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真假公主一
秦泰這一次和好友張居正會面可以說是十分的不順利,幾乎可以說是不歡而散。張居正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和藹可親,把秦泰當做自己親人的張居正了。當初張居正和秦泰成為好友雖然絕大多數的因素是因為他們志趣相投性格相近,但是也包含了張居正把秦泰當自己子侄看待的情感。張居正是家裡的長子,卻不是家裡最大的一個孩子,張居正的父親先娶了一個大家閨秀再迎娶了張居正的生母。也就是說張居正的生母不是張居正父親的原配而是填房,所以在張居正上面還有同父異母的三個姐姐。在古代男女結婚都比較早,女子十三四歲訂婚嫁人的比比皆是,男孩子也經常有十五六歲就已經是父親的。張居正最大的一個外甥只比張居正小六歲,秦泰當張居正的晚輩是綽綽有餘的。張居正一邊把秦泰當知己好友看待,卻在生活上把秦泰當自己的子侄照顧。那時候的張居正幾乎是寵著秦泰,張夫人也說張居正把所有的父愛幾乎都給了秦泰這個外人。秦泰在當時就算有一些不同的建議也會十分婉轉的提醒張居正,就像兒子勸誡父親那樣,張居正也會及時改正。
可是如今的兩個人無論是年紀和身份上,都有了巨大變化,這就導致了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漸漸成熟的秦泰看待問題越來越尖銳,而且眼光十分毒辣。每一句話,每一個問題都是關鍵所在,除非不說不然一開口就是切中要害。往往都是一些張居正不願意提及或者是正面回答的問題,把張居正弄得十分尷尬和狼狽。張居正自從當上了內閣首輔之後,無論是做事還是想問題都喜歡獨斷專行,已經很少有人敢這麼正面針對他的了。秦泰不是朝中官員,更加不是張居正的手下,所以敢直言面對張居正不想提及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不是張居正的錯,但是張居正多多少少起了一些推波助瀾或者放任不管的責任。不是張居正不想管,而是張居正不敢又不能管這些事情。其實說白了很簡單,這些問題當初秦泰和張居正就商量過,但是當時張居正不是內閣首輔,可以在一邊說風涼話。現在張居正是當家的一把手,不能把這些事情公開,更加不能在這個時候把問題挑明了。
所謂的問題不過於三點,吏治、朝野和河工。在大明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官員貪污的問題,地方衙門盤剝老百姓,中央六部衙門層層剋扣中飽私囊,皇室侵佔土地,與民爭利。這都是吏治上的問題,也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不過在大明朝更加嚴重,隨時有爆發的可能。張居正年輕時就已經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但是總是找不到解決的辦法。秦泰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對吏治的懲處決心。但是秦泰的行為讓他成為了官場的異類,不久之後秦泰成為了官場的公敵,秦泰一次次被打壓,最後被迫離開官場。張居正從原來的支持到後來的惋惜和同情,最後只好對秦泰不管不顧。從那時候起張居正其實已經背叛了秦泰,放棄了他和秦泰當初的理想,也就等於背叛了張居正自己。
朝野說白了就是官民之間的距離,特別是最大的官皇帝和老百姓之間的矛盾。老百姓每天為自己的生計忙活,為了不餓死幾乎拚命的掙扎。可是各級官府和皇室不用幹活就可以吃好的喝好的,而且隨時可以欺壓老百姓,這已經讓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不服氣了。這些年不是水災就是旱災,蝗災、瘟疫幾乎沒有斷絕過,可是朝廷的稅收依然要收不能少半分,更有一些地方反而加重了稅收。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交不上稅收只好賣地賣兒賣女,活不下去了就一家人一起死。這種事情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比比皆是的事情。不光一些土地貧瘠的地方有,就連魚米之鄉的蘇浙也經常發生。老百姓逼急了只好反抗,可是朝廷有軍隊養著。這些對付敵人不行的士兵們,對付起老百姓來可以說是手到擒來,大量老百姓被屠殺。雖然民亂暫時被壓制了下來,但是老百姓心中的怒火和怨恨不會消失,這種事情遲早會再一次爆發。不緩解官民之間的矛盾關係,是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的。
河工,看上去是一個工程問題,其實已經升級為整個朝廷最嚴重的一個實際問題。這些年來大明之所以不是旱災就是水災,蝗災和瘟疫經常發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治理好河水的問題。黃河和長江是兩條大河,也是許多問題的源頭。一些地方淤泥沉積不但影響到了水路的暢通,更加導致沿岸老百姓的安全和生活問題。舉一個例子,一段河水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的河水會帶動上游的泥土往下面走,泥水會來到中游,在中游的地方沉積。這時候只要做好疏通工作,不但可以保持河水正常運行,而且可以保證上下游的安全。可是要是不注意的話,中游就會淤積泥沙,下游的水位就會下降,上游的水就會在中游大量滯留。這時候要是遇上雨季或者其它問題的話,中游就會發生水災。中游的水下不去就會反過來往上遊走,上游的水加上中游的水反上過來,這就是反噬,災害比一般的洪水還要嚴重。而下游也會因為缺水導致收成不好,甚至於是旱災。無論是水災還是旱災,只要死了人就會有瘟疫,病菌很難控制,所以瘟疫會大面積傳播。糧食絕收或者水源不充足的時候,也是一些動植物難以生存的時候,所以一些動植物只好和人類爭奪食物。蝗災就這麼形成了,大量蝗蟲為了生存,為了能夠活下去只好來吃莊稼。蝗蟲生殖力強,數量多,每每過境就會造成大量莊稼的損失。只要保護好了生態,讓蝗蟲這種有害的動植物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就不會影響人類的正常生活。所以只要治理好河道,這些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這個問題十分簡單明白,但是為什麼就是治理不好河道呢?問題出在管理河道的河道衙門和地方官員身上。河道衙門是在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時期成立的,身為老百姓出身的朱元璋深知老百姓的疾苦,所以建立了這個專門管理河道事務的衙門。專門負責管理包括黃河長江在內的所有河流的治理工作。主要任務就是清理河道上的淤泥,疏通河道,朝廷每年下撥經費僱人做工。這個衙門權力不小,可以調動的人手也不少,為首的長官是朝廷指派的從二品現任官員。在當時一省的行政長官也不過是正三品的布政使而已,也就是說這個河道長官的級別比任何一個省的長官還要高。河道衙門為了表現成績,為了讓當時的皇帝高興當然會盡心儘力。但是不久之後他發現自己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要是這樣不但沒有事情做了而且會導致河道衙門沒有存在的價值。他就開始慢工出細活,名義上是注意安全和節省,其實是想辦法保留河道衙門一直存在下去。不久之後這個河道衙門的第一任長官發現這個河道淤泥不會一次性解決,就算清理了也會馬上在幾年內又淤積。他就一邊繼續磨洋工,一邊向上級建議永久性設立河道衙門。朱元璋是一個務實的皇帝,深知這個工程的巨大和艱巨,所以答應了這個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