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之死篇

諸葛之死篇

8月,諸葛亮病篤。在CD的後主劉禪聽說后,急忙派尚書僕射李福往前線探病,並諮以國家大計。李福見了諸葛亮,談論了一番后就告辭離去。可數天後又再返回。諸葛亮道「我已知你去而復返之意」李福問「丞相一旦百年之後,誰可繼任」諸葛亮道「蔣琬」「那蔣琬之後呢」「費禕」「費禕之後呢」諸葛亮不答。

諸葛亮臨終之前,召見楊儀、費禕、姜維等人「我死之後就撤軍。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魏延不從命,你們也不用管他,大軍自發。我自有辦法除他」又給後主劉禪上了一道遺表「臣在CD有桑800株,薄田15頃。子弟衣食已無憂。臣死之日,當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8月,54歲的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軍中。楊儀秘不發喪,一面組織撤軍,一面讓費禕去見魏延,探聽虛實。

司馬懿聽說蜀軍退兵,便判定諸葛亮應該是死了。急忙率軍來追。姜維便讓楊儀反旗鳴鼓,主動殺向司馬懿,讓司馬懿誤判諸葛亮也許還沒死,蜀軍的退兵只是誘敵之計?便急忙下令停止追擊。楊儀得以從容的退入斜谷,這才為諸葛亮發喪。百姓為此還編出了一句諺語「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字仲達)」司馬懿聽說后自嘲的笑了笑「我能料生,不能料死啊」再下令去追,一直追到赤岸。蜀軍已經遠去,這才下令撤軍。回軍途中見到蜀軍營壘布置得法,不由嘆道「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陳壽在《三國志》中如此評價諸葛亮「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治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蜀漢大將魏延勇猛過人,善養士卒。每次諸葛亮出兵北伐,他都要提出自己的「子午谷奇謀」建議由自己率兵萬人齣子午谷,直接攻打長安,再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合,如當年的韓信北伐故事。但一生謹慎的諸葛亮絕不會採用此計。魏延便常常嘆恨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除此之外,魏延還特別討厭楊儀。楊儀為人干敏,是諸葛亮的好助手。軍戎節度,一決於儀。也許正因如此,魏延、楊儀二人才互相看不上對方,勢同水火。而諸葛亮北伐又正是用人之際,深惜二人之才,也不忍有所偏廢。

但矛盾始終存在。這一點,就連東吳的皇帝孫權也看得很清楚。有一次,他對來出使的費禕說「楊儀、魏延二人,都是有才無德的小人。哪一天若無諸葛亮,他二人必為禍亂。你們就不該防患於未然嗎」費禕答道「魏延、楊儀二人不和,是因他們的私人矛盾。他們沒有黥布、韓信那樣的野心。如今天下未定,也不好對他們棄而不用」

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就對來探他口風的費禕表現出了強烈不滿:1不可因丞相之死而廢天下大事,我要留下來繼續北伐;2楊儀小兒怎配讓我大將魏延來給他斷後?還要留下費禕與自己一起聯名,遍告諸將。費禕道「丞相臨終時把後事託付給楊儀,我們這麼做不太好。還是讓我回去對楊儀說以厲害。想他不過是一長史文吏,到現在怎麼還敢違抗將軍呢」魏延被費禕一通忽悠,就放他走了。待醒悟后再去追,為時已晚…

魏延便只能先發制人,搶在楊儀之前退兵。還一邊退兵一邊燒絕棧道。並上表後主劉禪,稱楊儀為叛逆。楊儀當然也上表稱魏延為叛逆。一天之中,羽檄交至。劉禪傻了。召董允、蔣琬二人來問。二人皆表示願以身家性命保楊儀不反但不敢保魏延。

楊儀等人走槎山小路,繞過棧道,晝夜兼行,想趕在魏延之前到達CD。但魏延已先在南谷口阻住去路,楊儀便命何平(王平改姓何)在前開路。王平上前就大喝道「丞相新亡,身尚未寒。你們就要跟著魏延一起造反嗎」魏延手下將士一鬨而散。魏延僅率心腹數人往漢中逃亡。又被楊儀派馬岱追殺。最後魏延被馬岱殺死,三族被滅(《三國演義》中,馬岱是受諸葛亮臨終密計,假投降魏延,乘其不備將其斬首。這是虛構)蔣琬也率宿衛諸營北上,行數十里后,接到楊儀報告說魏延已死,這才又退回CD。

但「魏延謀反」實是蜀漢歷史上的一大疑案。至今仍有不少人認為魏延並非真要謀反,只是想除掉楊儀,由自己來接諸葛亮的班。誰知自己人緣太差,眾人一致保楊儀而疑他,這才落得身敗家亡的悲慘結局。而真正要謀反的反倒是之後被蔣琬取代了自己位置的楊儀。

楊儀率軍回到CD,後主劉禪親自出城迎接。大赦。並按諸葛亮的遺願將其葬於漢中郡沔陽縣的定軍山。百姓紛紛要求為諸葛亮立廟祭祀,劉禪一開始並不同意。後來見百姓私祭道旁,屢禁不止,才接受了習隆等人的建議,下令在沔陽立廟,同時取消私祀。

對於諸葛亮的為人,與其同時代的人有張裔這樣評價「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長水校尉廖立自負自己之才僅在諸葛亮之下,卻沒能得到好的官職而憤憤不平,最後被諸葛亮貶為庶民,徙往汶山郡。聽說諸葛亮之死,廖立垂泣道「吾終為左衽矣」還有曾與諸葛亮一起受劉備託孤之重,卻因在諸葛亮北伐時沒能做好後勤,且要諉過他人而被廢的李平也在諸葛亮死後,亦發病而死。晉人習鑿齒對此評論「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為難。諸葛亮使廖立垂泣,李嚴致死,豈徒無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鑒至明而丑者忘怒。水鑒之所以能窮物而無怨者,以其無私也。水鑒無私,猶以免謗,況大人君子懷樂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於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誅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

諸葛亮死後,劉禪任命吳懿為車騎將軍,假節都督漢中。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加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史書描述「當時遠近危悚。蔣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

孫權聽說諸葛亮去世,下令往長沙郡巴丘增兵萬人。消息傳到CD,蔣琬立即做出針鋒相對的回應:向巴東郡永安縣增兵,同時派宗預出使吳國。孫權問「我們兩國不是一家嗎?你們為什麼要突然增兵白帝」宗預回答「東吳增兵巴丘,我們增兵白帝。我想都是事勢宜然。不足深問也」孫權大笑「卿不亞於當年的鄧芝啊」

8月,諸葛恪上奏「丹楊山險,山越族百姓多果勁。之前屢次發兵,卻不能深入平定。若能將其徹底平定,三年內可得精兵四萬人」但群臣皆以為難。諸葛恪之父諸葛瑾更是嘆道「我諸葛家就會被這小子給毀了啊」但諸葛恪堅持自己一定能成功。於是,孫權便封諸葛恪為撫越將軍、丹楊太守,去征討山越族。

經過三年多的征討。11月,潘濬終於平定了武陵蠻的叛亂,斬獲數萬。自此群蠻衰弱,一方寧靜。潘濬凱旋返回武昌。

12月,魏明帝曹叡下詔刪定大辟,減死罪。

本年,廬陵郡李桓、羅厲等人起義。

235年1月8日,曹叡封大將軍司馬懿為太尉。

回到CD的楊儀自以為立下大功,能接諸葛亮的班。可卻被封了中軍師這樣一個閑職,無所統領。楊儀自認為年齡、資歷、才能都在蔣琬之上,可如今位反在蔣琬之下,不免心中怨憤,口出怨言。甚至對前來慰省他的費禕說出這樣的話「當初丞相去世時,我若舉軍投向魏氏(此處之「魏」已說不清是曹魏還是魏延了)何至寂寞如此。悔不當初啊」費禕將這番言語密奏後主。劉禪大怒。1月,下令將楊儀廢為庶民,徙置漢嘉郡。可楊儀到了那裡還不太平,繼續上書誹謗,辭指激切。劉禪下令將楊儀下獄,楊儀自殺。

2月8日,太后郭女王在曹叡反覆逼問生母甄后死因的情況下,因憂而死。

4月,劉禪任命蔣琬為大將軍,錄尚書事。費禕為尚書令。

夏天,孫權命呂岱去平定李桓起義。

魏明帝曹叡好興土木。許昌宮建成之後,又下令修建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高十餘丈。徭役不休,農桑失業。司空陳群、少府楊阜、散騎常侍蔣濟、中書侍郎王基、右僕射衛臻、尚書孫禮紛紛上疏勸諫,曹叡都不聽。

曹叡又想剷平北芒山,在上面築造台觀,以遠眺孟津。被衛尉辛毘諫止。

當時獵法嚴峻,凡殺禁地鹿者全部都要處死,財產沒官。而對告發者則厚加賞賜。廷尉高柔為此事上疏勸諫。

曹叡的後宮人數竟達數千人,曹叡還選出知書可付信的女子六人,任命為女尚書,讓她們典省外奏事,處當畫可。高柔為此事又上疏勸諫,曹叡不聽。楊阜為勸曹叡將不得寵幸的後宮女子全放出宮去,便召來御府吏,詢問後宮人數。結果該吏回答「這是禁中機密,不得向外宣露」楊阜頓時大怒「國家不與九卿為密,反與小吏為密嗎」下令將此吏杖責一百。

魏明帝曹叡有一次著衤冒,被縹綾半袖,以見群臣。楊阜問「於禮,這是何法服」曹叡默然不答。此後不法服就不敢再見楊阜。

7月,洛陽崇華殿災。侍中領太史令高堂隆就藉機勸諫曹叡不該不顧百姓死活,只知道修宮室。曹叡依舊不聽。

8月11日,曹叡返回洛陽。

因曹囧、曹穆、曹殷等親生兒子相繼夭折,魏明帝曹叡只能無奈的領養了兩個兒子:曹芳、曹詢。宮廷事秘,沒人知道這兩個孩子的出生究竟如何(有說曹芳是任城王曹彰之孫、曹楷之子)24日,曹叡封曹芳為齊王、曹詢為秦王。

8月,曹叡下令重修崇華殿,更名為九龍殿。通引穀水過九龍殿前,為玉井綺欄,蟾蜍含受,神龍吐出。命博士馬鈞作司南車,水轉百戲。

陵霄闕剛建時,就有喜鵲在其上做巢。高堂隆以「鳩佔鵲巢」為諷,勸諫曹叡要休養民力。曹叡督修宮室,工期還催得極緊,凡誤期者經常直接處死。散騎常侍領秘書監王肅上疏勸諫。

秋天,曹操之子、中山王曹袞患病。下令「禮:男子不死於婦人之手,快給我把東堂建起來,我要死在那裡」東堂建成后,命名為遂志堂。10月3日,曹袞去世。

11月22日,曹叡去到許昌。

本年,鮮卑首領軻比能被幽州刺史王雄派勇士韓龍刺殺。軻比能死後,鮮卑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曹魏邊境遂安。

本年,曹叡派使者帶著馬匹前往吳國去見孫權,要和孫權交換珠璣、悲翠、玳瑁等物。孫權說「這些對朕來說都是無用之物,拿這些來換馬,何樂不為」下令全部來換。

本年,司馬懿派牛金擊退蜀將馬岱的入侵,斬殺千餘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少年帝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少年帝國
上一章下一章

諸葛之死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