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5.一些無趣的碎語
一些無趣的碎語
《嬌術》的開篇脫胎於一個很多人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宋太祖趙匡胤「千里送京娘」。大概說的是趙匡胤少年時偶然救了落難少女趙京娘,與其假扮兄妹,一路護送她回京(是不是很眼熟~)。
這個故事的最後,趙家想把京娘許配給趙匡胤,後者卻覺得這會污染了自己的義舉之心,一口拒絕了。
然後京娘就「妾今生不能補報大德,死當銜環結草」,當即投湖自盡。那個湖據說今天還成為一個景點,在河北邯鄲……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件事情匪夷所思,裡面充斥著各種封建糟粕思想,令人嘆惋痛惜。
我當時就想,如果一男一女因故結伴同行、同住,他們常年相處、年齡相近、志趣相投,彼此還相互尊重、體貼,發展出感情的可能性,應該是很大的。
於是就有了清菱跟五哥。
所以薊縣篇跟延州篇,五哥的大原型之一是趙匡胤。
這一位出身武官之家,少年時據說很有幾分紈絝,因為父親官位不高,只能蔭庇一兩個兒子,所以他就自行往外尋找出頭之地。
歷史上的趙匡胤,先後投奔父親故交復州防禦使王彥超、隨州刺使董宗本未果,最後投了樞密使郭威(後來的周太祖),並在其「被擁立受禪」過程中表現突出,漸漸得到重用。
再然後就是大家都倒背如流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了(恍惚記得有史學家笑稱,郭威明明是黃袍加身的原創者,結果變成了給趙匡胤綵排,現在後世提起這個詞,大部分人想到的都不是他,算是很可憐了)。
《嬌術》里陳灝,影射的就是趙匡胤當時投奔的郭威。
但是我只想要一個輕鬆的愛情故事,所以五哥自然不可能當皇帝,也不可能只走武將之路——畢竟作者本人不擅長,也不太喜歡寫戰爭戲。
於是就有了文官線。
文中每一個大情節,基本上都能在歷史上找到對應的原型(前些天想向我要「解釋」、以及部分其他社交平台有質疑的朋友可以來看這裡,礙於篇幅,我已經把一小部分參考過的資料截圖/拍照放在微博,ID也是「須彌普普」,除了《宋史》、《宋會要輯考》這些太長的不看也罷之外,其他史料或者文獻建議從頭到尾掃完標題,就知道我「借鑒」的是哪些片段了)。
五哥官職的升遷路,參考的是宋庠、杜衍(這兩者最多)、韓絳、章惇、富弼、王安石等等,都是與宋一朝非常有名的人物。每個朝代的架構都很大,我選了幾個有代表性的模塊來寫,比如州官(通判)、轉運司(轉運副使)、提刑司(提刑副使)、都水監司(同判都水監事)、三司(三司副使)、學士院(修赦)等等,本來還有漕運、鹽業是要詳寫的,最後因為各種原因,還是一筆帶過了。
而他所出政績的原型,還包括劉彝(福壽渠)、沈括(導洛通汴、分層築堰)、郭逵、趙卨、狄青(熙寧/邕州之戰)、富弼、韓琦、現代災后重建/各地市級工作報告或通知(流民營、災民營)、杜衍、薛向(民爭我公、轉運之道)、張詠(治胥吏——這一位同時也是小鹿的原型之一)等等……
詳細舉一兩個例子的話,譬如贛州篇,五哥任上做的事情,參考的是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制定的《守課令》,分別是「一曰宣詔令,二曰厚風俗,三曰勸農桑,四曰平獄訟,五曰理財賦,六曰興學校,七曰實戶口」。
為了增加說服力,對於朝廷要具體考核每一項的內容,文中都設置了相應的小情節來詳寫,於是有了白蠟蟲、贛州判案、流民營、州學等等。而這裡清菱跟五哥任前走訪民情,是源於小時候看過的《尋烏調查》(作者是誰,應該不需贅言了)。
再到後文,五哥審訊陳篤才參考的是《訊問藝術》引言(中國方正出版社,廖福田著),兩次外任時的百姓送別,趙芮死後百姓宮門外祭奠,等等,也都有參考的原文。
原文自然比我的改寫或者化用高明無數倍,我已經把對應的部分在微博發出來了,感興趣的親可以去對照一下。
愛好歷史的朋友,在看本文的時候,應該也能發現不少熟悉的梗或者人物,比如張小鹿、范堯臣、黃昭亮等等,當然還有趙芮、楊皇后、張太后他們……
甚至番外里的韓若海和常安名,也確實是北宋太學生里頗為出名的人物。
當然,無論參考的原型、借用的姓名是誰,落筆的時候,人物都已經跟原本並不相同,除了相似的出身背景,他們有自己的性格、行狀,是獨立的、脫於原型的。同時,因為我不是專業出身,本身也沒有認識研究宋史的朋友,所以寫起來就很吃力,文中肯定會有很多謬誤的地方,大家如果看到了,煩請務必撥冗留言斧正。
《嬌術》連載了兩年多,起初我一直認為最多一百萬字可以寫完,然而不知不覺就拖到了這麼長。期間因為本人的能力問題,同時也有寫作狀態的原因,出現了情節緩慢,結構失衡,內容無趣冗長等等不足,不可避免的也有許多邏輯性的錯誤,還有不少朋友反映的感情線與劇情線割裂的情況,這些意見跟建議我都有收到,會在今後努力提升自己。
也謝謝大家對我的長久以來的支持,感謝每一個訂閱,每一個打賞,感謝每一個朋友給我的包容,對本文的認可:)
最後,再一次謝謝大家,陪我走了這麼長的一段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