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家村
?古思思不想再聽奶奶刺耳的叫罵聲,拎上爺爺給編的小竹籠,邁著輕快的腳步去村子後邊山口跟前打豬草。
七月的天很炎熱,清河邊柳樹隨風搖曳,滿目綠色,一大片竹子聳立在山間,知了聲聲,樹下開滿了一些不知名的小花,隨風拂來的淡淡花草香,深深呼吸一下,真的好舒服。
古思思家所在的村落叫古家村,背靠喬馬山,清河從村前流過。村中心有一棵挺拔高大、歷經滄桑的銀杏樹,樹齡據說已有好幾百年了。
夏天的時候,村裡的大人們都會在樹下乘涼、閑話家常,小孩子們則會聚在一起,在樹下玩耍、嬉戲,也會一起手拉手的去丈量大樹今年有沒有變的更粗壯了。
古思思最喜歡秋天的銀杏樹,時不時仰望那滿樹金黃,一陣秋風吹過,會帶下一地的金葉子,運氣好了還能撿到好多銀杏果子。
古家村有兩大姓,古姓和木姓,因為村子里古姓最多就叫古家村了。老一輩的人說,古木兩家祖上最早的掌舵人是異性結拜兄弟,早些年因戰亂逃荒來到這裡。
那時候這裡只有幾戶人家,這古木兩兄弟都是熱心腸,誰家有事都會幫上一把,兄弟二人又勤快再加上有遠見,為了以後不再四處逃亡、居無定所,就在此地落地生根,慢慢的族群擴大形成現在這個村落。
古思思爺爺祖上往前算兩代還是很有錢的,家裡院落很大,座北朝南,典型的北方民居。
古思思小時候經常聽爺爺講,以前家裡有高大華麗的院門,門前還有兩座石獅子,台階很高,院門內建有影壁,上面雕刻著福壽雙全的美麗圖案。
大門內兩側是耳房和客房,穿過一道垂花門便到了正院,正院有廳堂、長輩及當家人的起居室和小書房,正院后穿過一道拱門便到了廂房,廂房是給家裡小輩住的,在往後的後院是廚房、車馬房、柴房、雜物間及茅廁。
高大的院牆將前後整個院落圍了起來,院落之間迴廊相連,院內還種著一些花樹,後院留了一個小門方便馬車進出及採辦物品。
只是往日的繁華好似過眼雲煙,爺爺也只能在記憶中想念兒時的居所了。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家裡的院落也慢慢縮小成現在的前中后三院,毀掉的屋子拆了重修,正院卻儘可能的保存了下來,就現在這樣的情形在村子里也算數一數二的了。
沒了高大的院門,現在的大門只還是沿襲了北方民居的特色,門前的石獅子當然也沒有了,門內的影壁也有些破損,好在後來找了技藝高超的雕刻老師傅,重新修葺了一番。
正院現在是爺爺奶奶住的,中院住的古思思大伯家和三叔家,不過三叔他們大多不在家裡住,大姑小姑之前也是在正院住的。古思思老爸老媽被奶奶安排在了後院的沙子房。從住的就可以看出,古思思家的地位如何了。
古思思爺爺家除了自家的作坊,據說在別的地方也有很多產業。老話講「富不過三代」,到了古思思爺爺這輩,他爹就生了他一個,老人家早早就去了,他娘也改嫁給了同族分支的兄弟,後面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來往也不是很密切了。
古思思爺爺的本家同族兄弟還有三個,三人心眼多也特別喜歡佔便宜,尤其特別喜歡來古思思爺爺家打秋風,偏偏古思思奶奶這個人對外人忒大方,有點啥好的就給他們送去,導致他們更肆無忌憚了,經常來混吃混喝,吃完了還要打包,真的是極品親戚一群。
木家也是個大家族,祖上到了這一代,共有十個兄弟姐妹,感情比古家的好。兄弟姊妹之間都互幫互助,相處很融洽。
這些年,木家勢頭遠遠高過古家,就連村長都是木家人。不過這也是意料之內的事情,誰讓人家木家抱團發展呢。
古家人呢也就只有羨慕的份,有些素質不好的,私底下沒少說木家人壞話,只是這卻擋不住,木家確實比古家過得好的事實。
古家村還有幾戶外來姓,有的和村裡人相熟一些,有的不怎麼打交道。
比如村尾山邊上住的一戶崔姓人家,很神秘,院子不大卻樣樣俱全,在村裡也算極好的,只是崔家人不怎麼出來,每周都有人固定的把生活物品什麼的送到他家裡。
古思思以前也就是和小夥伴在山邊捉知了,遠遠見過一次罷了。此時的古思思並不清楚,重來一次讓她和這素未謀面的崔家人有了莫大的聯繫。
另外幾戶,古思思也不是很熟悉,只知道都是逃荒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