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謀天下用人不疑 水連天全力抗災2

第三回 謀天下用人不疑 水連天全力抗災2

第三節

與大宋開始西進戰略的同時,海上卻傳來了一個讓人震驚的消息:大宋從明州(今寧波)出的商船隊,在南海上被海盜搶劫。

海盜乘著海上大霧,偷襲了船隊,雖然負責護送的大宋護衛迅進行了還擊,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但卻震驚了整個大宋。大宋以商業為重,外貿收入早佔到了國家收入的一半還多,海上商路的收入在外貿中佔到了七成,海路的安全成為了重中之重。為了保住海路的通敞,大宋對軍隊進行換裝,排列在第一的就是大宋水師。

現在,居然是在有水師保護的安全水域內有商船被搶,再來一次,就有可能導致外貿往來的動蕩。

消息傳到朝廷,天子趙惇震怒,立刻下旨要求大宋水師儘快查清海盜的來源並儘快剿滅海盜,一定不能再生類似的事情。

經過兩個多月的調查,水師終於從南下大宋做生意的高麗商人口中得知,此次搶劫大宋商船的海盜,是以高麗人稱為"倭寇"的倭國人為主,還有一些在東海活動的其他海盜組成。

按高麗人的說法,這些海盜並不是屬於統一的倭國政府派出,而是自形成的,之前已經侵掠高麗三、四十年了。他們原本常常搶劫高麗沿岸,後來因為高麗臣服大金,大金軍隊進駐高麗之後便加大了對倭寇的打擊,使得他們再也無法輕易劫掠成功。

倭寇無法再搶劫高麗,便轉移了目標。繁榮的大宋外貿此時進入了這些倭寇的視線,他們也都清楚,大宋商船是最掙錢的。之前,倭寇從來不敢搶劫大宋商隊,是因為大宋船隊都帶著護衛。此次,倭寇是在進行試探,如果真的能搶劫成功,這大宋的遠航船隊就成為他們的一塊肥肉。

上報朝廷之後,大宋朝廷都覺得十分的意外,因為倭國和中原之前的關係是有過問題,但一直還不是很差。

倭國在隋代即有"遣隋使"來到中原遞交國書,因其狂妄自大,自稱"日出處天皇致日沒處皇帝",結果被隋朝給趕了回去,外交關係未能建立。

唐代建立初期,因為朝鮮半島上的三國分庭抗禮,其中百濟、高句麗與倭國結盟,新羅結盟於唐。由於百濟、高句麗和倭國聯兵攻擊新羅,新羅不敵向唐朝求援,唐軍隨即援救新羅。結果,唐高宗在位之時,唐軍大敗三國聯軍。

倭國才明白大唐的實力,認識到自己與大唐的差距,之後就一直遣使中原,自願成為大唐的臣屬。大宋建立之後,倭國又與大宋建立了臣屬關係,自覺的年年入貢。但倭國從來就沒有向北方的大遼進貢,一直以來都認為大宋才是真正的中原之主。

直到大宋南遷,由於戰亂,雙方失去了聯繫。

後來,大宋漸漸穩定,又有倭國人前來大宋經商,並有人帶來過倭國當時的當政者北條政村的信件,希望能與大宋重建朝貢關係。當時,只是因為海路遙遠、聯繫不便,大宋自己的情況也不是很好,因而沒能再次遣使交往。

此次居然是來自倭國的海盜搶劫了大宋的商隊,這讓君臣都感到了詫異。

不過,按水師向大宋海商和高麗商人了解的情況,倭國現在與當年的情況有所不同,當權之人換成了北條時宗,而且整個倭國似乎此時並不平定。真正統治倭國的是北條氏的鎌倉幕府,位於京都的倭國皇室根本沒什麼權力。但是,似乎鎌倉幕府也不能完全控制住下面的地方將軍,也就是被稱為"大名"的諸候。

雖然倭寇此次搶劫的行為只是臨時起意,而且也只是自形成的海盜,但大宋朝廷已經覺得不安心。如果讓這些倭寇嘗到了甜頭,他們是不是也會起意搶劫大宋的沿海?

畢竟,現在大宋的富裕天下皆知,誰不羨慕。如果倭寇真的搶劫大宋沿海,會給大宋造成極大的損失,也會導致大宋對金戰爭的極大變數。

而且,負責外貿的榷易院已經現,由於倭國缺少銅錢,倭國商人常常借來大宋做生意的便利,偷偷從大宋運大量的銅錢回去,現在倭國的銅錢全是在用宋錢。之前宋境內的銅錢嚴重缺乏,也和倭國商人這種小偷行徑有很大關係。而他們的這種行為應該是倭國政府指使的,之前倭國商人帶宋錢回去只是少量,但從倭國政府開始對帶回大量銅錢的倭國商人授爵之後,倭國商人是一船船的往回運,數量之大駭人聽聞。

雖然大宋現在並不缺銅,可是如果周邊的國家都如倭國一樣,等於是大宋在用自己的經濟基礎在為別國的貨幣提供擔保,再傻也不能傻到這個地步吧?!

有熟悉現在倭國情況的大宋海商介紹,前兩年,由於大宋對倭國的貿易絕對是佔優,為了防止自己國家白銀和黃金的流出,現在的倭國掌權者北條時宗於三年前禁止宋船直接前往倭國列島,要交易必須通過幕府肯,但幕府會收取很重的稅。

大宋海商覺得這真是個無賴國家,偷大宋的銅錢,卻不願意在正常交易中讓合法貿易的商人掙走自己的銀子和黃金。所以,現在的大宋商船都是和地方上的將軍們直接交易,根本不理會幕府的規定。

之前大宋被金攻克汴京之後,倭國已經改名為"日本",這個名字來源也就是因為日本認為自己是"日出之國"。開始來往於倭國的大宋海商在它的境內改變了對它的稱呼,但由於幕府禁止正常的商貿往來,大宋海商們也就又改回了"倭國"的稱謂。由於大宋的產品現在在倭國已經是必須品,再加上倭國內部的分裂狀態,倭國的地方大名們也並沒有強制大宋海商稱呼"日本"。這樣,朝廷已經決定,還是以"倭國"稱這個小海島國家。

經過商議,朝廷決定派出以鴻臚卿傑英為的使團前往倭國,確定一下倭國現在的情況,並要求倭國政府約束自己的臣民,不得再生搶劫大宋商船的事情,更不允許再偷運大宋的銅錢,否則大宋將會不客氣的進行打擊。

四月初開始,先是一個搶劫案,再連著一個和親,都不是什麼好事,但總也算是告一段落。可是,大宋朝廷此時也並沒有安寧下來,新帝重興年號的第一年,似乎註定了是個多事之秋。

第四節

春天一開始,南方就一直是陰雨連綿,進入六月之後,就像是老天爺打算考一考天子趙惇的執政能力一樣,南方各地水災頻,各地不斷上報朝廷水災的消息。

朝廷不斷的下令,要求各地全力救災,一定要盡量減少損失,尤其是人員的損失要盡最大限度的降低。各地駐軍也都開始幫助當地官府死守各河湖江泊的大堤,並派出隨軍的醫官隊救助百姓。

從四月以來,由於大雨不停,朝廷已經事先料到必然會生大規模的水災,已經下令各地準備救災。進入六月後,水災不斷的爆,朝廷也在不斷的調集物資,甚至命令各地駐軍幫助救災。

為了防止災后的瘟疫,天子還下旨,一是徵召各地的醫師,準備所需藥材,趙惇還下旨徵求民間醫家對控制瘟疫的良方和意見,以群策群力共同應對瘟疫;二,命令各地的軍方醫藥院向平民開放,全力應對可能生的瘟疫。

這軍方的醫藥院還是在大宋紹興五年末,孝賢皇后虞水靈主持大宋軍政的時候成立的。

因為歷年的戰爭,受傷之人甚眾,由於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收治,導致死亡率較高;而且不少受傷致殘的軍人無處安身,往往流落在外,甚至以乞討渡日。

虞水靈看到這種情況,心頭不忍:這些傷殘軍人都是為國效力的人,怎能不安排好他們今後的生活。她也曾經聽說過,在靖康陛下之時,原磁州知府趙將之在自己的轄地設立了"醫藥院",並提議在各地都設立這樣的醫藥院以救治傷者。宋欽宗本已經准許,可惜大宋隨即滅亡,趙將之的建議也泡了湯。

於是,虞水靈與太子商議,下令在各道、府都成立了醫藥院,收治受傷的軍人和百姓;傷殘的軍人如果無處可去,也可以留在醫藥院由國家養贍,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大宋軍制改革之後,各地醫藥院歸於兵部統一管理,在臨安成立了醫藥總院,下面的各道、府的醫藥院成為了它的下級,形成了軍隊專業的醫護體系。當時主政的皇太子趙惇下令,調集民間大夫充實醫藥院,並授予官職。

兵部也不斷的撥款充實醫藥院,之後醫藥院的水平大大提高,再加上它形成了固定的體系,效力也大為增加。而且,醫藥院還對外招收學員,以培養軍中的醫官,成為了大宋醫療人才最集中的培養基地。

面對水災和瘟疫的威脅,天子趙惇當然也會用上最得力的醫藥院,早就安排它們參與救災。

看著窗外不斷落下的雨絲,和充斥耳邊的嘩嘩雨聲,正在陪著兩位庶母縫製小衣服的馬憶靈臉上出現了憂色。

自從確認她懷孕了以後,大家為了不讓她再煩心,外面的事情盡量不在她面前提。

就如上次大金請求和親一樣,直到丈夫已經同意金朝和親的請求,幾位長輩才小心的把事情轉告給她,還再三向她保證:沒有一個女人能夠取代她的地位;無論大金公主最終會不會到達臨安,也不管將來趙惇的身邊會不會再有別的女人,她永遠都是大宋的皇后。

馬憶靈心裡當然會不舒服,誰會願意相親相愛的夫妻之間突然插入別人,還是個來和自己搶丈夫的壞女人。只是,她也清楚,這並不是趙惇的過錯,他也是和親的受害者;而且,公婆和丈夫都已經在盡量的減輕這件事對自己的傷害,她不是不明理的人。

和親一事並沒有多提,就這樣平平淡淡的過去了。

從四月份開始,這老天就如同漏了一般,雨一直在不停的下、下、下,讓人心浮氣躁。

雖然大家都不說,但就是不清楚大宋氣候的馬憶靈也知道,天氣絕對是不正常!從丈夫一天天的忙亂起來,回宮休息的時間越來越晚,她就明白:大宋一定是面臨著不小的麻煩。

"憶靈兒,你怎麼了?"太上皇后江氏注意到了皇后的異常,停下手中的針線關心的詢問。這孩子雖然不是皇室第一個孫輩,卻是天子趙惇的第一個孩子,也是大宋未來的希望,大家自然而然的會希望他能平安降生。

"我只是在看這雨,都進入八月份了還沒停下來,"馬憶靈轉頭沖江后笑笑,搖搖頭:"我來大宋時間不長,但也知道,這樣的大雨不該下這麼久,太不正常了。"

"雨這樣下是不太正常。不過,那是他們男人的事,我們女人只要把宮裡的事做好。憶靈兒,你養好自己身子就行了,不必管他們那麼多。"一邊的太上康靖貴妃葉氏和江后對視了一眼,笑著攤開手中的小包被,把話題岔開:"看,景兒還真是多才多藝,她的一手綉工還真出色,這上面的娃娃真可愛。"

"景姨原來可是跟著外祖母的,她老人家的手工出色,景姨的當然也差不了。"馬憶靈自然知道兩位庶母是不願意自己多想,便隨著話頭開始討論小衣服和包被上的綉工,但心中的不安卻在擴大。

這個時候的大殿上氣氛壓抑,天子趙惇正沉著臉,瞪著立在大殿正中不肯退縮的右諫議大夫譚世懷。

現在,朝中早已經忙亂成一團,今天的早朝本來是要討論下一步如何安排救災款項的放,右諫議大夫譚世懷卻突起難,當廷彈劾幾位宰相:不只是認為他們執政有誤、導致天災,更進一步要求四相立刻自動辭去相位,以向天下謝罪。

天子趙惇很清楚,這既是大宋舊規,也會有人借天災向朝廷難!

依大宋傳統,如有大的天災,就說明朝廷施政有誤,無論之前國家的情況如何,當朝的宰相都必須辭相以示負責。以前,如日方中的奸相蔡京罷相也是因為天災。

但是,大宋如今的施政的創者是天子趙惇本人,他根本不願意委過臣下,更不認為自己的施政有什麼不妥。

更何況,現今朝廷的四相:左僕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肖則、右僕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吳邙、參知政事洪皓和參知政事趙汾四人,除了左相肖則外,都是因為支持朝廷變革並有真才實學,才在趙惇主政之後被提撥上來,肖則是太上皇和孝賢皇后虞水靈的舊臣,也是趙惇的得力助手。他們因為天災而去相,會使得趙惇失去不少助力。

天子心中早就有數,對於自己主持的變革,士林中人的阻力仍然存在,有不少老儒和守舊之臣並不甘心就這樣由著自己改變儒家獨尊,不,更應該說是自大宋建立以來儒家學術獨用的地位。

此次的天災給了這些守舊之臣最好的借口,之前就有不少人提議四相去職,表面是對著四相,根子卻在皇帝身上。如果四相辭職,不僅使得大家不敢相信皇帝有能力保護這些新銳的臣子,也會使人認為朝廷的施政出了問題,進而影響變革大業。

這也不是沒有先例,當年王安石變法,神宗皇帝一直支持王安石,卻因天災再也無法堅持,王安石罷相而去,變法被迫停止。神宗皇帝病故之後,新法全部廢除不說,還因為新舊之爭導致了朝廷的分裂和黨爭,反而給大宋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這譚世懷從太上皇時期就擔任御史,是個清官、諍臣,應該沒有藉機難的心思,但他的死硬腦袋實在是讓人可惱!他彈劾的行為,會給那些守舊之臣以群起攻之的機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血鑄山河之兩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血鑄山河之兩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回 謀天下用人不疑 水連天全力抗災2

%