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8章 第四次交鋒!
太和四年(230),曹魏以大司馬曹真為首,包括大將軍司馬懿等人率領數路大軍出擊,攻取漢中,討伐諸葛亮,然而這一戰卻無疾而終,曹真趕了一個月的路都沒能看見諸葛亮就被迫退軍了。
而在蜀漢方面,諸葛亮派魏延、吳懿等人再次北伐,並且擊敗魏軍的了郭淮、費曜等人,這也是諸葛亮時代蜀漢第四次北伐,其中諸葛亮本人並沒有親自北上。
【曹真來襲】
歷史上曹真出兵方向從曹魏方面記載來看,應該是從子午谷討伐漢中,不過在《蜀志》里有其他的記載,和《魏志》並不一致。
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三國志·後主傳》
真以八月髮長安,從子午道南入。司馬宣王溯漢水,當會南鄭。諸軍或從斜穀道,或從武威入。——《三國志·曹真傳》
《蜀志》支持曹真從斜谷路線討伐漢中,曹魏分三路大軍討伐,分別由曹真、司馬懿、張郃率領。而《魏志》認為曹真是從子午谷出兵,曹真率領一路,司馬懿率領一路,其他將領分別從斜穀道,或者從武威出兵討伐諸葛亮,也就是說曹魏至少分兵四路討伐。至於當時情況具體什麼樣,目前已經不好確認了。
不過有一點很明確,曹真這次出兵,規模是很大的,軍事最高統帥曹真和司馬懿均親自出馬,曹魏集團可以說是傾囊而出。
在蜀漢方面,諸葛亮早在建興七年(229)冬,也就是第三次北伐后成功不久,曹真還沒有回到洛陽之前,諸葛亮就開始遷府營至南山下的平原,建築漢、樂二城,加強漢中防守。這也表示諸葛亮很可能早已經預料到了曹魏可能的反擊,並且做出了相應的防範措施。
得知曹魏大規模出兵后,諸葛亮一方面立即加強城固、赤阪等要地的防守,另一方面表李嚴子李豐為江州都督,防衛後方,要求李嚴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人,請求支援。
【被迫退兵】
因為各種原因,曹魏雖然多路討伐漢中,但實際上雙方交鋒的次數並不多,記載比較明確的只有曹魏先鋒夏侯霸那一路。
據《魏略》記載,因為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為蜀漢所擊殺,所以夏侯霸常常咬牙切齒,立志要為父親夏侯淵報仇雪恨。當時曹魏一路大軍從子午谷出發,以夏侯霸為先鋒。夏侯霸率軍前進至興勢圍(地名)。當夏侯霸安營紮寨在曲谷中,蜀漢在得知魏國先鋒是夏侯霸很快派兵對其進攻。夏侯霸第一次獨立作戰就不利,幸好夏侯霸還有幾分鎮定,親赴鹿角前指揮,積極防禦從而等到援軍到來,並最終解圍。
曹真率領大軍出兵后,因漢中艱險,會逢雨季,棧道遭雨水沖刷斷絕,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朝中大臣陳群、華歆、楊阜以及王肅等都上疏勸魏明帝下詔撤軍,至九月,曹真只得受詔撤退,司馬懿自西城鑿山開道,水陸並進,沿沔水而上,到達朐月忍,打下新豐縣。大軍屯駐丹口,也遇雨回師。其他將領也陸續撤退,此次軍事行動就這樣無果而終。
當時曹魏集團內部反對曹真繼續作戰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不僅早先就勸阻曹真出兵的司空陳群再次上書以為應宜詔曹真還師,少府楊阜、太尉華歆(注1)等人也上疏反對繼續北伐,明帝曹睿看到曹真停滯,認為大勢已去,遂放棄了繼續作戰的計劃,詔令曹真等人回朝。
當時朝廷內部之所以會掀起如此之大的反對浪潮,一方面是因為曹真大軍遭遇大雨無法繼續前行,前途不明。另一方面主要和曹真這次出兵獨斷專行有關係,畢竟曹真出兵一開始並沒有得到朝廷內部的認可,本質上是曹真私自出兵的,如果曹真作戰順利還好說,一旦出了問題,就很容易遭遇反彈了。
【蜀漢的反擊】
諸葛亮面對曹魏大舉來襲,一方面積極準備防禦,一方面令魏延等人主動出擊,大破敵軍雍州刺史郭淮和后將軍費曜。
建興八年(230),諸葛亮派魏延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雍涼地區,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后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
當時吳懿也隨軍出征,進入魏國南安郡內,擊破魏將費曜。吳懿因功受封徙亭侯,進封高陽鄉侯,並升任左將軍。
不過這次作戰蜀漢並沒有得到領地的記載,雖然擊敗了魏軍,但未能擴張自身的領土。
因為現在資料的缺失,並不能確定魏延等人出兵的具體時間,所以魏延等人有可能是在曹真等人退兵之後才出兵的。
【落幕】
自此諸葛亮時期蜀漢和曹魏的第四次交鋒告一段落,以蜀漢的大獲全勝而告終,這次對決,曹魏方面多路出兵基本無功而返,曹真所率領的主力部隊更是基本連戰場都沒有摸到就被迫退兵,而蜀漢軍隊不僅力挫了曹軍先鋒夏侯霸,還主動出擊擊敗了曹魏后將軍費曜和雍州刺史郭淮,取得了作戰的勝利。
但這一次作戰曹魏雖然敗退,卻也沒有傷筋動骨,主力部隊基本保存完好,所以諸葛亮並沒能藉此勝利扭轉對抗曹魏的僵持局面。
歷史上曹真此戰失利,首先是因為天時不利,曹真出兵后可以說基本大雨連綿,他的部隊連前進都成問題,戰鬥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不過這一點也可以說是因為曹真選擇的時間不對,像諸葛亮歷次北伐,除了第二次因為意外情況和這次為了反擊曹魏,基本都是在春季出兵的,從未在秋季發動作戰,這點說實話是曹真本人的責任。
其次,是因為諸葛亮提前已經有所準備,而曹魏內部爭議不休,大軍因為雨季部隊遲緩,所以造成了魏軍沒來,蜀軍已經等待良久,曹真沒有先機。
最後,漢中地理條件優越,易守難攻,無論是從子午道還是走斜穀道,都不好走。
注1:后遷少府。是時大司馬曹真伐蜀,遇雨不進。阜上疏曰:「昔文王有赤烏之符,而猶日昃不暇食;武王白魚入舟,君臣變色。而動得吉瑞,猶尚憂懼,況有災異而不戰竦者哉?今吳、蜀未平,而天屢降變,陛下宜深有以專精應答,側席而坐,思示遠以德,綏邇以儉。間者諸軍始進,便有天雨之患,稽閡山險,以積日矣。轉運之勞,擔負之苦,所費以多,若有不繼,必違本圖。傳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徒使六軍困於山谷之間,進無所略,退又不得,非主兵之道也。武王還師,殷卒以亡,知天期也。今年凶民飢,宜發明詔損膳減服,技巧珍玩之物,皆可罷之。昔邵信臣為少府於無事之世,而奏罷浮食;今者軍用不足,益宜節度。」帝即召諸軍還。
太和中,遣曹真從子午道伐蜀,車駕東幸許昌。歆上疏曰:「兵亂以來,過逾二紀。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聖德當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紹三王之跡。雖有二賊負險延命,苟聖化日躋,遠人懷德,將襁負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時動。臣誠原陛下先留心於治道,以征伐為後事。且千里運糧,非用兵之利;越險深入,無獨克之功。如聞今年徵役,頗失農桑之業。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使中國無饑寒之患,百姓無離土之心,則天下幸甚,二賊之釁,可坐而待也。臣備位宰相,老病日篤,犬馬之命將盡,恐不復奉望鑾蓋,不敢不竭臣子之懷,唯陛下裁察!」帝報曰:「君深慮國計,朕甚嘉之。賊憑恃山川,二祖勞於前世,猶不克平,朕豈敢自多,謂必滅之哉!諸將以為不一探取,無由自弊,是以觀兵以闚其釁。若天時未至,周武還師,乃前事之鑒,朕敬不忘所戒。」時秋大雨,詔真引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