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大發展
這一年八月初,長安女子紡織學院成立,並且開展秋招,前後報名的學生共有一千三百餘人。
這還是在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篩選的情況下,若是照單全收,怕是三千人都不止。
一下子招收了這麼多學生,昇平坊那邊的新校區又還沒有建設起來,無論是教室還是宿舍都很緊張。
為了緩解眼前的壓力,羅用讓人初選了近五百人到羅氏機器坊,因為先前有不少學生都到河南道修橋去了,所以就騰出了一些空間,再說今年秋里,機器坊原本也是預備要進行一次秋招的。
待到那些修橋的學生歸來之時,機器坊那邊肯定又很擁擠了,屆時紡織學校這邊的校區可能也已經修建得差不多,於是就又有一些學生需要迴流。
將來究竟那些人在機器坊,哪些人在紡織學院,全看她們自己的表現,這兩個學校是相互流通的,隔一段時間就會進行一次篩選調整。
機器坊那邊培養的是工程師,以及研究人員,還有少量專心學術之人。而女子紡織學院這邊,則是主要培養紡織方面的技術人才。
這二者的差距相當大,在靈活的篩選機制之下,屆時競爭肯定也會很殘酷。
對於這個機器坊,羅用是寄予了厚望的,希望它能培養出一批傑出的女性工程師。
很多學生的基礎都是很差的,要在短短几年之內獲得飛速的成長,這不僅要求她們擁有過人的資質,還要付出超出常人數倍的努力。
很多人現在都還沒有發現,由於羅用這個變數,那一場原本應該發生在十八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穿越了千年,來到了公元七世紀的這一片土地上。
自從蒸汽機成功應用在紡織產業中的那一刻起,一切便已無可阻擋。
所謂第一次工業革命,便是蒸汽機的出現,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人們原有的生產生活模式被打破,它所代表的意義太多太多。
若是僅從女性的角度上來說,那便是各種工廠如雨後春筍一樣出現在全國各地,大量的用工需求,使得女性們可以輕易獲取到一個工作的機會,這就代表著她們可以自力更生,不再需要依附於男性而生存。
而權力的爭取,地位的提升,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要從脫離依附開始。
很多人眼下都還沒能看清這些大趨勢,而羅用卻看得很清楚,可以說這一切都是他親手促成的。
既然看得清楚,自然也就要盡量在這些形勢中佔據有利位置,比如說興辦作坊,修橋鋪路,盡量在各地打好基礎。
再比如說有意識地和女性群體建立更加緊密友好的聯繫,為更多有勤奮有資質的女性提供成長的養料和上升的機會,從而獲取她們未來更加強而有力的支持。
近日,長安女子紡織學院正在修建屋舍,工部有人來尋羅用,道是要與他相幫。
羅用知曉這是工部要培養建房的人才,他也同意了,只是提出一個要求:「我那紡織學院皆是女子,若有那諸多男匠人進進出出,怕是於她們的名聲有礙,爾若是有心相幫,便尋些女匠人過來吧。」
不幾日,工部那邊果然就安排了一群女匠人過來,數量竟很不少,聽聞其中一些乃是這幾日臨時從別處調來。
之後這些女匠人們便在女子紡織學院住下,參與到這裡的房屋建設之中。
唐初這時候,女子的地位並不十分低下,各行各業皆有女性參與,即便數量不多,但總還是有的。
自宋代以後,才逐漸生出了許多忌諱,道是女子晦氣云云,這也不能摸那也不能碰的,宋以前,反倒少有這些陋習。
「……快些快些,晚飯前需得把這些磚都搬完,明日里又要再來一批。」
「怎的又是這般沒氣力的模樣,方才吃過了中午飯,可是又餓了?」
兩名女匠人從未完工的屋子裡走出來,見門外一群紡織學院的女學生正在搬磚,卻是一副有氣無力地模樣,便笑著催促她們快些幹活。
這兩名匠人一人身著短打,一人身著胡服,皆是工部那邊安排過來,來了沒幾日,倒是已和這邊的小娘子們打成一片。
「又累又餓,怕是有些干不動了。」一名小娘子哀叫道。
「那便歇息吧。」這時候屋裡又出來一名娘子,二十齣頭的年紀,那一身灰色衣裳讓人一看便知她是羅氏機器坊的人:「歇息一刻鐘,用些麵餅清水。」
「你們這裡幹活倒是輕鬆。」那著胡服的女匠人笑道:「擱我們那裡,哪有這樣的,早晚各一餐熱飯,中午便也只啃幾口餅子了事,你們這兒中午頭還有一餐熱飯哩,竟是還餓。」
「這般大的歲數,確實容易餓些。」另一個穿短打的婦人笑道。
「這些個女學生,每月里也就輪流做一旬的活計,怎的就這般容易累了?」那胡服女子又道。
不多時,便有小娘子從食堂那邊抬了一筐餅子過來,一邊走還一邊叫喚:「哎!今日做的是嫩玉米南瓜餅!」
樓上那些正幹活的人一聽這話,忙探頭出來看:「今日吃嫩玉米南瓜餅啊,快去弄些過來,快去快去。」
也就那一會兒工夫,旁邊幾處正在施工的人群也都紛紛得到了消息,一群女子撒丫子往那食堂奔去。便是因著今日吃的是嫩玉米南瓜餅,若是雜麵餅子,便不會這般積極。
今秋長安城中的嫩玉米和南瓜皆是不貴,就是這餅子做起來很有幾分麻煩,要把嫩玉米粒用刀削下來放在石磨之中磨碎,再和切塊煮熟的南瓜肉放在石臼之中舂搗,搗得勻了,再捏成一個個圓餅子,放在熱鐵鍋上炕熟。
這餅子炕起來也是很香,吃起來更是甘甜,那邊離得近一些的正在上課的學生們方才已經聞著香味了,這邊工地上離得遠些,倒是沒聞著。
這時候不少人正嗷嗷往食堂跑,她們這些已經拿到餅子的,便各自取了一兩個,坐在磚堆邊吃了起來。
沒有草席胡凳也不要緊,拿幾個磚塊墊一墊便坐了,有些小娘子實在累得狠了,身上的衣裳又早已髒了,乾脆也不講究,盤腿就往地上坐。
這時候屋裡樓上的,又陸陸續續走出來不少女匠人和女學生,女學生有機器坊的也有紡織學校的,穿著不一樣的衣裳,很容易辨認。
「你們這些小娘子也莫要嫌累,跟著機器坊這些娘子們好生學些技藝,將來不定便能掙了大錢去。」那名穿胡服的娘子一邊吃著餅子,一邊又與那些年輕小娘子們說道。
「我們是來學紡織的。」一名小娘子回嘴。
「你可莫要冒傻氣,學紡織哪有學建房掙錢快,你且看吧,待過些時候,這長安城中不知還有多少人家要起高樓哩。」
「倒也未必,紡織若是學得精進,也能掙錢。」
「那可不,聽聞先前機器坊那邊一名小娘子因為改進了紡紗機,可是得了許多獎金。」
「……」
「我瞅你們幾個也是有才幹的,怎的這一次竟沒去河南道修橋?」
「那時候機器坊那邊正在建房,走不開。」
「倒是了,剛好又叫你們趕上紡織學校這邊的活計,這活計做得好了也能掙名聲。」
「你們是怎麼成了女匠人的?」
「能有什麼法子,耶娘便是匠人,夫家亦是匠人,我自然也就成了匠人,家裡多一個人做工,好歹多得一份工錢。」
「還有這人,男人病倒了,她便只好把那些個傢伙什撿一撿,自己出來上工了,也是多虧了其他匠人照拂。」
「還有那人,她家沒有兄弟,她那阿耶自小便把她當男兒養育,甚手藝活都教與她,倒是個能耐的,不過她學的是木工,哈哈哈哈,鋼筋水泥這些個並不懂,也就能幫你們做做門窗。」
「羅縣令也是稀奇,怎的竟要給這些屋子開這般多的窗戶,一面牆壁就要開三個連排的大窗戶,幾乎沒餘下多少牆面,皆被窗戶佔了去……」
「……」
「開工了開工了!」不多時,便聽不遠處有人吆喝。
「哎開工了開工了。」這邊的人連忙也站了起來:「把餘下這些活計做做完,便能吃晚飯了啊。」
這邊廂,紡織學院里的女子們幹活的幹活,上課的上課。
那邊廂,周鑫正與羅五郎討論後勤方面的事宜,說到學生們今年的冬裝問題,周鑫便問五郎:「這兩日天氣漸涼,待你今日回去,記得問一問阿枝她們,這批冬服可是做好了?」
「也就這三五日的工夫了吧。」五郎答道:「前兩日原本夠數了,卻被查出一批做工不好的,也是趕工趕得急,疏忽了管理,如今正在補救。」
「她們那個作坊剛剛籌建,這也是常有的事。」周鑫亦道。
「那些做壞了的衣裳,如何處理了?」過了一會兒,他又問道。
「能改的便改了,不能改的便拆了做手套襪子,布頭也都被拿去縫了鞋底,那些個針線功夫稀疏的婦人,便叫她們從這些個小玩意做起。」五郎對這些事情倒是知道得頗詳細。
話說阿枝和黃香蘭早前是從長安城那些個成衣鋪子里拿活做,後來工學和機器坊需要統一服裝,她們便把那活兒給攬了。
這兩人從工學與機器坊接了訂單,再去尋相熟的成衣鋪縫製,收貨的時候再做好質量把關,如此掙些中間錢。
後來長安女子紡織學院成立,這邊也要做衣裳,阿枝和黃香蘭兩人合計著,工學、機器坊、女子紡織學院,這三個地方一年到頭的訂單加起來,已經足以養活一個作坊了,於是她們便合辦了一個成衣作坊。
黃香蘭把他家那個出租的院子收了回來,阿枝每月付給她一半的租金,算是兩人各自出資一半,其餘的投入和產出,亦都是對半平分。
她們原本也只是打算做做這幾個學校的訂單,沒想到這個作坊剛辦起來沒多久,竟有兩個胡人來下訂單,要的乃是和機器坊的服裝相近的款式,只是布料用得更好一些。
阿枝與黃香蘭二人初辦作坊沒有經驗,這一下子兩個大單擠到一起,又是買布又是趕工的,很有幾分忙亂,她們手底下的那些僱工為了多趕活計多掙工錢,便也有些草率行事,於是這才出了岔子。
話說這兩年的長安城,生意似是尤其好做,甚物什都有人願買,許多大大小小的作坊,也都紛紛冒了出來。
早前聽聞有一個小娘子做了花皂在鋪子里寄賣,原本也是小打小鬧,不過就是為了掙幾個小錢,為自己添些嫁妝,不想竟被一個外地來的商賈看重,也是下了一筆很大的訂單。
後來那小娘子家裡的幾個女眷合力,前後幾日的工夫,便在自家旁邊開起了個花皂作坊,聽聞如今也是經營得不錯,最早與她們下單的那個外地商人,現在時常還會有返單,人說他從長安城買了貨去,也是運去別處轉手賣給外國來的番商,過一下手,便能賺得不少差價。
這些胡商買貨,往往並不十分關心這些商品是不是價廉物美,他們更多時候考慮的,是這些物什運回國以後轉手賣掉,能不能賺大錢。
所以長安城這些大小作坊在和胡商們打交道的時候,便常常可以接到一些利潤很高的訂單,引得城中不少原來沒有想過要開作坊的人,也都紛紛開始考慮要開作坊了。
待到這一年冬天到來的時候,長安城中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早前長安城中有人組織了一個運貨的隊伍去往嶺南,在嶺南當地購買了大量的荔枝龍眼罐頭,然後在那邊的港口裝船,沿著海岸線去到江南沿海,再沿江河渠運輾轉到了洛陽,最後從洛陽上了鐵軌,一路運到了長安城外。
這批荔枝龍眼罐頭數量極大,它不僅衝擊了長安城中原本價錢奇高的荔枝龍眼罐頭市場,也讓許多長安人生出了想要去往嶺南運貨的念頭。
羅大娘也與二娘四娘兩人商議,要一起組織一個隊伍去往嶺南買貨。
剛好二娘子過些時日又要下江南,屆時便由她在江南沿海組織一個船隊,出發去往嶺南。
對於這件事,羅用也是贊同的,就算不圖能掙多少錢,在這種大發展大浪潮之下,好歹也不能掉隊。
嶺南那邊的市場確實是不容小覷,再者,若要發展海運,也需先從近海運輸開始培養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