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沒來由的怕 ——稀奇古怪的特定對象恐懼(1)

第6章 沒來由的怕 ——稀奇古怪的特定對象恐懼(1)

很久以來,大家一直認為絕大多數的恐懼症是由於經歷了一件非同尋常的創傷性事件引起的。例如,你過去被狗咬過,你就會患上對狗的恐懼症。但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情況並不總是這樣。創傷性事件是引起恐懼症的一個原因,但並不是全部。

還有兩個原因:替代經歷和被告知經歷。

一個女孩在家中收拾衣物時突然發現一隻蟑螂,她立刻喚來自己的男友,作癱軟狀,梨花帶雨地倒在他懷中:「人家可嚇得不行了……」

小強見狀得意地走了。

又一天,女孩又在家裡收拾東西,恰巧又遇到這隻蟑螂,但不同的是,今天男友不在。

女孩二話沒說,上去一個掃堂腿把蟑螂卷飛,動作乾淨利落:「丫的,叫你又出來煩我!」

小強在地上滾了幾圈后,納悶,坐在那兒琢磨:「姑娘原來是一多重人格啊!」

哈哈哈,一個笑話就講到這裡了,但是應該有很多人害怕蟑螂吧?

尤其是很多女孩子,怕蟑螂怕到聽說「蟑螂」這兩個字都會毛骨悚然,可是你要問她為什麼怕,她又說不上來。

這種沒有明確理由的對特定物體(或場合)感到恐懼的癥狀就是特定對象恐懼症。

較為常見的有恐高症,幽閉空間恐懼症(電梯、地鐵),對身體損害的恐懼症(如流血、打針、治牙),動物恐懼症(特別是對狗、蛇、老鼠和昆蟲)。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稀奇古怪的特定對象恐懼呢?

暗處恐懼(黑暗、夜晚),氣流恐懼(空氣流動、通風、風),穿行恐懼(穿過馬路),尖鋒恐懼(鋒利尖銳的物體,如小刀等),灰塵恐懼(灰塵),切割恐懼(割破,抓破,划傷),男性恐懼(男人,或與男人發生性關係),見人恐懼(人與人類社會),無限恐懼(無窮大),接觸恐懼(身體接觸,被觸摸),廢墟恐懼(廢墟),孤獨恐懼(單身、獨居、獨自一人)……

真是太多了,其中有你的菜嗎?

如果有,也先端著,因為並不是說你對某樣事物感到恐懼就是臨床意義上的恐懼症,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有對這對那的害怕,只有當這種恐懼對你的生活或行為產生嚴重的大量客觀的負面影響時,才能被判定為真正的特定對象恐懼症。

儘管恐懼症會影響患者的社會和生活功能,但也只有很少數非常嚴重的患者才來就診,因為患者通常有辦法避免恐懼,比如說:一個恐高症患者會避免進入高層建築或者高處;一個害怕空中飛行的人就選擇別的交通工具出門;還有人有極光恐懼,就是害怕看到北極光,這個本來已經十分少見,乾脆別去北極就行了。

同時,因為特定對象恐懼離大家如此之近,因此和社交恐懼症一樣,也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障礙之一。有一點和社交恐懼不同的是,在特定對象恐懼症中患病的女性要更多於男性;而與之相同的是,一旦患病卻不治療的話,將終生無法痊癒。

前面我們講了精神分析主義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下面就要來介紹另一個主要學派行為主義學派的創始人——華生。

華生此人儀錶堂堂,所以也不難理解後來發生在他身上,作為醜聞轟動美國一時的那段婚外情。

怎麼回事呢?原來在一次項目過程中,華生與他的女助手羅莎莉互生曖昧,越過了雷池。但是他的妻子和羅莎莉一樣來自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族,誰的力量都不容小覷。於是華生任職的大學立即拋出兩個選擇給他:維持婚姻,或放棄事業。

華生那時的立場很明確:要美人不要江山!他選擇離婚後與羅莎莉結婚,並且從此離開了心理學研究領域,轉投廣告業,兩年後便在美國一家大廣告公司任副總裁,收入遠遠高於他在大學時。

說了這麼多,我們請出華生「現身說法」:

大家好,我是華生,雖然我並沒有超越弗洛伊德,也是在受了巴甫洛夫等人的影響下才創立的「行為主義有限公司」,但是我跟你們說,一般人我還真不服!

來看看我的代表作吧。

1917年,我獲得一筆100美元的資助,進行一項焦慮引發的實驗,來研究嬰兒的反射和本能。我把實驗對象——9個月大的男嬰稱作小阿爾伯特。

在進行這個實驗之前,我讓小阿爾伯特暴露在各種刺激中,觀察他的反應。小阿爾伯特剛開始很勇猛,老鼠、兔子什麼的統統不怕,但當我用一個鎚子敲打鋼條發出噪音時,他卻顯得很不安。

此後,我等待了兩個月,待到小阿爾伯特長到11個月大時,我又把他抱來了。這時,只要他和實驗小白鼠一起玩耍,我就在他身後製造剛才說過的那種敲打發出的噪音。這種噪音和那隻小白鼠同時出現多次后,小阿爾伯特即使不聽到噪音看到小白鼠時也會感到非常不安。

至此,就完全勾起大家的回憶了,這個和什麼很像?不就是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原理嘛!

放在我這個實驗中具體就是這個樣子:

男嬰+小白鼠…………………………………不害怕

男嬰+噪音……………………………………害怕

男嬰+噪音+小白鼠…………………………害怕

反覆作用後去掉噪音,結果:

男嬰+小白鼠…………………………………害怕

隨後小阿爾伯特的恐懼狀況發生了泛化。啥叫泛化?通俗一點就是我們常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小阿爾伯特看到一件帶毛的衣服時,也表現出了這種恐懼。於是我推斷:小阿爾伯特的這種恐懼已經延伸到其他毛皮動物和毛皮物品之上,沒錯吧!

但是一些批評家當時就指出,說當小阿爾伯特只是對一件帶毛的衣服產生恐懼,就把他的恐懼症衍生到一切毛皮物品上面,這個結論未免有點過寬了。對於這種說法我不想解釋,因為每一位先驅者都不可能做到完美,要你們這群人是幹嗎的呢,就是來給我完善和豐滿的。此外,還有一些人想複製或推翻我的結論,怎麼樣?幾乎全都以失敗告終。所以說嘛,一般人我還不服!

好了,我就說這些了,大家再見!

說到這兒,我想起了日本恐怖漫畫大師伊藤潤二的一部經典作品《漩渦》。

在那個故事裡,男主角的爸爸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瘋狂迷戀起漩渦狀的圖案,最後發展到無藥可救無法自拔的地步:他把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換成帶漩渦圖案的,滿眼望去一陣眩暈。會一動不動盯著河裡的漩渦,一盯就是一天。慢慢地身體也發生了變化,他的兩隻眼睛可以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朝不同方向旋轉。最後,男主角爸爸乾脆訂製了一個大木盆,把自己的整個身體捲成漩渦的形狀塞在裡面,死去了。

男主角和他母親同時發現了父親的屍體,但是作為內心脆弱的女性,媽媽顯然承受不了這個打擊,隨後便開始產生對一切漩渦狀東西的恐懼。一些常見的自不用說,其他的:在飯湯里攪拌起的漩渦,蝸牛背上的殼……

對了,還有指紋,母親極度恐懼,乾脆用剪刀把自己指肚上的皮膚一塊一塊地剪掉。看到這種情況,男主角必須把她送入醫院治療了。

但是在醫院中還是存在很多漩渦狀的圖案會刺激到母親的神經,讓她再次癲狂,比如說點滴瓶中液體下降時產生的漩渦、女護士盤成漩渦狀的髮髻等等,還好這一切都及時被男主角控制住了。但該來的總是要來,母親在出院前的最後一次會診時,無意發現醫生辦公室牆上耳部解剖圖中耳蝸的形狀就是一個漩渦!於是,幾天後一個絕望的夜晚,被恐懼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母親,用一把長剪刀從自己的耳朵中穿了進去……

這部作品中對男主角母親的刻畫就是來源於現實生活中對特定對象的恐懼,可怕吧?

華生這個實驗最大的意義,那就是他證明了可以從經典條件反射的角度來解釋恐懼症!

只是,小阿爾伯特本人為這個實驗做出了偉大的犧牲,也引發了後來很多人的爭議:是否該用人來做類似的實驗?

小阿爾伯特從這個實驗過後,終生沒有消除這個恐懼。因此,如果你在2012年的某個時候遇到一個90多歲叫小阿爾伯特的老頭,並且害怕小的帶毛的動物,你可以問問他是否認識華生……

借著華生這個實驗,我們來介紹一下特定對象恐懼症的成因。

很久以來,大家一直認為絕大多數的恐懼症是由於經歷了一件非同尋常的創傷性事件引起的。例如,你過去被狗咬過,你就會患上對狗的恐懼症。但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情況並不總是這樣。創傷性事件是引起恐懼症的一個原因,但並不是全部。

還有兩個原因:替代經歷和被告知經歷。

替代經歷:

一個小男孩因為牙疼去看牙科。在治療室外長椅上等待的時候,聽到了屋裡傳出來的嗡嗡作響的電鑽聲和患者撕心裂肺的嚎叫,小男孩懷疑自己不是在醫院,而是來到了阿鼻地獄,頓時嚇得魂飛魄散,綿軟的雙腿好不容易支撐著爬出了醫院,就此落下了害怕治牙的病根。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口味心理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重口味心理學
上一章下一章

第6章 沒來由的怕 ——稀奇古怪的特定對象恐懼(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