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箭-12
塞外戈壁,烈日高懸。
趕著大隊的馱馬,楊上造與馮堅叔侄兩人,一邊擦著頭上的汗,一邊小心翼翼地查看著周圍數里的動靜。
不久前,自從派出了范羌作為信使、向朝廷報捷並請求援兵接應以來,已過去了一段時間。鑒於兵力薄弱、金蒲城難以久守,耿校尉遂下令,開始分批次陸續向疏勒城運送各種軍需物資。而令大家仍不太放心的匈奴人,則彷彿是蒸發了一般,依然是渺無音訊。按照眾士卒私下的猜測,很可能已經因為此前進攻金蒲城失利、大敗后便退出了車師國地界。不過,在護送輸運物資的馱馬前往疏勒城的一路上,大家還是不敢有絲毫的鬆懈。畢竟,一向神出鬼沒的匈奴人會不會給漢軍再來個「驚喜」,誰也說不定。
因此,直到遠處的疏勒城出現在隊伍的視野內,最前方的哨馬也用呼哨聲示意一切平安,護送隊伍中的楊、馮二人這才稍稍鬆了口氣:總算是順利抵達了。
眺望著不遠外的那座疏勒城,還是頭一次被派來護送馱馬隊的叔侄兩個,禁不住都是暗自稱奇。只見那猶如巨大的卧龍一般、延綿無盡的天山山脈,在此處竟開了一個小小的口子,可供南北通行,而那小小的疏勒城,卻剛好卡在了這天山南北要道的咽喉之地。雖然此城規模遠遜於金蒲城,但是其所在地勢卻著實險要,哪怕只有少數人駐紮,也可牢牢地守住這座險峻的要塞,以漢軍目前的兵力守御金蒲城可能捉襟見肘,但在此處卻是綽綽有餘。實在是沒有援兵補充的情況下,移防之地的上佳選擇。不過,金蒲城物資眾多,若打算久守此地,就需要將大量物資提前分批往返運送至此地,才好最終移防。因此,這才有了一批又一批護送馱馬隊伍來此運糧的漢軍士卒。
此時,不少與老楊馮堅叔侄一樣、第一次加入護送隊的漢軍士卒,面對如此壯麗的景緻,同樣也對眼前這雄壯巍峨的天山山脈,與山腳下的城塞生出了無盡的感慨,既感慨於這上天的鬼斧神工,也驚嘆於這疏勒城的險峻。
不知不覺間,眼看目標在即,眾人卻痴了一般,獃獃地望著眼前的景緻,有些發獃,胯下坐騎的速度也不由得慢了下來。與此同時,隨著距離的不斷靠近,大家這才發現,那疏勒城似乎還並未修築完畢,只是大致有了個城塞的樣子,但顯然還並未徹底完工。
回想起前幾批來運送糧草后返回的同袍們的訴說,今日親眼所見,更覺眼前坐落於天山腳下的疏勒城,的確頗有幾分神秘,讓眾人不禁疑竇叢生。
據說,當初乃是竇固將軍派人在此築城,打算用以駐兵戍守,可不知為何,後來建到一半,卻又改變了原定方案,另外新築了如今的金蒲城,作為耿恭這支漢軍的戍守之地。而修築了一半的疏勒城也隨即被廢棄。
彼時奉命在此築城的那支人馬早已隨竇固班師回朝,因此留下戍邊的漢軍之中,幾乎都不曾知曉此事。聽說,要不是范羌在作為信使臨出發前向耿校尉獻出了關於此地的地圖,恐怕直到現在大家仍不知道,在此地居然還有一座適宜駐紮的城池。
不過,對於當初為何臨時將其棄之不用,大家私下裡也是眾說紛紜,有說是因為當時時間太急迫的,可比這大上近兩倍的金蒲城都修築完成了,小小的疏勒城又怎麼可能無法及時完工呢?也有說,是距離車師后國國都太遠、不利於有效守護其疆域的;更誇張的,有人說竇固當時曾卜了一卦,判定此處風水不佳、不利於築城的;甚至有人認定此處乃天山龍脈脖頸之處,築城必定不祥的,說的是越來越玄乎。
但無論如何,每每想到此,大家心裡都有些不太舒服,擔心這城該不會真有什麼問題。要真是如此,等大家真的移防過來,匈奴人若再次興兵犯境、圍攻此城,那此城的任何缺憾與軟肋,都將關係到漢軍將士每一個人的生死存亡!
而至於位卑職低的范羌是如何知道疏勒城之事的,大家卻基本都心知肚明。想必,那曾在竇固麾下任事、參贊軍機的主簿竇齊,應當是知曉此城之事的。而范羌在漢軍入駐金蒲城后便一直於竇齊手下做事,想來是有機會了解到此事。雖說對於范羌主動向校尉大人提議移防於此的建言,大家覺得的確比一直留在金蒲城合適,但是不少曾在蒲類海一戰中倖存的老兵,卻依然對當初范羌姍姍而返、導致無數弟兄不幸喪命,心存怨恨,對此番耿校尉又派其回去送信的決定也是頗有微詞。
眼下,最初被派來、並暫時留守於此的十餘名漢軍,正在此處加緊築高城牆、為全軍即將的整體移防作著準備。遠處已經清晰可見的城頭之上,也已有士卒揮舞起漢軍旗幟,招呼剛剛抵達的同袍們入城歇息。
正感口乾舌燥的楊上造不再一味沉思,隨著馱馬隊伍就打算再加把勁兒,儘快入城痛痛快快地喝他一大缸子水再說。其餘護送士卒也吆喝著興高采烈地往城裡趕,儘管對於這修築了一半卻又廢棄的疏勒城,大家心裡都有些擔心和憂慮,可心照不宣之下,誰也沒有開口提及此事,將顧慮暫時埋在了心裡,只盼著儘早入城海吃胡喝一頓,好好補充下體力。
可這時,一旁仍在愣神沉思的馮堅,卻依然沒回過神來,還在出神地感慨道:
「楊叔,你說,這天山咋這麼大、這麼高嘞?你看那上頭都是白雪皚皚的,是不是特別冷?而且東西連綿、望也望不到,我的乖乖,這可比咱們涼州的隴山可大了不知道多少倍啊!」
「行了,你小子就別感慨了。上面甭管冷不冷,又沒住著仙女兒,先速速隨大家一同進城歇息!待休息上一晚,明天還要接著趕回金蒲城呢!」
「嘿嘿,好嘞。」
馮堅撓了撓頭,心裡倒是真盼著那天山上住著冰雪潔白的仙女兒,偶爾能瞧上一眼也值啊。對於即將移防到這天山腳下的疏勒城,不禁也多了幾分期待。可隨著逐漸走近,馮堅卻又忽然發現了什麼,後知後覺地問道:
「楊叔,我突然有個疑問哎!你看,這城還沒有修完。當初率領大軍的竇固將軍為何修築了一半,又臨時將其棄之不用了?而且我看此處正當扼住天山南北通道的咽喉之所,竇固將軍幹嘛又非要改選金浦城的位置築城戍守呢?會不會是這城真有什麼問題吧?」
聽馮堅哪壺不開提哪壺,旁邊的幾名漢軍士卒都皺了皺眉頭,雖面有不悅,但也沒有言語,老楊更是有氣不打一處來,緊跟著呵斥道:
「你這臭小子!少跟著別人亂嚼舌頭!不日就將移防,說這不吉利的話幹什麼?!況且這是校尉大人已經決定的事情,小心治你個擾亂軍心之罪!」
「楊叔,我不就好奇嗎?再說了,自打看這城第一眼,我就總覺得哪裡有些不太對勁,但又說不上來。」
「少管這些閑事!好奇,你就乾脆騎回玉門關,說不定還能趕上早些日子出發的范羌作個伴,等入了玉門關再趕到都城洛陽,自個兒去找竇將軍問個清楚去!」
不耐煩的楊上造又是一頓訓斥,而後狠狠瞪了其一眼,這才好不容易讓大嘴巴的馮堅關緊了嘴巴。但馮堅卻還是有些不太服氣地暗自吐了吐舌頭,低聲嘀咕道:
「切!范羌早不知道走出多少里路了,茫茫塞外,我哪追得上啊!興許他都到玉門關了。不然,我還真想跟著他一同去找竇將軍問個清楚,心裡才好踏實下來。」
馮堅的小聲抱怨,其實大家都多少聽到了,但都顧著儘快進城休息一番,也沒把這些小插曲放在心上。只是,聽楊上造和馮堅叔侄又提起了趕回去報信兒的范羌,旁邊幾名士卒也忍不住開始低聲議論起來,談論的對象甚至也包括至今音信全無、不知去向的主簿竇齊,不知這二人現在都身在何處。是已經一前一後回到玉門關了?還是在荒漠之中遇到了什麼危險,早已殞命?不知不覺中,隊伍里的氣氛又有些壓抑,想到自己這支孤懸塞外的漢軍人馬,其實命運完全就不掌握在自己手中,縱使可以抵擋得住匈奴人的強大攻勢、煎熬得住西域的嚴寒酷暑,但都終非長久之計。眾人的命運,實則依然是寄託於在返回朝廷的信使身上,才有可能與千里之外的大漢取得聯繫,得到許久之後興許才有可能姍姍而來的朝廷接應。
因此,對於范羌儘管有諸多抱怨不滿,甚至不少人懷疑竇齊其實當時根本是臨陣脫逃,偷偷跑到了柳中城關寵所部處、甚至直接逃回了玉門關,但是此時此刻,卻也只能寄希望於無論是誰,能將大家在此的情況帶回中原,早日得到朝廷派遣的援軍。否則,縱使城池再堅固、糧草再充沛,在這危機四伏中苦苦堅守的最後一百名漢軍,恐怕終究是凶多吉少,早晚喪命於此。
而隨著疏勒城已近在咫尺,眾人心中的隱隱不安也逐漸加劇。看著眼前這座正在加築、完善中的城池,不知為何,正如馮堅所說,不少人的心裡也越發覺得此城似乎哪裡有些不太對勁兒。但是誰也說不清楚,不知道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也許,只是因為身在巍峨的山脈腳下,更顯得無論是城池還是凡人,都更自覺渺小。又或者是,處在這傳說有神仙居住的天山之下,冥冥之中本就有些不祥的預感與擔憂,此刻也更愈發顯得強烈了。若是捫心自問,誰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否有重回玉門關之日。
而就在進城之後,大家吃飽喝足、終於得以好好休整一番之際,沉悶了許久的馮堅,又忍不住提出了一個新的疑問:
「對了!楊叔,你說,那些匈奴人,現在到底在幹些啥啊?他們是還打算繼續來攻打咱們,還是已經早早溜回漠北了呢?」
馮堅的疑問隨即引發了大家的各抒己見,緊張的神經漸漸鬆弛下來。但是幾乎誰也沒有想到,也正在此時,遠在百里之外的一處隱秘山谷內,匈奴大軍的首領們也正在猶豫著,此番勞而無功,接下來究竟該是進還是退。。。
(第四章《神箭》完;下一章——《羌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