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第33章 唇亡齒寒
其實嚴格說來須賈還是范雎的仇人。范雎原是須賈府中一名謀士,須賈知道範雎彼有才能,心中妒忌,害怕范雎日後代替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於是在魏相魏齊面前搬弄是非。魏齊不分青紅宅白,誤信須賈要殺死范雎,後者詐死且得益於好友鄭平安幫助逃到了秦國,後來榮任秦國相國。須賈後來出訪秦國,還讓范雎當眾羞辱了一番。雖說范雎憎恨須賈,可魏王認為他們到底是老熟人,容易溝通,故特地拜須賈為上大夫,希望能借范雎之福保魏國平安。——可惜事與願違
與趙國上下同仇敵愾不同,魏國國君臣皆是一副與世無爭之態。到殿的文武大臣人人是平常所穿的「休閑」裝,那格調與今日商議的事格格不入。
朝拜過後,魏安厘王開門見山道:「平原君倉促入魏何以教寡人?」
趙勝道:「臣為魏國長治久安、重振霸業而來。」
「為魏國長治久安,重振霸業而來」魏王肥胖的**從玉石王位上彈起,他原以為趙勝開口便是叩頭求救,沒料著對方現在轉身變成了「救世主」,魏王那能不吃驚。
「平原君實是為退秦兵才入大梁求成合縱,何以繆論誤導我王?」辛垣衍反駁道。
趙勝道:「辱亡齒寒,一旦趙土盡入秦國版圖,客卿以為魏國能否獨存?」
「平原君此言差矣,中山國之土盡歸趙國,燕國如今為何安然無恙。再者,秦相應侯乃是魏人,豈會作出滅魏之舉?」須賈是個無恥之徒,出訪秦國受到了范雎羞辱,不但不怨恨對方,反而因范雎留他狗命而到處宣揚范雎是如何仁慈。
趙勝冷笑道:「范雎為魏人不假。上大夫難道不知六年前秦伐魏,取懷、邢丘兩城之事是誰人出謀獻策?范雎如果真是仁慈之人,又為何索取魏齊之首級?莫非上大夫忘記魏齊曾有恩於你?」
須賈讓趙勝的話窘得無地自容。
「秦有滅魏之心,難道趙無此意?近年來趙奪我幾房、安陽等城,從不打算返還。目上秦、趙皆諸侯中強國,我魏國若出兵助趙擊秦,只怕中了趙國假途滅虢之計。」新垣衍振振有詞。
趙勝道:「若說趙、秦有滅魏之心,難道魏無滅趙、秦之志?(趙)成侯無年至成侯二十二年間,魏國連連侵佔趙國,曾拔我邯鄲,若非我趙國君臣同心,如今諸侯國之中恐怕早無趙國立足之地!趙、秦相爭,魏國與趙國非敵即友,秦國侵魏之地數倍於趙,趙、秦孰善孰惡,客卿心知肚明。」
須賈、新垣衍先後理虧,殿內頓時無人發言。
在自己的地盤上讓人家喧賓奪主,魏王自然不悅:「平原君以為秦強於趙或是趙強於秦?」
趙勝道:「秦強於趙。」
魏王譏笑道:「你且以為秦強於趙。魏助秦,雖無地可得,然可保秦兵不犯魏境,趙危如朝露,魏若助趙,豈非抱薪救火?」
魏王咄咄之言,便使趙勝忽地啞口無言。殿上七名魏國臣子都向趙勝投去鄙視的目光,唯獨駝背老頭唐雎例外。
「我王,臣有事啟奏。」唐雎的聲音有些嘶啞。
「愛卿請講。」魏王以為唐雎是站在他的陣營,變得興高采烈。
「臣有一請求。」唐雎得寸進尺。
「講!」魏王還是臉帶笑容。
「請恕臣無罪。」
「准!」魏王又是一個字。
「謝我王。」唐雎道,「臣以為我王之言實乃鼠目寸光、、、、、、「
魏王兩眼中透出殺氣。
唐雎愣了一下道:「魏助秦,能得安寧不過三載;魏助趙,則可何十餘載太平,我王為何舍大取小?」
「願聞其詳。」魏王到底沒動殺念。
唐雎道:「魏助趙,若趙國勝,我王可復得河東之地;若趙國敗,秦軍也室然傷亡慘重,秦國以下十年必不敢貿然犯魏境,吾王則可藉機重振魏國。」
「正是,正是。如韓、楚也同時發兵,攻克秦國函谷關也非難事,此是大王重霸中原之良機也。」為討好魏王,趙勝不得不放下架子去拍馬屁。
十餘年來,魏王雖過得有些窩囊,可他偶爾也會作夢夢見像魏國先君那樣雄霸天下,只是力不從心而已。現在,趙勝無意間點燃了他心中的烈火,他感到自己彷彿就是魏文侯。
魏王霍地站起:「然也,此乃魏國重霸中原之良機。」
新垣衍、須賈、太子增等馬屁精不約而同地附和。
晉鄙則還較為清醒:「此番秦軍名將盡出,發兵近百萬,趙軍只怕難相抗衡。」
趙勝道:「秦兵號稱百萬,實不足七十萬。若秦軍當真戰無不勝,則不會三載不逾丹河。我趙軍現駐於長平一帶已有六十餘萬將士。大將軍為名將之後馬服子。趙、秦兩軍實力相當,若能得貴國相助,定能大敗秦寇。」
太子增一直小心翼翼地聽著別人發言,現在終於找到開口的機會:「父王,機不可失也。」
「嗯,先前晉國可傲視中原,今日魏、趙、韓聯手,豈會弱於秦國。」魏王有些飄飄然,「來人,準備王印、雞狗馬之血,本王即與平原君訂下合縱之約。」
「魏王英明!」趙勝心裡簡直把魏王當作了再生父母,此刻如果要他給魏王擦屁股,他也絕不會推辭。
當身處魏國的趙勝沉醉於喜悅中時,公孫龍一行剛剛入了搖搖欲墜的韓國。
韓國的祖先是姬姓別族,其先人是晉國大夫,受封於韓原(今山西河津縣東北),人稱韓武子,武子三代后出韓厥,從此封姓為韓氏。韓氏起初並非重臣,直至晉景公時,韓厥與率兵攻打齊國大勝而歸,韓厥才佔據了晉朝六卿的一席之位,也就開始了韓氏的擴張史。
後來韓氏與魏、趙兩家分了晉國,於公元前403年擠身諸侯國行列,建都在陽翟(今河南禹縣)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375年,韓國滅了老諸侯國鄭國,遷都於鄭(今河南新鄭),基本上確定了韓國的疆土範圍。
韓國由於地處中原,被魏、齊、楚、秦所包圍,發展空間有限,建國初十分弱小。韓昭侯即位后,任用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為相。申不害提出「內修政教,外應諸侯」的治國方針。因申不害重「術」,所以主張推行獨裁政策。當然,他所指的獨裁者是一位賢君,他認為國君任用臣子,要「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
韓國經過申不害的改革,曾一度強盛,使各諸侯不敢侵犯。
韓國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得以生存,還因為韓國有出色的兵器——弩。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弩可射到六百步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龠心」。除了弩,韓國的劍也是異常鋒利,「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說的就是韓國劍。
遺憾的是,韓國所擁有的利器並未到保證韓國的長期強盛。之後,韓國受到了魏國的牽制,後來又受到秦國的打擊,使韓國失去了獨立自主的能力。為了荀延殘存,韓國只能附屬強國,特別是屢次成為秦國的幫凶。
對於韓國的處境,公孫龍是了如指掌,他決定對韓國進行引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