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1.第941章 番外 授課(六)
第941章番外授課(六)
趙昉一下子就睜大了眼睛,脫口便道:「難道哭也有用不成……」
顧延章隨手撮起面前不小心跌落出來的幾粒黍子,道:「我少時性子大,又排行最末,極得祖父母溺愛,眼淚一流,沒道理也變成有道理了。鬧到最後,還是兄長被教訓了一番,只好同意叫我一日只花半個時辰去種地,也沒怎麼用力管了。」
聽得「性子大」三個字,趙昉一下子就想到了張璧,他目光微閃,連坐姿都放鬆了兩分,自己卻全無知覺,恍了一下神,才又在心中算了算,道:「一日只有半個時辰,怕是不夠用吧?黍子倒還耐旱些,麥子總要費心打理,又是在延州……」
種田這一年,趙昉雖然沒能得到多少收成,不過說起稼穡之道,已經很煞有其事了。
小皇帝要給先生留面子,話自然說得客氣,顧延章這個做先生的卻坦率得很,道:「正經穀物自然種不好,不過我那一陣子或三五日、或小半月,就會做個樣子去施肥澆水,管得那一地雜草倒是長得又高又整齊,最後割了幾把,挑出來好的給家裡長輩插瓶了——我祖母還誇那草生得甚是翠綠壯碩,帶著一股青草香,尋常奇花也比之不如。」
趙昉簡直聽得目瞪口呆。
做兄長的管教弟弟,反而被長輩教訓;做弟弟的種田種出一地雜草,還能給硬生生誇出花來。
他年紀小,見識少,當真是頭一回這般大開眼界,忍不住開口問道:「不知那位兄長現在何處?」
顧延章並不答話,只把手心的黍米倒回米堆里,道:「比起微臣當年半途而廢,陛下而今行事有首有尾,已是種得五穀,雖說熟成並不多,若是明年再來一回,單選其中一二穀類,自不會同今次一般罷?」
種了一年地,背都要駝了,趙昉累死累活的,一肚子辛酸淚,只是真正自己親力親為過,他反而謹慎起來,在心中認真盤算了半日,方才道:「我那原來的田地左近雖然有井,卻並無河流,水稻怕是難種好……」
他一項一項把今歲種地時遇過的問題列了出來,最後得出結論,道:「除非只種黍子,才幾分把握……」
顧延章問道:「陛下可曾吃過黍子飯?」
趙昉搖了搖頭。
顧延章不置可否,只給他布置了另一樁事,即以十年為一期,比對大晉建朝以來,京畿之地歷年五穀產出數目同比例。
***
顧延章只提了一下,趙昉察言觀色,已是把兩件事情都放在了心上,當晚就點了要吃黍飯。
黍子雖然也是五穀之一,京畿之地拿它作為主食的卻並不多,大多用來釀酒或做點心。
都說由奢入儉難,趙昉從前在秦王府吃過大苦,剛入京時的日子也十分艱難,可入宮之後,楊太后簡直是把他放在眼睛里也不覺得疼,尤其在飲食上,更是精心照料,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吃習慣了精米,此時一筷子黍飯入口,趙昉就覺得那口感粗糙得很,嗓子眼裡還略有些癢。
他初時只覺得味道不太好,然而連著吃了幾日之後,消化上就有些不太妥當起來。
太醫院日日給天子請平安脈,很快就察覺出不對,報給了楊太后,又回頭去查核飲食,沒多久,就把黍飯這個不好消化的罪魁禍首給拎了出來。
楊太后少不得來問兒子,又勸他道:「陛下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脾胃也不好,黍飯不能日日吃——怎的忽然起了吃黍飯的念頭?」
趙昉連忙答應下來,先認了錯,然後才把前幾日課上的事情說了,又道:「母后,我按著先生所說查對宗卷,發覺若是種黍子,一畝田一年才能得百多斤,養得再好,也不過兩百餘斤,與之相比,好好種麥子、水稻,所產所得至少能翻一倍有餘,味道也好,價錢也高。」
這種稼穡的細節,楊太后沒有種過地,單獨靠看這一年兩年的奏章,自然不清楚,便問道:「水稻便罷了,要有水田才能種,只是他們為何不種麥子?」
趙昉便道:「中原麥子秋種而春夏收,黍子春種而秋收,兩者並不怎的相礙,可西北土地貧瘠乾旱,麥子難生,只合宜種黍子,當地往往一戶通全家之力,也只能勉強夠一年之食。」
他頓了頓,甚是感慨地道:「母后,兒臣原聽范相公說,尋常農人家,積三年之餘,方能得一年之食,當時雖是也覺得農人苦,卻不知為何會這樣苦,總覺得是不是其中也有他們自己並不上進的緣故,只是這話甚是不妥當,並不敢問,也不好說。今次自己種過地,才知農人之苦,雖然也有自身緣故,卻多為上天所限。」
「一樣是辛苦勞作,鳳翔府一戶人家一年一畝地只能得黍米兩三石,太原府的農人能得小麥七八石並黍米兩石,江南東西兩路精耕細作,一戶人家能得稻米十餘石——難道鳳翔的農人,便不想種麥子、水稻?不過先天不足罷了。」
楊太后在朝前殿中忙了一日,實在是心力交瘁,可眼下見得這名義上的兒子同自己說農事,即便礙於年齡、閱歷所限,很多內容只是流於表面,可他那憂心國是,一心為民的模樣,卻如同靈丹妙藥一般,撫慰了她疲憊的身心。
她心有所感,自然也有所表現,看向兒子的目光越發柔和起來,道:「我兒心繫百姓,此乃明君所為——那可有什麼解決之法?」
趙昉有些赧然,想了想,卻還是道:「兒臣查閱百年以來各州縣宗卷,除卻大災、大難,各地田畝所產糧谷,多是十分平穩,並無多少變動,只有兩回,數年之中,卻叫江南東路、太原府的田畝產量增加了三成、兩成有餘,頭一回是先祖太宗年間,交趾進貢了稻種,而今名曰占城稻,朝中發往江南東路試種,后一回是有農官進獻了新麥種,發往太原府試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