「圍剿」,十九路軍在蔣介石長驅深入的戰略方針下,尋我決戰,我仍避其鋒芒。直到「圍剿」後期國民黨軍開始撤退,我們對十九路軍的方針有變化,如蔣蔡撤退就可以打。不久蔣蔡到了高興圩,我軍以為他們是撤退,有些輕敵,就去打他。這支部隊打仗有特點,他左翼防禦,右翼進攻。雙方惡戰一日,均無結果。這一仗打成平局,可以說是兩敗俱傷。十九路軍固然損失很大,從戰略上說,紅軍更為不利。我們不應在兵力分散情況下碰這個硬釘子,我們都感覺,這支部隊在戰鬥作風上還保持著鐵軍風格,能打硬仗。

1931年11月左右,陳銘樞任京滬衛戍總司令,第十九路軍調往上海一帶駐防。不久,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一·二八」事變,第十九路軍毅然抗擊日軍進攻,打響了震驚中外的淞滬抗戰。這支北伐名師,重振雄威,在第五軍的配合和人民群眾的熱烈支持下,狠狠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中華民族抗日禦侮的信心。由於國民黨政府實行賣國投降政策,扼殺了這次抗戰運動,第十九路軍也因此遭到蔣介石的忌恨,又被調到福建打紅軍。陳銘樞極力推薦蔣光鼐為福建省長,蔣介石則在蔣光鼐任省長后,又任命蔡廷鍇為福州綏靖主任。國民黨的體制是,綏靖主任既可指揮軍隊,還可管省長,而蔣過去一直是蔡的上司;蔣介石企圖分化十九路軍將領。蔡廷鍇接到命令后,遲遲不肯就職。蔣光鼐就勸他趕快就職,意即有利於十九路軍。蔣光鼐識大體,維護了十九路軍的團結,也使蔣介石的陰謀不逞。十九路軍的高級領導人(主要是陳銘樞與蔣、蔡)在「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后,由擁蔣逐漸轉變為反蔣,這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新的歷史時期政治態度的轉變。1933年11月十九路軍領導人發動了「福建事變」,公開宣布抗日反蔣,組織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雙方草簽了抗日反蔣的初步協定並派代表同紅軍談判合作,但由於沒有發動群眾,軍隊不穩定以及我黨當時在王明「左」傾錯誤的指導下,對這個同盟軍沒有積極援助,很有戰鬥力的第十九路軍,沒有經過嚴重的戰鬥就被蔣介石分化瓦解了。這支鐵軍,也結束了它的歷史。

**領導的鐵軍,雖然在南昌起義以後,南下廣東遭到失敗,卻保留了很多幹部和一部分部隊,其中第25師保留得更多一些。1927年10月16日,從潮汕方面撤退下來的第24師零散部隊,與第25師余部在廣東饒平匯合,加上第9軍的部隊,尚有2500餘人,在第9軍副軍長朱德率領下,於10月下旬到達贛南安遠縣天心圩。在這裡整頓了部隊,初步克複了普遍存在的失敗情緒和混亂狀態。部隊繼續向西轉移,進至贛南大余和崇義縣的上堡、文英、古亭一帶山區,在73團政治指導員陳毅的積極協助下又進行了再次整訓,加強了黨的領導和組織紀律性,並開始由正規戰向游擊戰爭轉變。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余部1200餘人到達湘南,在湘南特委和各縣委的配合下,發動了湘南起義,部隊改稱工農革命軍第1師(實際兵力為1個團)。1月下旬,起義軍在宜章農軍的配合下,於粵北樂昌坪石及其西南山區,打垮了國民黨許克祥部6個團,繳獲了許多槍炮子彈。后揮師北上,在良田大福橋,殲滅了敵35軍6個連,打到郴州,展開了湘南起義大勢。這一戰役,再一次顯示了**領導下的鐵軍威風。1928年4月,這支部隊和湘南起義組成的農軍退出湘南,向湘贛邊界井岡山轉移,與**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共同創造羅霄山脈中斷紅色政權。這支部隊又打起了第4軍的旗號,其中第28團,是由鐵軍部隊整編的,他們發揚了鐵軍的光榮傳統,在井岡山連打勝仗。4月6日,在遂川五斗江打垮了國民黨楊如軒部第81團。不久,又協助秋收起義部隊一個營在永新城西北的草市坳消滅了楊部第79團。6月下旬,又以1個團打敗朱培德部楊池生2個團,等等。1929年1月紅4軍下井岡山,轉戰贛南閩西,部隊由小變大,1930年6月擴編為紅1軍團,8月,編入紅一方面軍,繼承了鐵軍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陳毅賦詩稱道:「鐵軍真是鐵」。1931年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授紅4軍以「英勇衝鋒」的錦旗。抗日戰爭時期,這支部隊編為八路軍第115師,取得了平型關的勝利,開闢了晉察冀和山東兩大塊抗日民主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編為第四野戰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全國解放以後,又在保衛祖國的安全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立下了新的功勛。

從鐵軍的結局來看,只有**領導的部隊才有前途。因為**所進行的**的正義事業,代表社會發展的趨勢。卓越的**人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有高尚的革命情操和優秀的鬥爭藝術,她領導的軍隊,官兵都有遠大的理想,有奮鬥到底的決心與氣概,所以百戰不殆。鐵軍的另外兩支部隊,儘管也能打仗,北伐時也曾有過光輝的歷史,十九路軍在「一·二八」抗戰中還顯示了特殊作用,但由於其領導者,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有不可避免的軟弱性和動搖性,所以都以失敗告終。

(六)鐵軍與人民軍隊

1927年8月,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破裂后,中國**開始獨立領導中國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經過22年艱苦卓絕的鬥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鐵軍和人民軍隊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

南昌、秋收、廣州三大起義,是人民軍隊創建的起點,這三大起義軍事力量的主要部分都來自鐵軍。南昌起義,主要力量是第2方面軍黨所領導和影響的部隊。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是農民和軍隊力量的結合,軍隊是第2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這個團是1927年6月下旬在武漢建立的,是我黨根據葉挺的建議,幫助張發奎組建的。黨派許多黨團骨幹,擔任警衛團的各級幹部,使這支部隊像獨立團一樣,成為我黨直接掌握的部隊。在委派團長時,曾有個小插曲。葉挺想讓第25師73團參謀長、**員盧德銘擔任團長,但不能由他向張發奎建議,因他在軍政界有「色彩」(當時對**員和傾向**的革命人士易於引人注意的代名詞),張多半不會同意,他就找25師參謀長張雲逸。張雲逸是參加辛亥革命的粵軍前輩,為人敦厚,有長者風度,在4軍中影響很好。葉挺請張雲逸去同張發奎談,果然,張發奎同意了。盧德銘赴任前,中央軍委負責派遣工作的聶榮臻親自向他作了交待,要他「掌握好這支部隊,不斷擴大黨團員數量,提高全體官兵的革命覺悟」。那時,團長有委派連排長之權,由**員任團長,這個團基本上就被我黨掌握了。

1927年7月,第2方面軍東征討蔣,警衛團因尚未編齊,暫留武漢。「八·一」南昌起義后,警衛團利用張發奎的名義,乘船東下,欲赴南昌響應起義。行到湖北陽新,因張發奎態度騎牆,遂改道江西武寧。在武寧,得知南昌起義軍已南下,遂去修水待命。9月初,根據湖南省委的決定,該部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1團。

廣州起義是廣東省委發動工人與軍隊一起進行的,軍隊有2個團屬鐵軍系列,即第4軍軍官教導團和警衛團,這兩個團都是我黨掌握的部隊。教導團前身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時,唐生智企圖解除這支武裝,后經葉劍英向張發奎建議,將其改編為第2方面軍教導團,由第2方面軍參謀長謝膺白兼任團長。當時這個團里尚有100多名沒有暴露身份的**員,全團的教育、行政等,主要由**秘密黨組織掌握。南昌起義后,張發奎曾再次將該團武器收繳,並排除了已暴露身份的**員。這時,葉劍英利用張發奎、黃琪翔對他的信任,自薦當教導團團長,經過巧妙的工作,再次發還武器,保護了這支革命武裝力量。

第4軍警衛團是1927年11月以後在廣州新組建的,開始成分較複雜。當時,張發奎和李濟深為爭奪廣東而混戰,我黨利用這一機會,準備廣州起義。為了加強武裝力量,黨組織交待葉劍英,讓他利用第4軍參謀長的職務,擴充並掌握4軍警衛團。葉向張提出擴編警衛團的建議,並推薦**員梁秉樞任團長,張發奎同意后,葉又安排張詩教、陶劍寒(陶鑄)等一批**員到警衛團任職,並將300多名曾參加省港罷工的工人招進該團,編為第3營。廣州起義時,教導團全部和警衛團第3營,共約2000人參加戰鬥,擔任了主要方面的作戰任務。

三大起義是我軍創建的開端,起義的武裝力量是我軍最初的主要來源,他們多屬鐵軍中建立了我黨組織的部分。所以,說起人民軍隊的淵源,不能不溯到鐵軍。而且人民軍隊初創時,連名稱也是借用鐵軍的,井岡山朱德、**部,湘鄂西賀龍部,都稱4軍。抗戰時期,我黨將南方游擊隊改編,也是稱4軍。新四軍軍歌唱道:「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人民軍隊繼承了鐵軍之名,並將其發揚光大,成為舉世聞名的鋼鐵軍隊。我軍最早的一批高級軍事將領,也多出自鐵軍,在鐵軍中擔任過高級職務的有:葉挺、葉劍英、聶榮臻、周士第、張雲逸等。在鐵軍中擔任過中下級軍官的就更多了,如後來到江西蘇區的盧德銘、王爾琢、陳毅、劉疇西、賀昌、周子昆、**、粟裕、趙爾陸、范樹德等;到鄂豫皖蘇區的許繼慎、蔡申熙;到湘鄂西蘇區的董朗、孫德清;到左右江地區的徐光英(改名徐開先);到浙南紅13軍的胡公冕等;湘鄂贛蘇區的高泳生(曾任紅16師師長);湘贛蘇區的潭家述,等等。這些同志在紅軍建設中尤其是建軍初期,起了很大作用。他們具有不同程度的軍事經驗和軍事技術,有帶兵、練兵、用兵的本領,是創建紅軍的骨幹力量。此外,還有一些在白色區域做秘密工作的,如廖乾五,1930年在湖南作黨的軍委工作而被捕犧牲。24師政治部宣傳部長裘古懷,在奉化縣做秘密工作,1929年犧牲。

結論

鐵軍是中國大革命時代的產物。這時期,中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支持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孫中山又確定了三大政策,特別是強調中國革命要以俄為師,非學俄國不可。這樣就促進了民主革命的發展。這時期,國共兩黨開始合作,蘇聯政府給予多方面的援助,五卅運動及省港大罷工,東江和廣州附近農民運動的大發展,北方革命運動的興起等等,使廣州革命政權得到了新的血液。在這塊土地上應運而生的第4軍的指戰員,有了革命理想,為一個共同的目的而戰,同仇敵愾,所向披靡,時勢造英雄。沒有這個時代,「鐵軍」是不可能產生的。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在階級社會中,任何戰爭,不會沒有政治原因。根據馬列主義原理,政治又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戰爭與政治密切相關,又是不同範疇。戰爭本身有其自身的規律。鐵軍在進行革命戰爭時,打得好。分化以後,各系統在戰爭中多數打得好,因為他們在戰術、技術和戰鬥進程以及軍事行政管理等方面,都能把握其自身的規律。但是,戰爭究竟是為政治服務的。北伐時期,無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都為完成民主革命而共同戰鬥。反映在軍事上就是鐵軍能戰必勝,攻必克。大革命失敗,國民黨破壞統一戰線,國共分家,鐵軍也隨之而三分。無產階級領導的鐵軍,堅持民主革命,而資產階級領導的鐵軍,參加軍閥混戰;鎮壓革命人民並「圍剿」人民軍隊,這樣就使戰爭的性質變化了。前者是正義的,在長期革命戰爭中,也經過若干曲折,終於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後者是非正義的,最終是會失敗的。

鐵軍之所以威名大振,還在於軍事政治訓練有素。首先是這支部隊繼承發展了中國歷史上優良的軍事傳統,吸收了外國先進的軍事思想,並在孫中山長期的軍人精神教育的感召下,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和政治訓練。除有自己訓練幹部的西江講武堂外,還吸收黃埔軍校的經驗,向部隊講解當時比較先進的戰術。他們要求嚴格訓練,刻苦耐勞。以「鐵腿、馬眼、神仙肚」自勵,日行百里,並不稀奇。他們組織行軍,井然有序,我聽一老兵說,戴戟團長規定起床到集合為一小時,他把從起床到集合許多事務,合理安排。不能起早,起早了,休息不好,浪費精力,遲了就不能按時出發。這說明他們的時間觀念非常強。第二,鐵軍的紀律好,管理嚴,要求不嫖、不賭、不吹(抽鴉片),不強佔民房,不強買強賣,借群眾的東西要還,那時漢口《民國日報》常有記載。鐵軍行軍多為露營,1927年夏在河南打仗時,只要不下雨就在村落旁的小片樹林露營,這樣有利於管理和安排生活。駐軍時按計劃進行操課。第三,鐵軍的政治工作是國民革命軍開展得比較好的,他們有一套開展政治工作的組織機構,如政治部、各級黨部、軍師設黨代表,團、連均設政治指導員,還有一套政治工作辦法,每到一地,刷標語,搭台演講,召開群眾會議,或與群眾組織聯繫,宣傳革命道理。士兵要讀《國民革命軍士兵讀本》,在參加連黨部會議中(官兵都參加國民黨)有發言權。以團為單位的總理紀念周,是團長、團指導員或上級派人來講政治問題和作宣傳的好時機。連隊經濟公開、賞罰公開、用人公開。官兵之間雖然薪餉有別,但大都認為自己是革命的,有一定的革命自覺性。有些軍官有打人惡習,但輿論不贊成,政治工作人員也抵制,他們還重視戰時政治工作,利用刊物,及時宣傳殺敵戰績和奮鬥精神。將士犧牲,召開追悼會,懷念死者,激勵部隊,使全軍官兵同仇敵愾,共赴疆場。

鐵軍的政治工作,是整個國民革命軍政治工作的一部分,這個傳統也為後來的人民軍隊所繼承並加以發揚。抗戰初期,**同英國記者貝特蘭談話時說:「那時軍隊設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這種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的,靠了這種制度使軍隊一新其面目。一九二七年以後的紅軍以至今日的八路軍,是繼承了這種制度而加以發展的。」(《**選集》第2版第2卷第380頁)這對人民軍隊政治工作承前啟後的關係,作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闡述。

鐵軍的後勤工作也頗具特色。他們之所以能所向披靡,後勤保障有重大作用。鐵軍向北洋軍閥控制的兩湖進軍,主要是靠廣東革命根據地的供應。當時廣東發行的紙幣,在湖南地區都通用。鐵軍沿廣東出發到武漢,都用廣東紙幣或部分現金,就地購買軍需品和薪餉。在重要進軍道上設立兵站,使後續部隊得到部分供應。由於鐵軍紀律好,不拉夫,不擾民,買賣公平,群眾擁護,行軍作戰中吃穿都不困難。武器方面,沿廣東出發,鐵軍裝備整齊,一人一支步槍,帶兩百發子彈。進入兩湖,軍隊擴大,都取之於敵。打到武漢,這裡有早負盛譽的漢陽兵工廠,我黨在這個工廠的工人運動,本有基礎,北伐軍一到,革命情緒高漲,立即得到大批彈藥供應。

第4軍博得「鐵軍」之名,是同他們的領導人陳可鈺、陳銘樞、張發奎、廖乾五、蔣光鼐、葉挺、黃琪翔、蔡廷鍇等有直接關係。這些人多數是知識分子,受過較完備的軍事教育,久隨孫中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忠於民主革命,追求進步。作為革命軍人,他們的素養、氣質都較優良。張向華之蹈歷無前,陳真如之指揮若定,蔣憬然之謀定再戰,葉希夷之勇冠三軍,黃琪翔、蔡賢初之立馬疆場,廖乾五之善於政治工作,加以蘇聯軍事顧問善於籌劃,等等,歷史傳為美談。鐵軍之名是在他們指揮之下打出來的,加上廣大官兵的奮勇犧牲,使他們的才能得以施展。北伐戰爭中的突出戰績正是他們指揮藝術的體現。「鐵軍」的光輝稱呼,博得當時社會各界和歷史的承認。這是在時勢造英雄的前提下,造成了英雄造時勢的壯麗局面。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新中華之抗日鐵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新中華之抗日鐵軍
上一章下一章

歷史背景:鐵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