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幣攻略
本文中所出現的「鬼票」純粹為內容服務,歷史上並沒有出現過。之所以這樣描寫,是因為日軍侵華過程中曾經先後發行過好幾種偽幣,如果一一詳細敘述會脫離主題,所以在本書中統一為一種偽幣,俗稱鬼票。不過,亦被稱為「軍用手票」的軍票倒是確實存在,且其歷史可追溯到明治十年(即1877年)的西南戰爭時期,而對外戰爭的軍票是明治二十七年(即1894年)即甲午戰爭開始的。
「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大舉入侵我國東北三省。當時朝鮮半島早已淪為日本殖民地多年,所以最初供侵華日軍在我國進行掠奪採購使用的貨幣是朝鮮銀行發行的朝鮮圓,名為「朝鮮銀行卷」,其使用時間較長。
緊接著出現的偽幣是「滿洲國圓」,是偽滿洲國在1932年6月到1945年8月間的官方流通貨幣,發行單位是「滿洲中央銀行」。除了「滿洲國圓」外,朝鮮銀行券和日元在偽滿洲國境內也可自由流通。「滿洲中央銀行」是偽滿洲傀儡國的中央銀行,是日本帝國主義壟斷東北財政經濟,進行殖民統治和金融掠奪的工具。成立於1932年6月15日,以東三省官銀號、吉林永衡銀號、黑龍江省官銀號和邊業銀行為基礎組成。1932年7月1日偽滿洲中央銀行開始對外營業,總行設於偽滿洲國首都「新京」(今長春)城內北大街,原吉林永衡官銀錢號長春分號舊址——坐落於人民大街2219號,人民廣場西北側。偽滿洲國中央銀行總行、分行、支行共128個單位都是在這一天正式開業,榮厚任總裁,日本人山成喬六任副總裁,理事6人,中日各半。「滿洲中央銀行」是偽滿洲國的國家銀行,其主要職能之一是發行貨幣:滿洲國中央銀行券,簡稱中銀券。目的是統一東北的貨幣,實行所謂「幣制改革」和通貨膨脹政策。當時的「滿洲中央銀行」大樓除主要設施外,還建有裝備齊全的附屬設施並且耐火耐震,對空襲也有特殊的防禦能力,被日本人稱為亞洲第一堅固的建築。
一開始,「滿洲國圓」的紙幣和硬幣都是由日本銀行的造幣廠所生產,由日本內閣印刷局承印,運到長春后發行。不過,後來就由在偽滿洲國首都新京(現長春)的偽滿洲中央銀行生產了。「滿洲國圓」發行之初和當時中國的貨幣一樣,都是採用銀本位制。由於20世紀30年代國際銀價不斷大幅波動,「滿洲國圓」從1935年11月起脫離了銀本位,改實施與日本相同的金本位制,與日元固定匯率,隨後就接近了與日元的匯率平價,與日圓等值。自1940年開始,「滿洲國圓」就開始用來衡量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
「滿洲國圓」即中銀券(偽滿洲國中央銀行券)與日元掛鉤,與本文中的鬼票的效用類似,請大家在閱讀後面的內容時注意這一點,因為會與重要情節有關。
日寇為了擴展對華的侵略戰爭,在佔領區內大肆搶奪中國的物資財富,而且早在1938年1月,日本政府就擬好了「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的組織和業務方案,並於1938年3月10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國聯合準備銀行」成立時的資本金額為5000萬元,由偽華北臨時政府出資1200萬元,同時強迫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大陸銀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埠業銀行、河北省銀行、偽冀東銀行共八家銀行出資1250萬元,並將原華北各銀行1935年用於法幣改革時未及上繳的發行準備金(巨額白銀)一併列入其股本之中。為解日寇侵華戰爭浩大軍費和搶佔華北金融市場的燃眉之急,經日本橫濱正金銀行的策劃,偽聯合準備銀行成立第二天就公告發行了無擔保不兌現的紙幣:「中國聯合準備銀行券」,簡稱「聯銀券」。「聯銀券」的發行解決了華北侵華日軍部分軍費開支問題,而日偽軍政府收購的物資多數也用聯銀券支付,還用以換取原在淪陷區內流通的法幣。
為搶先發行「聯銀券」和欺騙國民,偽臨時政府來不及雕刻鈔版而利用大清銀行的舊鈔版挖去「大清銀行」字樣,改刻「中國聯合準備銀行」,並將券面攝政王載灃(宣統皇帝之父)像改為黃帝、關羽等中國著名歷史人物的肖像,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由北京印刷局印製。最初發行1元、5元、10元、100元及1角、2角和5角輔幣券,俗稱大龍票,以後又印製了第二套小龍票(或稱左龍票),同時縮小圖幅。
為了推行「聯銀券」,日偽軍政府採取了極其野蠻的手段,他們禁止民國政府的法幣流通,規定民眾不得持有法幣。如發現持有法幣1元者沒收,持有60元者處死。這就足以暴露出賣國政府的醜惡嘴臉和與國民為敵的賣國態度。1940年以後,日寇在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大肆侵略,「聯銀券」不斷地擴大使用範圍,為應付逐年增加發行量的需要,日偽又雕刻了粗製濫造的新版,加大了印量。由於日本軍隊在中國遭到抗日軍民的沉重打擊,日偽漢奸脆弱的傀儡政權也搖搖欲墜,「聯銀券」本身的軟弱性也日益暴露出來。隨著物價飛漲,「聯銀券」頻繁加印大面額券,1944年發行了500元券,1945年發行了1000元券,並印好了5000元券,還沒等發行日本就投降了。此券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發行額已達1951億元。「聯銀券」的濫發,造成當時物價飛漲,人民苦不堪言,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大量財富被日本侵略者掠奪,華北人民將此券稱為「漢奸票」或「走狗票」。
民國30年(1941年)1月6日,日偽中央儲備銀行在南京成立,該行是日本侵略者扶持南京汪精衛偽政權建立的銀行,總行設在南京,分行設在上海,由大漢奸周佛海擔任銀行總裁,錢大均擔任副總裁,併發行「中央儲備銀行券」(簡稱中儲券,亦稱寧鈔),規定與法幣等價使用。抗日戰爭初期的淪陷區流通的貨幣有法幣、華新票、聯銀票、老頭票、軍票等許多種,金融行業混亂。汪偽政府統一淪陷區的財政金融,是維持和強化偽政府的重要措施,並以武力在淪陷區各地強行統一使用,以加強同法幣的競爭能力。「中儲券」剛在上海發行時,軍統和汪偽特工總部「七十六號」之間還爆發了互相屠殺對方金融工作人員的腥風血雨特工戰。
民國30年3月,日偽中央儲備銀行杭州支行成立,並強行推行「中儲券」。如繳稅、購買車票、支付水電費等必須使用「中儲券」;敵偽機關、企業發薪以及收購物產搭用「中儲券」;以優惠條件與銀錢業簽訂合約,代為推廣「中儲券」;私營工廠用「中儲券」發工資給予5%的手續費,等等。儘管如此,「中儲券」在杭州貨幣流通中仍然比例不大,據31年(1942年)3月末日偽中央儲備銀行杭州支行調查,「中儲券」僅占市區貨幣流通總額的三分之一。
1945年日軍投降時,「中央儲備銀行」總發行額達4.6萬億元。在短短4年裡,汪偽政權的銀行共發行了相當於原資本4.6萬倍的貨幣。日偽政府扶持的銀行均存在濫發貨幣的行為,「中儲券」是日偽政府大肆掠奪中國民眾財富,迫害中國人民的又一有力佐證。
全面抗戰爆發后,日本在中國先後設立了四個大型偽銀行發行偽幣,並以這些偽幣搶佔中國淪陷區的貨幣陣地,以達其控制淪陷區經濟、搶奪中國物資的目的。如果追溯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日軍投降的這段時間裡,日本在中國大陸扶持的偽政府共成立了「滿洲中央銀行」、「中央儲備銀行」、「冀東銀行」等七家偽政權銀行。尤其是在侵華受挫后,日本人更是大量濫發偽幣,一方面是為了通過貶低法幣信用,打擊重慶國民政府,另一方面則通過套購法幣、甚至偽造法幣來兌換外匯,購買戰爭急需的軍用物資。
抗戰時期,為了維繫人心,同時為了照顧淪陷區沿海通商口岸外國商人的利益,以爭取英美等國的支持,國民黨政府在上海等地竭力保持法幣匯率。在英國的支持下,國民黨政府於1935年11月4日放棄銀本位制,實行外匯本位制的「法幣政策」,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後來又加上中國農民銀行)的紙幣為「法幣」。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統治區的地方性紙幣逐步停止流通(新疆省銀行仍繼續發行紙幣)。1942年7月1日,法幣集中由中央銀行發行。在敵偽統治區,則流通敵偽銀行發行的紙幣,如中銀券(偽滿洲國中央銀行券)、聯銀券(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券)、中儲券(偽中央儲備銀行券)、台幣等。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政府用中央銀行發行的東北流通券收兌中銀券,用法幣收兌聯銀券和中儲券等,在台灣則發行新台幣。
至於日本的軍票,根本就不能稱之為「貨幣」,其卑鄙無恥程度令人髮指。至於其中細節,將會在本書後續的情節中解釋。
順便一提,抗戰勝利后不久,國共兩黨內戰爆發。雙方軍隊在東北開戰時,杜聿明發布對民主聯軍的追擊命令中,懸賞一百萬獎勵先進入長春的部隊,但明顯是想讓自己的部隊得利。此舉使國民黨軍隊五大主力中在印緬創造了光榮戰績的新一軍矛盾大爆發,結果導致有些部隊拒絕執行杜聿明的追擊命令這樣的激烈行動,而是爭搶進入長春。最後出現了幾支不同的部隊同在5月23日這一天進入長春爭奪賞金的一幕,而此次懸出的賞金就是一百萬東北流通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