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傳說
一棒亂南海,
九劍震北關。
閻羅入東庭,
寶塔落西山。
這首俚俗詩語,既不重對偶,又不著平仄,可自中年男人袁野口中念出后,竟引得場中一片寂靜。
「這詩……!」
方夜正欲舉杯的動作為之一停。
「我好像在哪裡聽過……」
「我爺爺以前老愛念這詩……」
「老袁,你快說吧,這首詩背後到底有什麼故事?」
周圍有人已開口追問道。
「別急,」袁野輕笑一聲,道:「在我說之前,還是要向大家鄭重聲明一下,我接下來要講的這個故事,它是來自於民間傳說,絕大部分內容都經過人民群眾的藝術加工,純屬虛構。」
話落,他見眾人一臉不耐的神色,繼續道:「好,那廢話不多說,我們就先從這首詩的開頭講起——
這『一棒亂南海,九劍掃北關』,發生的時間是在建國前,那個軍閥割據、遍地烽火的年代,我想大家都知道在那個時期,因各地軍閥混戰,導致舊中華日漸衰微,而趁勢崛起的西方列強,則對中華虎視眈眈,更有倭夷賊寇不時侵犯南洋,使沿海地區飽受其苦,民不聊生。
而當時在中華西北方,昔日由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國,後來的外蒙古,在他們的首領呼巴克爾汗與沙俄王朝結盟后,屢次犯邊,一度攻至北關隘口,若不是有楊大將軍所率的『西邊軍團』奮力抗戰,只怕西北之地早就淪為一片焦土。」
袁野說到這,停頓了下,「這段歷史,我們都曾從課本上學過,那在之後發生了什麼,我們的課本里沒說,如果這裡有學歷史的同學或許會知道,那屢犯南洋沿海的倭寇因當時東瀛新任天皇提出的「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之策而成功被政府收編,甚至後來搖身一變成為「比睿」、「榛名」、「霧島」三艘軍艦的水手,這般變化使南洋沿海地區獲得少許的安寧。」
「老袁說的沒錯,的確是這樣,」這時,底下有一人低聲朝身邊的人說道,他是華興漫客簽約的一名漫畫家,不過所畫的作品多以歷史題材為主。
「咳咳,我剛才說到倭寇被東瀛政府收編讓沿海之地有了片刻的安寧日子,但我們都知道那只是很短暫的時間,隨著殖民主義不斷發展,東瀛軍方希冀以武力為後盾向外擴張,不過短短五年,東瀛海軍就傾巢而出,打著『殖地興邦』的口號,向臨近南海、東海的國家發起侵略,東海的大韓帝國最先淪陷,王室被強迫移居到東瀛本土,朝鮮半島正式併入東瀛國土,東瀛政府隨後實行殖民主義統治。
而南海這邊,印尼、菲律賓等國先後淪陷,東瀛佔領它們后扶持、建立傀儡政權,使幾國人民皆被高壓殘酷的手段所統治。」
袁野像一名真正的歷史老師一樣平靜講述著,所說之事皆是歷史可證。
「但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這一時期變得瘋狂、殘暴,不斷去侵略、殖民的東瀛,卻沒有襲擊過中華,更沒有進犯過沿海,近代的史書上對此都是輕描淡寫,歷史學家也將其歸功於新中華的快速崛起、東瀛政府與美聯邦的海戰爆發等,但我們的民間傳說卻不是這樣講的,如詩中所描述的一樣,是擎天一棒從天而降,杵亂了南海,把本想進軍舊中華的東瀛海軍嚇破了膽,那些鐵做的軍艦在駭人的滔天巨浪前紛紛潰散,這一棒就澆滅了東瀛的狼貪虎視之心!
而在同一時期,沙俄王朝的阿列克謝女皇離奇暴斃,之後不到半個月,外蒙古首領呼巴克爾汗在睡夢中丟了腦袋,兩國就此陷入爭權奪位的內鬥中,北關岌岌可危的形勢頃刻瓦解,史書上說阿列克謝女皇是突患惡疾,而呼巴克爾汗是被二兒子派去的刺客謀殺,講得是有鼻有眼,可民間野史卻傳呼巴克爾汗是被飛劍取了腦袋,而那名阿列克謝女皇,據傳在她死去當天,她的床前插著九柄古劍,才使得兩國盟約不復存在,更別提馬踏北關!」
「這就是『一棒亂南海,九劍掃北關』背後的故事?!」
由於裡面的信息量有點大,為此心緒難平的方夜,緩緩閉上雙眼。
他對所聽到的這則『故事』,不知怎麼地,更願意相信確有其事。
如果不當虛構的故事去聽,只是細細一想,就意味著那時的華國有著非常可怕的『奇迹』。
一棒亂南海。
莫非說的是大聖的如意金箍棒?!
而九劍掃北關。
指的是瞬息千里,取人首級的飛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